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色旅游必去景点介绍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

导读:贵州红色旅游必去景点介绍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 1.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 2.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攻略 3.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观后感800字 4.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介绍 5.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地图 6.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有多少处 7.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导游词 8.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 重走长征路 9.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大全 10.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手抄报

1.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

全国20个主要红色旅游城市分别是江西的井冈山、陕西省的延安、贵州省的遵义、江西省的瑞金、湖南省的韶山、江西省的南昌、广西省的百色、四川省的西昌、固原、江西省的赣州、湖北省的洪湖、武汉、会宁、广西省的广安、临沂、贵州省的毕节、平山、黎平、淮安、泾县。


2.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攻略

织金县红色旅游景点有:

1.织金洞 AAAA

织金洞风景名胜区以织金洞为主体,包括织金洞景区、织金古城区、洪家渡高原平湖景区、裸结河景区。

2.织金关水利风景区 AAA

织金关水利风景区景区位于织金县东部,依托大兴桥水库灌溉枢纽工程而建,属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

3.织金古建筑群 

织金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织金县。织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涧纵横,古迹众多。

4.恐龙湖水利风景区 

恐龙湖位于贵州省织金县东北官寨乡、乌江支流绮结河中段河谷内。

5.织金财神庙 

财神庙在黔中腹地织金县城中耸立着一座巍峨壮观、气宇恢宏的古代建筑——省级重点文物——财神庙。

6.织金大峡谷

织金大峡谷有V 型、箱型、地缝式、盲谷式、干谷式等形态类型。

7.织金瀑布(织金桂果瀑布)

“织金桂果瀑布”高55米、宽35米,昔日称为“瀑泻珠帘”,水挥洒而下,连成一片,十分壮观。

8.织金文庙 

文庙文庙位于城关镇文化路中段南侧。始建于康熙五年(1666),后屡次重建、维修。同治年间重建。

9.寿佛寺 

寿佛寺寿佛寺又名“三楚宫”,位于城关镇支前路中段东侧。

10.织金县关帝庙 

织金县关帝庙位于城关镇城南路南段北侧。始建于清初。


3.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观后感800字

5月12日至1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率全国政协党外委员视察团在江西贵州开展“学习百年党史,增进‘四个认同’”专题视察。我参与了整个视察活动。从江西到贵州,重温了革命历史、瞻仰了革命遗址、倾听了先辈事迹、追寻了红军足迹,每一处旧址、每一个故事、每一张图片、每一件实物,都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心潮澎湃、眼泪滑落……我们深深地被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当年的艰苦卓绝和红色江山的来之不易。

瑞金位于赣州市东部,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苏区时期党中央驻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在瑞金,目前留有180多处革命遗址,主要分布在叶坪村、沙洲坝、云石山等地。80多年过去,这些历史旧址以其厚重沧桑叙说着那段伟大岁月的不朽丰碑和壮美故事。“17棵松”就是其中的一个感人故事。

华屋是叶坪乡黄沙村的一个小村落,距离瑞金城区15公里,与福建省长汀县交界,因为整个村落的人都姓华,故称华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苏区时期,仅有43户人家的瑞金叶坪乡华屋,家家户户都有人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而参加革命。参加红军的17位华氏青年,出发前相约到岭上栽下17棵松树,约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如果有人牺牲,活着回来的人要替牺牲的人孝亲敬老。这17位青年后来都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他们手植的17棵松树毅然昂首挺立在华屋的后山上,被后人称为“信念树”,以纪念和见证他们当年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义无反顾的出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 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80多年来,华屋人从来没有动摇过对党忠诚的信念。80多年前,华屋人甘洒热血参加革命;80多年后,华屋人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借助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致富,并开始迈开了实施乡镇振兴战略的步伐,整个村子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过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红火。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革命胜利是不可想象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在理想信念之火的照耀之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只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此次视察活动,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致敬革命先烈之旅,也是一次洗礼心灵之旅、升华精神之旅。学习中共党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大局观。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营养,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4.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介绍

