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之 开平碉楼与村落

在珠三角的西岸,有着“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的广东江门地区。有着一个中西合璧的奇特村落,那就是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作家巴金曾这样描写过:“在南国的风物,的确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眼里一切都显示出一种梦境般的美: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是表面上它们还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开平碉楼与村落,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是开平的地理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洪灾频繁;更因其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会四县之间,属“四不管”的地带,土匪猖獗,明代后期即有乡民建筑碉楼防涝防匪。清时,迫于生计,一批批开平人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积累,渐有产业,一批批华侨衣锦还乡之时,为了家眷、财产安全,便建成这一座座古堡似的碉楼。20世纪20—30年代是兴建碉楼的高峰期,整个开平,碉楼多达3000多幢。

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发生了多起较大的匪劫,其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宇。这就开始了建设碉楼的热潮。

在建筑碉楼时当地的华侨海外设计好碉楼图样,把图纸带回家乡建造碉楼。于是,一座座以我国古代乡村“角楼”为基础,融入了西方城市、教堂建筑中的塔楼造型的碉楼,在纷乱的年代拔地而起。开平乡民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楼千面”。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哥特式的尖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在岭南的侨乡扎根,为古老的东方穿上了西方的盛装。

当中有名的铭石楼建于1925年,楼主方润文早年在美国谋生,经营过餐馆,后以“其昌隆”杂货铺发家,致富后花巨资建了这座碉楼。方润文去世后,方家全家在1953年突然离去,分别去了香港和美国,人去楼不空,半个世纪后,碉楼内的物件依旧保持着原样,西式的美人卧榻,中式的雕花大床,五彩玻璃隔断屏风……似乎停留在时空中,等待着主人的归来。
这就是开平碉楼与村落,巴金笔下的南国风物。这就是因开平境内盗贼峰起,洪涝不断,民不聊生而建造的开平碉楼。

Hash:0c54a27c5f7578a156a0c598560b01ca1e2a2706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