湖北利川民俗文化旅游 利川民俗文化介绍

导读:湖北利川民俗文化旅游 利川民俗文化介绍 1. 利川民俗文化介绍 2. 利川的历史文化 3. 利川家乡文化 4. 利川民俗文化介绍作文 5. 利川民俗文化介绍视频 6. 利川的家乡风情 7. 利川民族文化 8. 利川传统文化

1. 利川民俗文化介绍

利川市代表性民俗风俗:

1、龙船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2、利川土家服饰:史书称之“溪布”或“峒布”,本地称“家机布”或“龙头宽布”,衣着颜色基本为青、蓝、白三色;




3、土家婚俗“过礼“:土家族十分重视婚姻嫁娶的礼仪,婚俗中的陪十姊妹、发亲、拜堂、闹洞房等习俗,都展现出原汁原味的土家族风情。





利川为县级市,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

2. 利川的历史文化

利川市地名据历史文献看,高丽时期以前利川这个地方, 先后被称作过南川, 南买, 黄武等名。 据传到了三国时期末, 有一次, 高丽太祖王建为了与百济决一死战而到了富福河川。 不巧那时, 河川正发了大水, 就无法过河了。 正当这时, 出现一位名叫徐穆的贵人, 得到此贵人的帮助才可以安然渡过河川了。后来王建统一三国后回想起,此贵人相助得以过河的往事, 便在“利涉大川”, 这一名句中取之首尾字,就赐这条河名为利川。 这一名称就流传至今的。(东国与地胜览 楼亭编) 另有一传是高丽太祖南征时, 屯兵在此算过卦。 得占辞道:“利涉大川“故取之首尾字, 就起河名叫”利川“。 (东国与地胜览, 古迹编)‘利川’从其语意上看是”横渡大川,利大无比“之意。又看在“周易”,此经典里 ”利涉大川“,这一句共出 14次之多。“周易”中,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若能习文修德,再能养好身,再大的难关亦能克服,渡过大川方能功成名就’之意。

3. 利川家乡文化

恩施地区夏天最凉快的是利川市。利川市有凉城之美称,大利之川,有利之川,避暑的胜地。而且利川还是中国民歌龙船调的故乡,有亚洲第一溶洞,腾龙洞,活化石水杉王,齐岳山风力发电站。现在还有很多避暑康养胜地——银溪谷康养中心,龙船溪谷康养中心,池谷小镇,宜影古镇等。还有利川谋道最凉爽的避暑胜地,每年都有20万左右的游客。这就是恩施地区最凉爽的地方。

4. 利川民俗文化介绍作文

利川市属于巴文化区,武陵山地带,行政上属于湖北,文化上接近川渝,同时也受湘鄂两省的影响,汉族与土家族、苗族杂居,饮食既有川渝地区的麻辣特色又有湖南地区的鲜辣风格,现罗列美食如下:

1.利川莼菜:莼菜或作菁菜,学名Brasenia schreberi。又名蒪菜、马蹄菜、湖菜等,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鲜美滑嫩,为珍贵蔬菜之一。莼菜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常食莼菜具有药食两用的保健作用,正合黄帝内经中药食同源的理念。

利川佛宝山是莼菜的原产地之一,相比杭州西湖莼菜,佛宝山生态原始,未受污染,所产莼菜质量更佳。

2.柏杨豆干:产于利川市柏杨坝镇,柏杨豆干主要以优质地产大豆、龙洞湾泉水和若干种天然香料为原料,经过水洗、浸泡、碾磨、过滤、滚浆、烧煮、包扎、压榨、烘烤、卤制、密封等十几道独特工序加工而成。

柏杨豆干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其特殊性就是不用石膏及其他任何化学品,奥妙就在于当地泉水和传统工艺中。有“出此山,无此水,便无正宗柏杨豆干之说”,是制豆腐业中的一绝。

3.鬼豆腐:用斑鸠叶制成的豆腐,又名“神豆腐”、“观音豆腐”。

4.根粑炒腊肉:用某种树的树根 磨成粉制成的食物,称为“根粑”

还有就是海椒面鸭、格格、麻元、绿豆粉、利川凉粉、芸豆鸡、利川魔芋鸭等。

利川人热情好客,欢迎全国各地朋友来利川赏美景,喝美酒,吃美食。

生活.com






5. 利川民俗文化介绍视频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湖北过春节习俗。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

在湖北,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

有民谣云:“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除脏迹;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家有。

”一直和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年,不管在物资短缺年代还是经济发达时期,从来都是人们渴盼的特殊节日。

湖北省群艺馆研究员、《楚风楚俗》等湖北风俗画册的拍摄者吴志坚感慨,“龙凤呈祥、高跷龙灯、海马、赶象、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浓郁的荆风楚韵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朴的湖北年俗,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谈年饭”边吃边聊迎新年 武汉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边地区(沔阳、汉阳、黄陂、孝感等地)迁入的,因此,武汉的过年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过小年时要请灶神,除夕这天,男人还要将水缸挑满,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喜事一起来”。