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禹门山,禹门山在遵义县东禹门乡。山上林木茂密,地势平坦。乐安江流经其下,蜿蜒曲折,碧波澄潭,风景秀丽。明万历初黎朝邦父子于此创沙滩寺。清初改称龙兴禅院。顺治年间(1644―1661)西蜀高僧破山弟子丈雪避乱来居,旋开道场,易名禹门寺,广建禅院及藏经楼。同治中,黔北农民起义势成燎原,黎兆棋等在此筑砦“自保”,使昙花、贝叶尽成壁垒烽烟。光绪二十年(1894年)黎庶昌重修。梵宇琳宫,崇楼杰阁,名闻遐迩。河边古树参天,洞壑幽曲,有贵州文化名人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的篆、隶、真三体题词摩崖。字随岩石高下凸凹为之,或连上下,或贯左右,古朴疏落,雄浑苍劲,为书法家所珍重。山前平远桥,结构宏伟,堤柳依依,横跨江上,长虹倒影,为“禹门六景”之一。桥头大悲阁,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庄严肃穆,内祀三国蜀汉寿亭侯关羽。山右沙滩系黎氏故里,原有锄经堂、岭石斋、近溪山房、葑烟亭、藏诗坞、梦耕草堂和拙尊园等。对面的子午山、青田山、渔塘三处。遥遥相望,作品字形,是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坟墓所在地。



黎庶昌故居,位于贵州省遵义新舟禹门,又名“钦使第”。故居建于清代,由门楼、过厅、中厅、正堂、厢房、书房等建筑组成。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正堂面阔五间、通面阔23.80米,进深3间、通进深7米,穿斗式悬山青瓦顶。内有防火石缸2个。书房又名“拙尊园”,系黎庶昌著述、藏书处。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坐东向西。建筑面积102平方米。两层木楼,面阔三间,通面阔16.2米,进深2间,通进深6米,穿斗式悬山青瓦顶。



红军总政 治部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军长征时,总政治部曾设在遵义杨柳街天主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教堂由经堂和学堂两部分组成。经堂在北端,是一座“罗马式”建筑。学堂在南端,是一组庭院式平房建筑,木结构。




遵义湘山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湘山寺屹立于名城遵义市中心,雄踞红花岗区群山环抱、贯城河湘江偎依的湘山之巅。碧波捧莲蕊,绿叶护红花,是幽雅秀丽的千年古刹。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AA-景区。该寺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名万福寺,1200余年间,数易其名,元初称护国寺,明末称湘山寺,清中称双泉禅寺,民国初称万寿禅院,但湘山寺之名却被沿用至今。



美酒河巨幅摩崖石刻为文化旅游景点。在赤水河中游,沙滩乡境内吴公岩绝壁之上,刻“美酒河”三个大字,摩崖石刻总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美字高41.2米,宽33.05米,酒字高31.62米,宽30.42米,河字高34.49米,宽32.57米。无论整个摩崖还是单个石刻汉字,均是世界之最。其字体潇洒稳健,雄放有力,1999年6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最大的摩崖石刻汉字”。



遵义海龙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龙屯是贵州首个且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遵义市区西北20公里的龙岩山上,2015年作为中国三大土司遗址之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同年荣获“全球十大考古发现”,被考古专家誉为“中国的马丘比丘”。它的建造时间比马丘比丘还要早200年。海龙屯土司遗址融神秘的风水与军事防御体系于一体,是杨氏土司家族统治古播州长达725年的重要遗存,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军事城堡遗址。



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位于赤水河畔仁怀市茅台镇杨叉街,这里海拔仅在415米左右,冬暖夏热,绿色植被丰广,地质结构主要是侏罗白垩系紫砂页岩,对流经溪水有较好的过滤作用,丰富水的矿物质成分,使造酒契合于自然,能酿就品位高贵的酒。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分别建有粮仓、曲药房、窖池、烤酒房等基础设施,加上后来国营茅台酒厂时期修建的各类酿酒厂房共计十处,占地面积约二十余亩,地界内有古井一口,名“杨柳井”,井水清澈甘美,含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早期茅台酒就用此水酿成。



杨粲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粲墓,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永安皇坟嘴,距市区10公里。建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间。为平顶双室,用白砂岩条石砌筑,最大的一块石料达一万二千余斤,以子母扣层层套合的方法固定。占地面积60平方米,在西南地区已发掘的同类墓中居于首位。



