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特色景点 南京的特色景点简笔画
导读:南京的特色景点 南京的特色景点简笔画 1. 南京的特色景点简笔画 2. 南京标志性景点简笔画 3. 南京景点 简笔画 4. 南京风景名胜简笔画 5. 南京特色景区简笔画 6. 南京景点简笔画儿童画 7. 南京风景画简笔
1. 南京的特色景点简笔画
最近,江苏大剧院音乐厅里,一场大型原创交响组歌演出《雨花台——信仰的力量》给出了答案:当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人格力量与真理力量结合,在雨花英烈们短暂的一生中,支撑他们矢志不渝、舍生取义的,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他们,用满腔热血镌刻“红色丰碑”
“他们(雨花英烈)当初的选择,会与今天的年轻人产生怎样的‘共情’?”最近,湖南卫视《闪光的记忆》栏目组不远千里奔赴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节目总导演王宣雅开场发出追问。
答案,就“藏”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里。
“永远的别了,祝你们早日成功。未来的世界终归是我们的!”展厅里,一本蓝色笔记本的泛黄纸张上,记录了这样一行字。日记的作者是贺瑞麟,曾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在19岁的花样年华慨然赴死。日记中,贺瑞麟烈士记录下了临刑前一周的心路历程。文中还有一幅简笔画——一个五角星中写着“雨花台”三字,表示已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
纪念馆庄严静穆,无声讲述当初那群年轻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是曾任中央委员、牺牲时年仅36岁的恽代英的“绝命诗”。
“灯蛾扑火似无成,是是非非评不清。我说灯蛾死可贵,粉身碎骨向光明。”这首白话诗出自一名中学生之手,雨花英烈李得钊用直白坚毅的字句,抒发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炽热情怀。
“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是属于我们的!”临就义前的两天,邓中夏给党组织留下了最后一封信。
90后的刘志亮,2018年硕士毕业后选择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做了一名研究员。在史料整理和讲解交流过程中,刘志亮感觉自己和百年前的同龄人,进行了一次次触及心灵的精神对话。“和原先想象的不一样,他们并不是‘活不下去闹革命’,而是把短暂的一生奉献给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刘志亮说。
历史不会忘记,雨花英烈中年龄最小的袁咨桐只有16岁。他的大哥是国民党高级军官,只要他愿意写自首悔过书,并声明与共产党永远脱离关系,就可以被释放,可袁咨桐即使双腿被敲断、双臂被吊脱臼,也毫不动摇,直至被敌人卑鄙地改大年龄处以极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惊涛骇浪里,这群视死如归的年轻人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样,毅然决然地用鲜血和生命换取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正如许包野英烈牺牲前的留言:“你我失去一人之生命,或许可以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一个小时;万千同仁牺牲生命,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
巍巍雨花台,英雄纪念碑。雨花英烈们以满腔热血和花样年华,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长卷上镌刻了一座红色丰碑。