等到了年三十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上一顿丰盛的“谈年饭”(如今多称为“团年饭”)。

武汉的年夜饭,一般要上“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

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转钟,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谈年”,还得边吃饭边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互表祝福。

湖北过春节习俗还有哪些呢? 除夕夜漫山遍野“点坟灯” 在湖北江汉平原上,特别是农村地区,每到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习惯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灯”,也叫“送灯亮”。

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坟上,再点上蜡烛祭祖。

不过,这种风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

最让吴志坚难忘的,是到湖北十堰郧西县“上坟灯”的经历,有一年,他还特意带儿子一起去郧西过年。

十五晚“赶毛狗”唱“灯歌” “耍毛狗,耍毛狗,耍到你家灶门口……”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还流传着“赶毛狗”的歌谣。

毛狗就是狐狸。

它原来和人是朋友,但却常偷鸡吃。

激怒人类放火烧了它的老窝。

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烧草竹赶毛狗的风俗。

“赶毛狗”的风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

据说,只有赶走了毛狗才会六畜平安,田地不长杂草。

“利川灯歌”起源于利川市柏杨一带,距今有上百年历史。

利川灯歌中的众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

有记载从清朝开始,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现在知名的“龙船调”前身就是利川灯歌。

目前,《利川灯歌》已经成功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而在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正月十五晚,还有唱“灯歌”的风俗。

一到十五的晚上,当地农民就会组成几十人的队伍,高举着扎成龙形的花灯,走街串巷,经过谁家门口,谁家就放鞭炮,几热闹。

如果队伍停在了谁家门口,就会开始唱“灯歌”,周围会唱的人都会跟着唱…… 通过以上对于湖北过春节习 介绍,大家记下了吗?

6. 利川的家乡风情

《龙船调》是由湖北恩施土家族人的利川灯歌《种瓜调》整理改编而成。每到逢年过节之时,土家族都会以彩龙船为道具,进行利川灯歌的表演。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清朝,灯歌是在利川日益兴盛,后因《种瓜调》在利川市柏杨、谋道、汪营一带传唱,灯歌成为了利川一带的特色民俗。

早在同治版《增修施南府志》中就有记载土家族地区玩灯的历史|——“上九后,乡城有龙灯戏,杂以狮、象、麟、鱼,竞出驱疫。”

喜爱歌舞庆祝形式的土家族人,常常会一边观灯,一边歌舞。特别是在正月玩灯时,会有较多种类的花灯,例如:龙灯、狮子灯、彩龙船、蚌壳灯、地龙灯等等。利川传统的灯歌保留至现代近有百首,其中《龙船调》就是利川灯歌《种瓜调》所整理改编而成的。并且这首《龙船调》还被列入到湖北群众艺术巡回辅导演出团演出节目,传唱到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

7. 利川民族文化

利川市民族技工学校建于1999年6月,是由原利川民族师范、恩施财校利川分校、利川民族职业高中、利川市高师函授站合并而成。学校占地145亩,建筑面积5.3万m2,下辖两个学区,业务涉及中专、职高和成人培训,担负着利川86万土苗儿女的职业教育重任。

学校1999年10月通过验收成为湖北省首批“512工程”合格学校;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湖北省示范中等职业”、 “计算机及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先后在2003年和2006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专业。学校是省教育厅表彰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省教育厅和省语委联合表彰的“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96人,其中,中高级职称教师121人,教师专业结构合理。开办计算机、机电、船舶制造、旅游与酒店管理、电子、财会、幼师、艺术、种植与养殖、对口高考10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200余人。每年注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技能鉴定2000人次以上,学校规模居全州中等职业学校之首。

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毕业生质量更加优良,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为经济发达地区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作为恩施州中等职业教育的龙头,对周边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学校的目标是:五年内力争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人,争创省级乃至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努力打造1--2个品牌专业,争取建成1--2个省级或国家级实习实训基地。

8. 利川传统文化

利川灯歌

“利川灯歌”起源于利川市柏杨一带,距今约一百多年历史,已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简介

“利川灯歌”起源于利川市柏杨一带,距今约一百多年历史。利川灯歌中的众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有记载从清朝开始,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现在以《龙船调》为代表,涌现出《筛子关门眼睛多》、《打把扇子送情》等一批旋律优美、歌词诙谐生动的灯歌。目前,《利川灯歌》已经成功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利川灯歌之所以至今能在这里保存,是因为它拥有一个有利于它生存延续的自然、人文环境。今利川地方,位于鄂西南隅。从地理上分,它属云贵高原东北延伸部分 ,巫山余脉和武陵山余脉在这里交汇。

灯歌始于玩灯的习俗,已经有了悠远的历史。我国中原玩灯,始于西汉宫廷,唐、宋流传民间,形式极为多样。然而,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时至今日,那些五彩斑斓的花灯、灯歌形式,多数都已经被淘汰出局了。然而,利川灯歌却能在利川这块“蛮夷之地”保存至今。

Hash:197f5fdea5b85c3be30ee17ec7003d084d9ece24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