烟礅烽火台遗址文化旅游景点。烟礅烽火台遗址 ,烟墩烽火台遗址,在砚山镇境内,至今保存相对完整。据明嘉靖《思南府志》记载:“古烟墩,在县治右,墩盖一土山,高而不甚广,四旁皆无倚着,酷类今烟墩之制。相传古曾举烽火于其上,俗因呼为烟墩也。”大清道光《思南府志》又载:“建于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究竟建于何时,没有相关专家考证过,众说纷纭,但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是可靠的。而关于烟墩烽火台许多逸闻趣事至今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


5.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地图

贵州仁怀有鲁班场战场遗址,四渡赤水茅台渡口,猴场会议旧址等红色旅游景区


6 .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有多少处

贵州的红色旅游景点还是有很多的,因为当年红军的二万去千里长征也在贵州路过,所以也就有了很多的著名战役,四渡赤水您肯定听说过吧,对,就是毛主席后来说的那个四渡赤水,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了。您可以带孩子去当年红军强渡的原址去看看,给孩子讲一讲当年的故事,另外在赤水已经开发出很多的自然景观,有瀑布,丹霞等等,可以在游览的同时让孩子了解丹霞地貌等地理知识,还能了解好几亿年前的桫椤林,据说是当时恐龙的食物,相信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喜欢听的。


7.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导游词

ZunYi is my hometown. it's small but beautifull. it'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GuiZhou province.

As everybodys knows, GuiZhou is a typical karst landform, especially in ZunYi. In the addition to the landform, it's a famous city in the Red Revolution. In January 1935, the Red Army arrived in ZunYi on their Long March and held a conferenc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re. There is a lot of waterfalls in my hometown. Of course, as we all knowns,ZunYi is home to 20 well-known Chinese liquors such as MaoTai liquor and XiJiu liquor.


8.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 重走长征路

黔西南州晴隆“24道拐”是黔西南州红色旅游的佳所。当你在“24道拐”盘山公路上下,亲自走过抗战公路,感受抗战艰苦卓绝、坚贞不屈的精神,欣赏在尘烟四起中“24道拐”的壮观景象,铭记今天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

花江铁索桥

红军长征时期,历经艰难险阻,在贵州行军长达6月之久,在黔西南也留下了很多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贞丰平街的花江铁索桥,是当年红军进入黔西南的关口。

威舍猪场村是当年红军长征西出贵州途经之地,在这里红军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在猪场村红军洞外,贺子珍同志为拯救已受伤的钟赤兵团长而光荣负伤,这一历史事件在猪场人民心中永远的流传了下来,在这里毛泽东流下了眼泪,这也是他一生中三次流泪的一次。

草纸街71号

在望谟,有着中国共产党在连队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也是中共黔西南第一个党支部的遗址——卡法,还有当时滇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活动的主要地点——板陈。在册亨,有着当年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地下交通站——洛央天主堂。在安龙,有着当年的红军总司令部住址——草纸街71号。


9.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大全

一提到贵州,可能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贵州茅台,因为它的名气仿佛代替了整个贵州市。当然,贵州除了茅台,还有一个东西享誉海内外,那就是老干妈,这个火遍海内外的辣椒酱也是贵州的一张名片。当然,说到贵州我们不得不说一个人,任正非,华为的创始人,他就是贵州的,华为不用介绍全球无人不知,所以任正非也是贵州的杰出代表,提到贵州都会想到的人物。好了,吃的喝的还有人物我们都简单介绍了,那正式来说说贵州久负盛名的名胜古迹吧。

1.黄果树大瀑布,位于贵州安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白水河上,连环密布的瀑布群而闻名于海内外,享有“中华第一瀑”之盛誉,也是世界上最阔大壮观的瀑布之一。瀑布一泻千里,在白水河上演奏着独特的乐章,绚烂着独特的风采。

​2.织金古城位于贵州省织金县。织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涧纵横,古迹众多,门类齐全,包括佛寺、道观、文庙、书院、会馆、祠堂、衙署、宝塔、泉井、津梁、古道、民居、店铺、作坊等方方面面,分布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经城内的贯城河畔。