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丰富的党史资源,可以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种信仰历久弥新,创造了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的人间奇迹;这种力量历久弥坚,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又如火炬灯塔般照亮行进中的伟大新征程。
他们,用初心使命传递“精神火炬”
“信仰”就像火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雨花台烈士陵园就是“精神火炬”的守护者、传递人。
“情眷眷,唯将不息斗争,兼人劳作,鞠躬尽瘁,尝(偿)汝 遗愿。”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展厅里,这段情真意切的话语镌刻在一张已然模糊的黑白照片旁,照片中的女子眉清目秀,婉约优雅。
照片的主人公,是“雨花十六巾帼”之一的丁香烈士。这位美丽女子与爱人阿乐一同走上革命道路,在新婚5个月的时候,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于1932年12月3日在雨花台被秘密枪决,当时她已怀有3个月的身孕。丁香牺牲后,她的丈夫悲痛欲绝,就此写下“情眷眷”的誓言。2011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为陈列馆改造启动大规模史料征集,工作人员赴全国各地,几番追寻,终于在阿乐姐姐家的墙缝里找到了一张丁香坐在钢琴前的留影。这张珍贵照片,成为她留给后世的唯一纪念。
“在雨花台,每一张照片、每一份手稿、每一件实物,都来之不易,弥足珍贵。”雨花英烈研究院院长向媛华说。从2016年开始,寻访人员奔赴北京、上海、云南、贵州等近20个省市,寻访了60余位雨花英烈亲属,进行抢救性的口述史采集,挖掘出了很多鲜为人知、催人泪下的故事。2019年10月,雨花台首次开展境外史料征集工作,组织专家团队前往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查找挖掘雨花英烈在当地工作、学习时期的珍贵史料。
一份份新史料,让英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一场场社教活动,让英烈的“精神火炬”照得更亮更远。
通过书信形式和雨花英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推出“追寻梦想、励志人生”雨花台微故事再现英烈事迹,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征文开展“青春对话”……从线上到线下,一场场创意活动,一次次精神洗礼,雨花英烈的精神火炬愈燃愈亮。
“雨花英烈的故事是用信仰解读党史的生动教材,雨花英烈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副局长杨永清说,“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我们的初心使命。”
他们,用力学笃行激发信仰的力量
“我最大的变化是从一名讲解志愿者到现在红色文化传承者及传播者的身份转变。”2016年加入“小雨滴”志愿服务队南农分队的李歆说。
“小雨滴”是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成立的一支雨花台志愿讲解队。如今,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已与9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志愿讲解队发展壮大到包括高校师生、烈士亲属、共建单位代表等400余人,累计服务时长2万多小时。
“雨滴”虽小,聚水能成渠。“信仰”如炬,激励人们步履坚定、奋力向前。2019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南京市雨花台区打开身边“家门口”的精神宝库,发挥雨花英烈价值引领功能、率先在区级机关启动“英雄支部”创建活动。
“孙津川支部”“吕惠生支部”“罗登贤支部”等一批以雨花英烈光辉名字冠名的“英雄支部”不断涌现,哪里要攻坚,支部就建在哪里;越是艰难险重,越有“英雄”挺身而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3月16日上午,“弘扬雨花英烈精神、辉煌百年红色接力”主题宣传授旗仪式举行,从百年奋斗历程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江苏省委党史工办原副主任赵一心感慨:“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一份‘取之不尽’的力量。
