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国殇墓园: 5名日军将领绑手跪葬在园前, 碑上两字日本抗议至今
八年抗战期间,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但是他们也付出了响应的代价。可以说战争是没有胜利方的,只有失败的一方和更失败的一方,因为战争带来的是文明的倒退,是科技发展的停滞,是一个国家积淀千百年文化精髓的摧残。
国殇墓园
云南有一块特殊的坟冢,上面就两个字,却遭到了日本政府直到今天的强烈抗议,那就是“倭冢”。这个特殊的坟冢地址在云南西部的腾冲县西南部一公里外,这里埋葬了五名官职不低的日本军官,他们下葬时,双手反绑,下跪式埋葬,以示对中国人民深沉的忏悔。
怪不得日本人觉得耻辱,一方面因为姿势不雅,当然也与“倭冢”这个名字有关。这五名军官都死在一九四四年的腾冲反击战,当时战况非常激烈,日军少将率领三千多人守卫在腾冲,虽然他们的防守很严密,组织纪律也经受了严格的考验,但是在二十集团军的猛烈进攻下,还是土崩瓦解,为了纪念这场战役中逝去的将士,就在那里修建了“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
那这个“倭冢”里面埋葬的是谁呢?据考证,其中一个就是守备腾冲的最高将领“藏重康美”,另外四个也是官职很高的将领。他们下葬时,面对着中国烈士墓园,下跪埋葬意义很明显了。平日了在中国土地上趾高气扬的日本将士们,终于卑躬屈膝在了中国将士面前,他们是侵略者,理应付出相应的代价。
倭冢
为什么是“倭冢”呢,一是因为日本国在古代就有倭国的称号,日本人也曾为倭人、倭奴、倭寇,“倭”字还是汉光武帝赐予他们的,他们虽知这个字的侮辱性意味,却知道实力强大以后才开始反击。
国殇墓园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向英雄们致敬! 国殇
近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在安徽池州发布,百项近现代经典建筑入选名录,国殇墓园名列其中。
据介绍,本次活动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池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池州市城乡规划局等单位承办。
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遍及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项目凸显了中国优秀传统建筑风格与形式。项目在文化教育类、工业遗产类、居住类、建筑群等方面,均较首届有所增加。
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市西南的叠水河畔、来凤山北麓,是为了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
这里埋葬着3000多名中国远征军将士和十几位盟军官兵,几乎每一个到腾冲的中国人都会来到这里祭拜先烈。
一进门房,右手边书店有很多关于腾冲和远征军的历史书籍,接着就是两个展厅,东西分布,陈列着相关的战史资料和实物,可以一睹先烈的丰姿笑貌。墓园的主体建筑——大门、甬道、忠烈祠、小团坡烈士墓、纪念塔,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递进,逐层升高。而在墓园大门不起眼的地方还有一个小小的“倭冢”,是战后为日军收尸立的坟。
由大门经长甬道沿石级而上至第一台阶,再沿石级至第二台阶的挡土墙,上面嵌有“碧血千秋”隶书刻石,第二台阶上,建有庄严肃穆忠烈祠,为重檐歇山顶仿清建筑。为供奉抗日阵亡将士英灵的殿堂。
绕过忠烈祠,是立满墓碑的肃穆陵山。周边的山坡上埋葬着3000多名抗战阵亡将士的骨灰,另一边是在腾冲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美军将士夏伯尔等14人的纪念碑。
爬上山顶,上面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座正面刻有李根源书写的“民族英雄”四个字,其余三面刻有第二十集团军总部所撰《腾冲会战概要》。
目前园区扩建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已经建成并开放,其开放关闭时间和整个园区一致,里面收藏了很多珍贵文物,包括和顺抗战博物馆所藏文物也已经全部迁到此馆。
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入选名录
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
鼓浪屿近现代建筑群
开平碉楼
黄埔军校旧址
故宫博物院宝蕴楼
全国农业展览馆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民族饭店
国立中央研究院旧址
中东铁路附属建筑群
马尾船政