​3.青岩古镇,隶属贵州省贵阳市,迄今已有620多年的历史 古镇曾有九寺、八庙、三宫、三阁、一院、一楼,还有石牌坊、城墙等古建筑群。原为土城,经数百年历史沧桑,经多次整修扩建,由土城而渐成街巷纵横错综之石城。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叹为观止。一条条纵横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弯曲狭长的小巷,分列两旁的、古老的石柜台和木柜台,门窗间精雕细刻的小棂,石坊上倒立的石狮,无不引人发思古之幽情。信步走进一条叫做“背街”的小巷,立即感到一种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的莫大距离,青石板铺的路、青石板垒的墙,仿佛是一条石板制成的时空隧道。

​4.百里杜鹃风景区,位于大方与黔西两县交界处的百里杜鹃林带,是迄今为止中国面积最大的原生杜鹃林,在长约50公里的狭长丘陵上分布着马樱、鹅黄、百合青莲、紫玉等23个品种。普底、金坡两地的“彝族插花节、苗族跳花坡”也在花区中心的大草坪举行。

​5.龙宫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贵州龙宫景区以溶洞、洞穴、瀑布为主体,堪称黔中一绝,包括龙宫、油菜湖、漩塘、蚂蟥四大片区。贵州龙宫中心区有卧龙湖、迎宾洞、龙门飞瀑、龙潭天池、龙宫暗湖、蚌壳岩、虎穴洞等景点组成,上下辉映,别有洞天,宛如神话中龙王所居的水晶宫殿。天池是一个山间湖泊,澄绿如玉,俗称龙潭,湖水下泻,从巨大的溶洞跌拓而下,水墙壁立,宽25米,高约50米,惊涛奔涌,蔚为壮观,此即龙门,据称为中国地下瀑布之冠。

​6.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城南部。茂兰喀斯特森林是以原始性强,集中连片的森林为特色,被中外专家誉为全球喀斯特地貌上保存完好绝无仅有的绿色宝石。神秘奇特的喀斯特森林,将树、石、水、藤、乔、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神奇。

​7.开阳南江大峡谷,距贵阳市六十余公里,以气势宏大的喀斯特峡谷风光和类型多样、姿态万千的瀑布群落为特色,是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都很高的风景区。南江大峡谷已具备了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每晚的民族歌舞让你流连忘返,天然泉水游泳池、惟妙惟肖的释伽牟尼佛弥勒佛以及忽隐忽现众多佛像构成的万佛山,户外烧烤,跨江溜索更让您心旷神怡,开心尽兴.

​8.红枫湖风景名胜区,位于贵阳市西郊,是贵州西线黄金旅游第一站。红枫湖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高原湖泊,湖中分布着大大小小170多个岛屿,红枫湖的山,或雄奇,或秀美。环湖四顾,但见群山环绕,山水相连。泛舟其间,山随水转,水随山环,有高峡壁立,有偏湾向隅,有鸥鹭翔集,有鱼跃浅滩。纵游山间,鸟鸣盈耳,树深荫蔽,其乐融融。是理想的生态旅游胜地。红枫湖分布着不可胜数的天然溶洞,形成了“山里有湖湖里岛,岛中藏洞洞中湖”的奇妙景观,尤以将军湾一带溶洞群最负盛名。

​9.云台山,位于施秉县北部,距县城区13公里。当游人置身山巅极目远眺,万山丛中支腾雾绕,如白龙翻滚,奇峰耸立怪石穿空露出峥嵘,深谷林莽古藤如织,山猴攀援飞禽啼鸣,晨曦透过松林光柱斑谰眼,山花散发阵阵清香,画眉跳跃枝头高声鸣唱,古松挺拔山风吹拂,构成一幅诱人的风光画卷,被诗人赞为“山中俊鸟”。|山中流泉淙淙,均从喀斯特地貌的石缝间喷出,不受污染,清澈可掬,顺着奇山怪石间自由流淌,或为池潭,或为飞瀑,或为溪涧,水声叮咚,如歌如琴,悦耳动人,游人到此,依树听泉,别有一番超凡脱俗的惬意。夏季雨盛,溪涧水涨, 又会感受到“飞湍瀑流争喧逐,旋崖转石万壑雷”的豪情。