2. 南京标志性景点简笔画
先画鸭子的头部和脖子,补上鸭子的身体。
在里面画上鸭子的翅膀,下面画两只脚。
画上扁扁的嘴巴和眼睛。
然后我们给鸭子全身涂上蓝色。
嘴巴和脚涂上红色就可以了。
3. 南京景点 简笔画
按照中国古代历法,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代才子唐寅也就是唐伯虎,曾有诗道:“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元宵节不能没有灯,在没有电的时代,寻常日子,人们入夜之后便休息了,唯有在元宵节,彩灯将夜晚照亮,人们相聚在一起,尽享这难得的时光。古人对于元宵节的热爱,不仅表现在难以计数的元宵诗歌中,也表现在传世的画作中,尤其元宵画作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过元宵的场面,领略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明代民间画师所绘《上元灯彩图》(局部)
这幅长卷描绘了明代中晚期南京三山街一带上元灯市的热闹景象。
这部分展示的是舞龙灯的场景,旁边的摊位、店铺正在贩卖商品。
图:清代王素的《闹元宵图》,几位小童在放爆竹、玩游戏。
图:南宋李嵩的《观灯图》,画面背景是三盏用灯棚悬挂的大灯,居中的一盏三灯相连。
4. 南京风景名胜简笔画
章 程
一、考级分为音乐、舞蹈、美术、朗诵四大类
1、音乐类包括:管弦乐(含打击乐)、键盘、中国乐器、声乐演唱四大类。
(1)管弦乐器包括: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萨克斯管、打击乐、古典吉它等;
(2)键盘乐器包括: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
(3)中国乐器包括:二胡、古筝、扬琴、竹笛、琵琶、葫芦丝、巴乌等;
(4)声乐演唱包括:美声、民族、通俗、童声等。
2、舞蹈类包括: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国际标准舞、街舞等。
3、朗诵类包括:朗诵艺术
4、美术类包括: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软笔书法、硬笔书法)、素描、水粉、速写、儿童画、漫画等。
5. 南京特色景区简笔画
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中,列传的画家大约有170余位,其中专门擅长或者兼擅长墨竹的画家达到85位。此外擅长墨梅、墨兰的画家也不在少数。梅、兰、竹题材是有着其特殊的特定的象征意义的,本篇以“梅与兰”为题展开叙述。
兰能隐于幽谷而独自清香,颇能象征隐居文人的状态,梅能在寒冬腊月中历经风霜傲然绽放,这两种植物都具有高尚的品格,能与文人士大夫的高洁气质相对应。因此文人常用这两种植物来比喻自身。花鸟画借物寓意的功能也成为了文人们惯用的表现手法。
“梅”是常见的花鸟画题材。要追溯古人画梅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在南北朝时期。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南梁张僧繇作有《咏梅图》是人物画的陪衬。画史认为画梅始于唐代,梅花因开在寒冬腊月,其本身代表具有坚毅勇敢能傲风雪的性格特征,所以自古画家、诗人都喜欢歌颂它。
梅花衔霜而发映雪而开,常被文人们用来自喻。宋代画工、文人有很多都喜欢画梅,到了元代开始流行墨梅,其代表画家有王冕。明清之后写意画盛行,画梅的画家更是数不胜数,并且把画梅与画竹当成了必修课。画梅虽始于唐代但是《芥子园画传》有云:“唐人写花卉名者多矣,尚未有专以写梅称者。”
《明画录》尝云:“古来画梅者,率皆傅彩写生”。唐人专画梅者暂时还没记载,“墨梅”在两宋时期也是寥寥无几。据《宣和画谱》著录:腾昌祐画有《梅花图》、《梅花鹅图》,赵士雷画有《梅汀落雁图》、《寒江梅雪图》,徐熙画有《梅竹双禽图》、《雪梅宿禽图》、《雪梅会禽图》,徐崇嗣画有《梅竹鷯子图》等。
由宋代这些画梅的作品和其名称来看,大多数梅花都是配有禽鸟或竹石其他花卉,“梅”仅作为一种题材出现于画面,并未形成特定的符号性。“墨梅”的形态样式是华光首创。赵孟云:“世之论 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吴太素《松斋梅谱》云:“墨梅自华光始。”华光是北宋中后期人僧仲仁号华光。