梁启超故居和梁启超纪念馆(饮冰室)
石景山钢铁厂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北戴河近现代建筑群
国民党“一大”旧址(包括革命广场)
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四行仓库
798近现代建筑群
大庆油田工业建筑群
国殇墓园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百万庄住宅区
马勒住宅
盛宣怀住宅
中央银行、农民银行暨美丰银行旧址
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旧址(梅园新村)
百乐门舞厅
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群
816工程遗址
茂新面粉厂旧址
中苏友谊纪念塔
金陵兵工厂
南通大生纱厂
张学良旧居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旧址
汉冶萍煤铁厂矿
甲午海战馆
安徽国润茶业祁门红茶老厂房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
民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抗日胜利芷江洽降旧址
山西大学堂旧址
杭州西湖国宾馆
罗斯福图书馆暨中央图书馆旧址
洛阳拖拉机场早期建筑
最后,让我们用一组照片,缅怀这段历史。
腾冲国殇墓园。少女手持鲜花,于逝者墓碑前凭吊。
黄建朝,战争受害者,感染日军鼻疽病毒,一生饱受折磨。
杨超邦,民夫,为远征军运送弹药。老人至今为不能守住一个飞机场而心生愧疚。
杨贞祥,一个把生命定格在104岁、等待丈夫70年的老人。
张德彩,少女民夫。70年前,她是一个曾经为远征军做饭的少女。
这顶钢盔,曾经属于某位远征军士兵,硝烟散尽,它静静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
阵亡将士墓碑。
军人的荣耀。
“还我河山”——阵亡将士纪念塔。
飞虎队将士存照。
盟军塑像。
日军使用的毒气装置。
筑路情景重现。
南洋机工生活照。他们当时的生活条件,我们难以想象。
历史,在这一刻定格,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珍爱和平。
整理自:云报客户端、网络
瞻仰国殇墓园 缅怀远征军英烈 腾冲瑞丽游记之三 国殇
来到腾冲,有两个地方应该去且必须去,那就是建于1945年1月的国殇墓园,以及与它毗邻的滇西抗战纪念馆。
这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座国军烈士墓园,也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
殇:未成年而死难的人;国殇:为国捐躯的人。
墓园倡建者李根源先生,取屈原悼楚国阵亡士卒挽诗《九歌•国殇》之含义,题名为“国殇墓园”。
腾冲是世人瞩目的英雄之城。1942年5月后,腾冲成为滇西抗战的主战场。1944年9月14日,中国远征军经过127天的血战, 腾冲成为全国500多座沦陷县城中第一座光复的县城。
1942年5月,日军侵犯滇西边境,中国抗战后方的一条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为了收复滇西失土,打通西南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使盟国的援华物资顺利进入中国,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右翼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在盟军配合下,围攻腾冲城,于1944年9月14日将日寇全部歼灭,
腾冲一战,我军将士阵亡8000余人,地方武装官兵1000余人,盟军(美)将士阵亡19名。
滇西抗战纪念馆最为难得的是,陈列的2万多件藏品全是当年战火中的实物。
进入纪念馆大厅,一张硕大的时间表迎面而来:从1931年9月18日寇侵华,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大厅正门三尊巨大的雕像:居中是远征军士兵,左边盟军士兵,右边腾冲民众,两旁军民齐奋战,头上还有飞虎队的战机在盘旋。
三面墙上呈矩阵排列的1300多顶钢盔,气势恢弘,瞬间恍若看见隔着历史尘烟,悲壮而行的1300多名入缅远征军。
这些不同制式的钢盔,全是纪念馆发起人、腾冲一位姓段的老先生花了30多年时间、从老乡家里一顶一顶找回来的。据说他收藏的这些钢盔,足够武装一个团。
中国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
远征军指挥官名录
罗卓英、杜聿明将军像
远征军佩戴的胸标
梅花剑
镌刻有“打倒日本鬼子”的大刀,36师徽章,36师机枪手黎色和使用过的轻机枪和口缸
远征军伤亡人员统计。其中第五军200名女兵翻越野人山仅5人生还,多么的惨烈!