​10.“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城中心火焰山山顶。丹桂正飘香,金穗恰黄熟。10月11日,湄江河畔火焰山,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正式开门迎客,这是西部茶海中以茶文化为主题兴建的AAAA级旅游景点。公园以“秀甲天下茶品质、海纳天下茶文化、诚聚天下爱茶人”为主题,集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特色旅游、茶文化特色酒店、茶知识科普、茶文化休闲、茶产品展示、书画欣赏及水上娱乐等为一体。它的落成,打破了遵义一楼(遵义会议会址)、一瓶(茅台酒)、一林(赤水竹海)的“三一”旅游旧格局,形成一楼、一瓶、一林、一壶(天下第一壶)的“四一”旅游新局面。


10. 贵州红色旅游景点手抄报

一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动因世纪之交的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五年多来,西部大开发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学术界及政府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作用等方面对此做出了回答,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

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决策。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动因问题,我们想做几点补充说明。

第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正如公开资料所显示,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改革开放至今,沿海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也在加速发展。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条件,东西部的差距仍在扩大。

东西部经济差距不仅在经济上制约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而且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动荡不安。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西部国有企业的大量破产、兼并,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的问题。

群体聚集事件时有发生,不解决这个问题已经不行了。

另一方面,西部巨额的社会需要与因购买力极低而导致的极有限的市场需求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东南地区产品的内销。

因此,不论是为了东部的再发展,还是为了缩小差距使西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必须进行西部大开发。

第二,社会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富了东南地区,在西部资源、能源、劳动力廉价供应的基础上,东部地区先富了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和西部一直在补贴东部的发展,就是让穷人补贴富人,当然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林毅夫,2004)。

“穷则思变”,一方面西部的社会秩序开始不稳定,另一方面西部人大批涌入东部,给东部的社会稳定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于是在经济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文明的极大差异。

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制造者基本出于西部或其他穷困区,而富裕的东部不断涌现出贪官污吏,东西社会文明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

但文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仓廪实则知礼节”,所以必须让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富起来。

第三,环境原因。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洪涝灾害、沙尘暴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制约因素,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遭受着更为严重的危害。

经研究,人们发现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西部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而恶化的原因在于过度开发。

过度开发的原因一是因为穷,二是因为科技不发达。西部老百姓只有通过对自然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大规模的初级开发来获取利益,既没有能力没有技术也没有意识去改善已受破坏的环境问题。