《松斋梅谱》记载他:“爱梅,静居丈室,值梅数本,每发花时,辄床于其树下终日,人莫能知其意。”仲仁以墨画梅盖用当时盛行之水墨、点墨法“释仲仁以墨渍作梅”。《宋文宪公全集》有“以浓墨点滴成墨花”。仲仁常作诗云:“乃知淡墨妙,不受胶粉残。”这样新的画梅方法是创“墨梅”一体。
从这些史料中能知世人对仲仁墨梅的推崇和喜爱。至此仲仁开“墨梅”之先河,众人当之无愧地将其推为“墨梅”的鼻祖。 仲仁的墨梅深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继而也有弟子发扬光大。《松斋梅谱》云:“师年衰,传其学者六七人,独补之精通妙理。”
杨补之字无咎号逃禅老人,清江人今江西是北宋仲仁后的南京画梅宗师。他师承仲仁的墨梅画法同时又有所创新。元代的张雨题杨补之《墨梅》诗云:“谁知玉匣双钩法,解作冰花铁线圈。”杨补之开始运用圈法画梅花,一改仲仁的落墨点来画梅花的花瓣。
画史上称之为“变黑为白”,即丰富了墨梅的表现技法,又将梅花的洁白胜雪的天然美态表现了出来。杨补之运用双勾类似铁线质感的线勾花瓣,瓣似椭圆以五或四圈为一组再点花蕊。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貌。如“墨竹”有双勾法一样,墨梅也发展出了双勾法。
刘克庄描述所见杨补之“其枝干苍老如铁石,其葩花芳敷如玉雪。”将水墨点瓣变为白描线圈,这种变化可见文人们是接受并给与赞许的。在元代更是推崇至极,并给予华光后一人的地位评价。可是在其生活的宋高宗时期不得高宗赏识。
在元代孙存吾所辑的《皇元风雅》一书中记载了这则趣事:杨氏作梅“自负清瘦”,曾向高宗呈现此画被高宗讽刺为“村梅”,之后杨补之干脆在画上署上“奉敕村梅”。可见当时宫廷画院画家们所绘的“宫梅”更得皇家的喜爱。其实这样的评价归根还是院体画是时代的主流,是徐黄二体之争也是朝野之争,更是是丹青与水墨之争。
这种不同的审美趣味,体现了墨梅一派画家对自我表现语言的执着追求。这一现象表明杨补之一派的“墨梅”画路在南宋初期,尚未得到宫廷的认可,虽然“墨花”开始在文人中流行,但是还未形成主流画风,这种疏淡野逸的风格要直到元代地位才逐渐上升。杨补之的墨梅虽传承仲仁,但是他们在绘画观念上是有所区别的。
从绘画观念的转变我们能看出墨梅一派的演变方向。元人善墨梅者甚多,如元吴瓘的《梅竹图》、王冕的《墨梅图》等都是传世的精品之作。元末的王冕向来被认为是人品与画品都十分杰出的画家,因此备受文人们推崇。王冕的梅花是与仲仁、杨补之一脉相承的,王冕继承了杨补之的画梅方法,但是又有所变化创新。
他变枝干的枯笔为润笔,在意境上变“赏心悦目三两枝”为“千丛万簇”,而不失“梅”的孤傲与清冷。这正是王冕墨梅艺术的独特之处。明清之后的墨梅名家多是继承了王冕的墨梅画风。在上海博物馆藏的王冕的《墨梅图》轴中,梅花密密麻麻从右上向左下如雨倾泻而下,梅花密而不乱。
梅枝湿润一改杨补之的枯笔法。画面之下满了诗词,整幅给人密不透风之感,只见那点、线、面、布满整纸。花瓣运用杨补之的双勾法,但在勾勒时更显随意,书法用笔痕迹更为明显。此幅《墨梅图》与倪瓒的墨竹所呈现出的气息甚是相似,逸笔挥写的潇洒气息直扑眼前,诗文并茂形成了元代墨梅的典型风格。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王冕另一幅《南枝早春 》,王冕选择了另一种画法表现梅花。运用淡墨点染花瓣,浓墨点花萼作衬托,重墨润笔写枝干。墨分五彩在一幅墨梅小品中展现得惟妙惟肖。用此法所绘的“梅”更显浑厚、苍润。
王冕画有《梅谱》传世。著文分 13 节叙述,总体是继承《华光梅谱》的精神要领,但王冕提出了画家本身对主观作用的关键阐述,说明了喜怒哀乐的心情变化能改变梅花的形态。全书著有技法要领和画梅的思想精神,是文人士大夫画梅的基础理论。王冕借梅花之风骨比喻自身的高洁傲骨,这种符号性的发展加强了其象征意义。
二、“墨兰”的流行
随着墨竹、墨梅的盛行,“墨兰”画家群体远远比不上“墨竹”声势浩大。以郑思肖为代表的“墨兰”给元代的水墨花鸟带来一股如兰般的清香之气。因此谈起元代便是“梅竹风行”。作为君子画之一“墨兰”的形成,从南宋开始进入元代之后受到文人画等思想的影响,产生了质的飞越。
从此“墨兰”进入了与墨梅、墨竹并列的君子画科之中。“墨兰”在宋入元之时,不像墨竹、墨梅形成及演变表现的明显。是因为画兰者自古有之,大多也用水墨表现并且兰草多出现在山水、人物等作品中。自元开始画兰便改称为“写兰”。