这是日本军投射的一颗陶瓷细菌弹。
陶瓷弹着地后破碎,里面黄色粘体包裹的苍蝇、跳蚤开始往四周飞去,一个一个村庄就会感染鼠疫、霍乱……腾冲全县抗战前有37万人,抗战胜利只剩下19万,大量人员就是死于日本的细菌弹。
细菌弹下方还注明:这是陶瓷弹投掷后落到沼泽地没有破碎,侥幸遗留下来的。
驼峰航线阵亡烈士
驼峰航线是世界上最艰险的航线。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名“驼峰航线”。1942年5月到1945年8月,驼峰航线运输物资、官兵无数,为此也付出极大代价,先后损失600多架运输机,牺牲中美飞行员1500名。我们飞往腾冲的机场就名“驼峰机场”,正是为了不忘历史。
阵亡飞行员群像
中国远征军将官群雕:卫立煌上将,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宋希濂中将,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黄杰中将,第十一集团军继任总司令;霍揆彰中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赛恩准将,美军参谋团团长。
龙云委任状、龙云剑
龙云是当时的云南省主席,向国民政府提出修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从昆明至缅甸腊戌,全长1146千米。日军先后调派100多架飞机对路轰炸,仅炸惠通桥就达168架次,在桥工队英勇智慧的护持下,始终保持畅通,被称为 “炸不断的滇缅路”。
惠通桥被炸场面
炸不断的滇缅路
从纪念馆走过一面巍然屹立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上面刻有远征军、盟军、地方抗日游击队、参战民众等人员姓名10万余名,便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殇墓园。
只见两旁松柏挺立,绿草如茵,远远望见绿树掩映下的忠烈祠庄严肃穆。
迎面先见到刻有 “碧血千秋”几个大字的一堵石墙,为蒋中正题,李根源书写。再上几级台阶就见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书写的 “忠烈祠”匾额,檐下还有蒋中正题写的 “河岳英灵”四个大字。
两旁是各种题联,中间摆满了瞻仰者敬献的花圈,其中还有一帧是我们上海市政府的。
忠烈祠走廊外则竖有蒋中正署名的国民政府关于保护国殇墓园的布告
还有李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书》,以及抗日县长张问德的《答田岛书》等石刻。
1942年腾冲沦陷时,一些党政要员纷纷逃离,曾当过龙云秘书的老秀才张问德却扛过抗日大旗,自任县长,转战于荒郊野外。他随身携带一面中国国旗,国旗插在哪里,哪里就成了县政府。驻守滇西的日军指挥官田岛见状,专门给张问德写了一封劝降书。张问德怒火中烧,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当世名檄──《答田岛书》。
《答田岛书》全文870字,信中历数日寇侵入腾冲以来犯下的罪行,最后凛然指出: “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信末署名: 大中华民国云南省腾冲县县长 张问德
这封义正词严的回信,经时任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转呈国民党中央,先后登载于《腾越日报》、重庆《大公报》、《扫荡报》、《中央日报》,还被中国各省报纸转载,创下 “一封信使举国振奋”之举!更难得的是,腾冲城光复后数天,张问德便挂职而去,他为后人留下一句话: 我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读书人。
穿过忠烈祠就进入到烈士陵园,这是一个濃阴覆盖的小山坡。墓园选择建在这座小山坡上,是因为这里曾是远征军与日军对抗最惨烈的一处所在地,也是收复腾冲的最后一战所在地——有超过3000名的将士牺牲在了这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下于右任题写的“天地正气”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
二十名校级军官墓。背后就是3346名阵亡的部下,仿佛还在统领着他们的士兵。
看看吧,密密麻麻列队而葬的阵亡将士,很多才十几、二十来岁,上面刻着姓名、军衔:下等兵、上等兵、少尉、中尉……每个墓碑下都埋有一个盛着烈士骨灰的小陶罐,很多墓碑旁插有一朵白花。
站在这一片墓冢中,不可能不被感染,只觉得血在沸腾,泪在闪烁,壮哉腾冲儿女!壮哉中国远征军!我们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千里迢迢向你们致敬来了!
纪念塔设在高高的山坡上,台阶很陡,为了拜祭这些年轻的英灵,我们还是一步一步地攀登而上。
只见一座纪念碑高高耸立,上面一截刻着“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下面一截刻着“民族英雄”四个大字,为李根源题写。
烈士墓冢绕塔而建,以塔为中心辐射状分为六等分,每个等分代表一个师,计有3646冢,按军衔大小的墓碑密密麻麻竖立草丛中,从山顶向山脚,宛如一支整装待发的部队,悲怆,壮烈。
离开墓地,我心情沉重。中国抗日远征军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曾经被湮没歪曲了半个世纪之久,以致墓园荒芜;海外英烈无法魂归故里;幸存的远征军老兵背负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 所幸阴霾终于被拂去,历史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
最后,我还要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当时最要好的朋友萍姐,总是躲在一旁默默不语。后来才知道她的父亲原来就是杜聿明将军手下,专门替远征军负责军需的高级军官。杜聿明获特赦后萍姐父母曾特地北上赴京去看望杜曹伉俪,说不完的话中,她父亲最放不下心的就是缅甸远征军,谈到动情处老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潸然落泪。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杨振宁夫妇返国探岳父母。杜聿明专门交待、尤其咛嘱女儿杜致礼到上海一定要探望萍姐的父母。
我和萍姐在军垦农场劳动时唯一的一张照片,摄于1969年
而今,百岁高龄的萍姐父母都已故去,但萍姐一家的这段历史并没有故去。
历史不容忘却,历史需要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