当洪水、沙尘暴时不时袭击首都北京、武汉等中国的重要城市时,国家意识到必须尽快解决环境问题。

西部地区无力自行解决,只有中央政府来解决。

就环境问题而言,西部大开发的确是一项大战略。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就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显著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山川秀美”一词被广泛运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大规模推进,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第四,全国的协调发展和政策的延续性。20世纪80年代,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针对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个大局,就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个“一定时期”究竟指什么时期?邓小平同志认为在世纪之交。我们认为,“一定时期”有两层含义:一是东部地区已经实现了“先富起来”的目标,这个目标在20世纪末可以说是实现了;二是东西差距拉大到这种程度,西部后富地区已经无力再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先富地区的继续发展,这个条件基本也具备了,到了西部地区开始“后富”的时候了。1999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就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1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着重指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方面是中国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中央新一代集体对以往正确决策的坚持和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伟大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之所以要实施这项百年战略工程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对这项伟大战略的历史意义,西部人的体会尤为深切。在此我们不再重复那些众所周知的文字了,简单地做以上几点说明。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的成就回顾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从1999年6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安向全国发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号召开始的,到2004年6月19日为五周年。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真正实施是从2000年开始,到2004年12月为五年时间。1999年处于战略的宣传和酝酿期,国家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和规划尚未正式出台。2004年就有许多关于西部大开发五周年回顾的文章、纪念活动。国家也召开了西部大开发五周年座谈会,充分肯定了五年来的成绩,并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温 宝同志就西部大开发的成绩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总结:“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0~2004年,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8%、10.0%、11.3%和12%,高于前些年的增长速度。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开始起步,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五年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交通干线、水利枢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通信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人畜饮水、沼气利用、节水灌溉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西部退耕还林7350多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570多万亩,退牧还草1.9亿亩。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峡库区国土整治及水污染治理、江河源头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全面展开,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技体制创新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科研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取得初步成果。重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7000多所中小学危房得到改造。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国家支持建设260所贫困县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取得进展。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工作逐步展开。西部大开发促进了其他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重点工程建设所需的设备、技术等,很多来自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效地扩大了这些地区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岗位。同时,西部地区还输出大量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保证了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温家宝:《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2005年2月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西部大开发五年来取得的成就,使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西部地区人民看到了西部发展的希望和前景,进一步增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采取的政策措施是符合实际的。但这些成就中有哪些是真正由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所带来的?或者说西部大开发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发展?这是一个很难衡量的问题。因为即使没有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各省市区的政府和百姓也在努力工作,力图取得发展,每年也有经济增长。我们认为,战略政策带来的具体的改善和增长即使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来,但不是最主要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最主要的功绩,应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通过中央和地方各项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面积的宣传,在西部、全国乃至全球营造了一种开发态势。政府对西部开发的高度关注和各方面的支持、企业和老百姓对西部开发所寄予的希望、各地投资者在西部寻找商机的热情、学术界对西部开发的深入研究……均向社会透露出“西部要开发”的信息。这种信息非常重要,它改变着政府官员、老百姓和各类投资者的观念,引导资源、资金、人才、信息等逐步向西部地区流动,同时也鼓舞着西部的人民。自古以来做万事均是气势先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一个人的发展一样,如果缺乏热情、信念和志向,即使外部条件再丰厚,成事也很 困难。因此我们认为西部大开发五年来最大的功绩是激发起了人们开发西部的热情,给予了西部人民新的希望。第二,为西部地区大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西部开发的前五年属于战略实施的起步阶段,我们不可能指望在五年时间里就明显看见这项世纪工程的成效。一个地区的发展,首先要具备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满足了,发展才有了可能。根据经济学原理,发展的条件无非是资源、资金、环境、技术和人才。当年,改革开放给予了东部地区大量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沿海交通的便利及基础设施建设给其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条件,价格管制条件下西部地区为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能源和资源,技术引进,“孔雀东南飞”给其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改革开放政策给开发者创造了信心和勇气。在诸多条件下,东部人先富了起来。那么西部地区要发展,同样需要这些条件。国家财政支持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逐渐奠定了西部大发展的资金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等,都在为西部地区今后的大发展创造着条件。目前,我们不能说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但至少在逐渐积累着各种基础,比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的1999年,无论从哪一方面说,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都有了很大的长进,这些长进就表现在那些统计数字里,正如众人所总结的那样,取得了重要进展。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五大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部的面貌。