最早的画兰见于《贞观公私画史》所载,晋明帝司马绍画有《息徒兰圃图》,按照当时的画风应是设色之作。后世论兰的源流如《芥子园画传》记载:“兰菊盛于赵吴兴,然不始于吴兴而始于殷仲容。”但画兰之兴应始于宋。据《云烟过眼录》记载苏轼画有《兰竹苍崖图》,至南宋末年文人寄兴多好画兰,尤以赵孟坚为工。
“墨兰”用墨一笔成形之法实则是受文同“墨竹”启发而生。南宋末年赵孟坚善墨花其中不乏墨兰之作。这是墨竹、墨梅画风和画法的发展,使水墨花卉在南宋形成了一股潮流。赵孟坚的水墨花卉实践却是意义非凡,他将两宋以来的水墨花卉实践推向了一个高潮,他用实践拓展了水墨在花鸟领域的表现范围,如他的《墨兰图》。
他的文人画花卉样式直接启发了元初水墨花卉的探索实践。水墨花卉的样式出现,得到了文人士大夫鉴赏家们的普遍喜爱,这种一反宫廷院体花鸟画的艳丽之风,受到了崇尚老庄思想的文人们推崇。
元初郑思肖善画墨兰,他的“兰”在南宋赵孟坚等人的基础上朝着更写意的方向发展。他用笔更加简练,下笔直写兰草形态,其绘画达到常人不可及的高度。
郑思肖(1241——1318 年),字忆翁号所南,又号一是居士自称三外野人,福建连江人。元朝统一后隐居吴中,一直是“耿耿存孤忠”的隐逸文人。郑思肖从此坐卧不向北,乃用其字其号意在不忘宋,善墨兰墨竹著有《心史》、《所南诗集》传世。在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藏的《墨兰图》是其代表作之一。
画面极其舒朗两片长叶张开,五笔短叶一朵兰花,寥寥几笔便得兰花之神韵。用笔湿润富有弹性,兰叶的轻盈飘逸表现得出神入化。这样的用笔,若不是高深的书法作为底子是不能一笔成形得其神韵的。右下角的题诗“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这题词体现了郑思肖对宋的怀念对亡国的伤痛。
满怀抱负隐居山林,可见文人的风骨如兰草一般,身居幽谷也不愿在乱世争风。郑思肖所描绘的“兰”正如他自己,这兰草每株都有性格气质所在,这就是元代文人笔下的兰。他还喜欢画露根兰还表示“土为番人夺去。”但是至今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没有看到“露根兰”的作品也许是已经失传。
郑思肖的墨兰表现的是种坚贞不渝的文人品 精神气节。在赵孟相关作品中也有墨兰、竹石幽兰等题材,还有僧人明雪窗善“墨兰”。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藏《兰竹图》为代表作之一。明雪窗著有《兰谱》,据说日本有传我们看到的,是《至正直记》卷二郎玄隐叙述大概。虽 200字左右却不乏画兰的经验系统总结。
其中对关键的兰叶用笔交代最仔细:“起笔稍重,中用轻,末用重,结笔稍轻,则叶反侧斜正如生。有三过笔,有四过笔。”并强调抓叶势和花取笔势之便。叶势忌似鸡笼、忌似井字、忌向背不分。
兰花概括出大小驴耳、判官头、平沙落燕、大翘楚、小翘楚诸形。这些总结对后世画兰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对于明清画兰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总结
元代的文化大融合,来自多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与多元化的发展。在这期间相互碰撞形成了由工到写、由丹青到水墨、由“无我”到“有我”、由“写形”到“写意”的全方位转变。“墨梅”与“墨兰”绘画理念的形成,是超乎自然景象的更多的是喻意的表现,象征着文人们的高尚情操和君子般的友情。
体现了元末画家们的绘画思想,无处不透着对生命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的映射。表现了这个时代文人士大夫们傲骨铮铮,坚贞不渝的高大形象,透过他们的作品品味那个时代文人的意志。
6. 南京景点简笔画儿童画
南京总统府的简笔画,把房子的整体框架描绘出来就行
7. 南京风景画简笔
《简笔与繁笔》缩写选自1981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作者是周先慎。本文已被选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国语)课本第十四课、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的高一语文必修3第4课
Hash:03c499256ff1b54c8a0a603f63fee7d8605cf633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