尽管前文说西部大开发的前五年主要是为大发展创造条件,但通过五大工程及各项发展措施的推进,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西部地区的面貌。这五年来,西部12个省市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基本上都超过了历史水平,并且连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通过生态环境工程的实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让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变化:西部地区老百姓的收入有所提高,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企业的发展状况也比较良好。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通信设施、城市环境,乡村邮路、通电、电视电话等,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改善。五年累计,西部地区陆续开工建设60项重点工程,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1万公里,新建铁路铺轨4066.5公里,建成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22个,县际公路工程总里程达4.6万公里,102万贫困人口实行了生态移民,解决了969个无电乡通电问题,7000多所中小学危房得到改造,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这些成绩为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西部大开发五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矛盾所谓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就是指那些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前没有、战略实施以来才出现的情况、问题和矛盾。当然,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许多以往的旧问题、旧矛盾依然存在,比如外商投资总量小、缺乏支柱产业、东西部差距大、投资环境差、效率不高、人才流失严重、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化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科技转化率小、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前就存在这些问题,虽然通过战略实施,在有些方面有所改进,但并未完全改善,而在某些方面没有改进甚至有所加剧。这些都是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探讨这些问题和矛盾如何去解决。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怀疑与反怀疑。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百年工程、伟大的战略,既然是战略 就不是可以朝令夕改的,尽管如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仍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个别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认为投资于西部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按照经济学原理,显然同等资金投入东部的效率和效益都要比投入到西部高得多,因此对西部大开发持怀疑态度或保留意见。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必要再讨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短期的经济学问题,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原因及其意义在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持怀疑态度的人只能说是没有充分理解党中央的战略意图。还有人怀疑今后国家会放松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这种担心和怀疑也是可以释怀的。首先,国家从一开始对西部大开发的态度和立场就是坚定不移的,成立了西部开发办公室,2000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2001年制定了《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对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支持力度等做了明确表示。这说明国家是从战略高度上来看待西部大开发的,绝非是“政绩工程”。2003年9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新一届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坚定地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向前进。会议要求,要切实加强对西部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对重大政策措施的调查研究。保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中央如此,西部各省市区也均在制定切实加快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可以说,步子一直没有停下。在2005年3月5日的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依然强调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不会降低。这充分说明,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并未改变,西部的人们没有必要担心什么。2004年,温家宝总理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东北一下子“变成”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后的内地经济“第四增长极”。部分专家学者及政府公务员等对东北振兴的热情瞬间高涨,甚至个别学者在公开场合提出:西部大开发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加之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在短期内不明显,于是乎“国家现在淡化西部大开发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风压倒了西部大开发的西风”、“中央政策变化太快了”之类的议论在老百姓中流传开来,给人们带来许多不解。东北老工业基地因体制等种种原因出现困难,确实急需改革重振,但这并未动摇西部大开发这项世纪战略和百年工程。首先,国家提出的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一个“等”字表明除东北外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同样存在振兴的问题。一句话,凡“老工业基地”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其次,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西部大开发并未被轻视,说它们是“两个轮子”,是从东西部经济互动发展的角度而言,当初江泽民同志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其中就包含着东部不是坐等西部发展,而是同时互动发展。再次,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正是老工业基地太多,体制等弊端重重,所以,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振兴西部老工业基地”。2001年魏杰教授等专家就指出,西部老工业不是放弃的问题,而是需要改造升级。最后,无论是东北振兴,还是西部大开发,都是国家从长远大局出发,对相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后进并不影响先进,先进带动后进,这正是党和国家“三步 ”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第二,一段时间,一些人曾经产生过这样的误解:“西部大开发就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具体讲就是退耕还林还草。”诚然,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全部。西部的生态环境确需改善,而且应当加紧改善。但西部大开发的整体目标是包括修复生态在内的西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西部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在于发展西部经济,从而形成全国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局面。生态环境虽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但只是西部开发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甚至只是西部大开发的序幕而已。第三,“老调新弹”——输血与造血的争论。如前所述,有人认为东部地区的资金回报率远高于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大开发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这种说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确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与东部无法相比,投资回报率较低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也很难吸引资金,这正如常说的“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国家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从全国发展大局出发,才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资金、优惠政策等来提高西部地区的投资回报率,尽管从纯经济学角度来看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但这种“不经济”的行为能够带来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西部大开发又是一种经济行为。西部大开发在其初始阶段主要是政府行为而不是民间行为,这是因为西部地区自身固然必须提升“造血”功能,但造血功能如何去提升?它也是有很多条件的,其中在初期还是需要大量输血的。一个穷人再有能力,但没有资金,他就不可能有创业的机会。“输血”其实就是在创造西部地区能够自身“造血”的基本条件,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第四,环境成本转移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化,国内外的部分企业可能会利用东西部经济实力上的落差,将部分环境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引入西部,从而加重西部的生态环境恶化。东西部地区传统的发展模式正在上演“环境成本转移”的一幕(彭海珍、任荣明,2004)。西部大开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西部大开放,以西部丰富的资源、能源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及政策优惠吸引东部及国外企业投资,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有关法规或发展规划,在相对发达的东部或国外无法立项或发展已经饱和的一些项目,纷纷到西部地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与西部落后的经济基础不能为更高级的产业项目提供基本条件也有一定关系。要发展,就要开放引资,但相对容易引进的却是产业链上的低层次项目,环境成本大、能耗高,这是需要解决的新矛盾。绿色GDP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解决这种矛盾的思路,也就是说,在西部立项,必须充分考虑环境成本,发展绿色经济即开发与环境治理必须同时并举。这样一来,对原计划投资于西部的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成本和难度,会部分抵消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热情。我们认为,环境成本必须考虑,因而在其他优惠政策上或投资软环境上就应当加重分量,以补偿投资西部的企业应付出的环境成本。这样既防止了环境成本的西移,又保护了投入西部资金的积极性。第五,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人们来说,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人们的思路基本上是在经济发展层面上的,这五年来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任何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初期,必然会存在各种各 的利益冲突,从而导致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从另一方面讲,只有经济发展了,西部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了,发展精神文明及社会文化事业才比较容易推进。在落后地区率先提倡文明,就得靠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理解和宽容,这一点恐怕只有少数人能做到。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即“四位一体”的发展道路,把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社会和谐这四个问题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层面上来构建中国现代化的格局。这是中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大局。从现实来看,西部社会和谐的状况到底如何?连续在西部暴发的几个重大事件,比如重庆万沟区数千人的聚集事件、“10·27”大规模群众聚集事件、陕西铜川陈家山的166位矿工兄弟遇难事件等等。这些连续暴发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部社会的不和谐问题,反映了在经济高增长过程当中,西部地区社会的失序和社会的失衡。和谐社会在西部到底怎么构架?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问题。我们认为,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应当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兼顾社会各阶层的正当权益。逐渐建立起和谐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不能顾了一头放了一头:既不能为了经济发展放弃社会的和谐,也不能放慢发展的脚步。第六,对国家政策支持的正确应用问题。好政策应当得到正确的理解和充分的应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许多有利于西部的政策、规定,客观地讲,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促进了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仍有好多政策未得到正确合理地运用,包括国家的资金支持,也有未正确使用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和官员,面对大批财政投入不知所措,仅仅按照现有的所谓制度或办法予以分割;面对中央全新的西部开发政策,而不知如何使用政策,让政策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对此,一方面需要提高人们对政策的理解、运用力,另一方面要强化人们对财政投入的科学使用。我们认为,中央应加强对政策的全程系统研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政策评估体系,对每一项政策从建立到最后结果进行审查,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当加大如何利用政策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官员经济管理的素质,使用好财政支持。四西部大开发五年来的经验与反思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积累了不少发展经验,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第一,西部地区要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东部地方开发一样,没有政策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践证明,西部大开发前五年主要是政策推动效应比较明显,如果没有诸多的特殊政策,也就无所谓“西部大开发”了。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间流传一句“要想富,先修路”的至理名言,也表明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西部大开发五年来明显的成绩,就是认准了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这个道理。第三,政府职能必须转变。好政策需要好的服务,投资商、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西部地方政府迅速转变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政府真正承担起市场经济中的服务者和宏观管理者的角色,这五年来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归功于西部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及地方官员素质的逐步提高。第四,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创建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这不仅仅在硬环境上改善了投资环境,也避免了西部地区继续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有利于创建可持续发 机制。第五,重视“三农”问题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经验之一。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直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及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障碍,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关注弱势群体的政策,且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实施,使长期以来的“三农”问题得到缓解,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工业和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企业、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施等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具体经验,这些经验将在本书以下相关章节分别做介绍,在此不再多讲。五年来,西部地区所发生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成绩是比较大的,但毕竟是战略实施的第一个五年,尚属初期,许多老问题和老困难依旧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贫困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表现如下:首先,西部贫困化表现为相对贫困化。相对贫困化的表现是西部存在多重二元经济结构:第一重是东西部落差的二元结构,西部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是毋庸置疑的。但与东部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速度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呈剪刀差,剪刀口愈张愈大,这是典型的相对贫困化的表现。第二重是西部各省区自己的中心城市与边远的贫困地区之间的落差,第三重是各城市内部的高收入人群与贫困人口之间的差距及西部乡村人口中的两极分化问题。其次,西部贫困化的另一种表现是西部各省区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城市贫困人口群体和乡村贫困地区,这是绝对贫困化表现。再次,关于农村贫困化问题,呈现得更为复杂


Hash:b53b9863f533768cf70bb677f7de8e4c7f4d4379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