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山南面山腰芜湖广济寺
广 济 寺
广济寺位于赭山南面山腰,为历史上芜湖四大名寺之冠,创建于唐朝乾宁年间(894-897年),初名“永清寺”。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改名为“广济寺”,一直沿用至今。
山分一股到江皋,寺占山腰压翠鳌。
四壁白云僧不扫,一竿红日塔争高。
龛灯未灭林鸦起,花雨初收野鹿嗥。
千古玩鞭亭下道,相传曾挂赭黄袍。
元代文人欧阳元在他的这首《赭山》诗中,对芜湖广济寺的位置、环境和传说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
唐朝时,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到中国,先在芜湖广济寺修持,以后才去九华山开辟道场,故芜湖广济寺又称“小九华”、“九华行宫”。金乔觉圆寂后,佛教徒尊其为“地藏王”或“地藏菩萨”。自唐至今,每年农历七月三十举行“地藏庙会”,信徒如林,游人如织,香火鼎盛。
该寺前山门、药师殿、大佛殿和地藏殿四座主殿,依山势而建,自下而上,殿殿相接,层层高出,十分雄伟。一直以来,香客从东路朝九华的,大都先于广济寺进香,后往九华山。广济寺周围茂林修竹,芳草萋萋,每当雨后,岚光飘渺,景致分外绮丽。其中"赭塔晴岚"系"芜湖古八景"之首,久负盛名。
宝坻解放后 县长下令拆除辽代千年古建广济寺 广济寺
撰稿:李达仁
广济寺坐落于天津市宝坻,与蓟州独乐寺齐名,广济寺于公元1005 年筹建,1025 年正式竣工。广济寺曾是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佛教圣地,属辽代建筑,稍晚于蓟州独乐寺。
宝坻原属河北,现属于天津管辖,在天津北部,再往北是蓟州。宝坻在清代属于京畿要地,有满洲八旗兵驻防,地点位于宝坻县城,近年由于城市建设等原因,宝坻驻防营全部被拆除,原满族居民被迫散居。满族为宝坻世居民族,驻防始于清初。
宝坻古迹很多,历史上商业发达,又位于渔阳(蓟州)、雍阳(武清)之间,人杰地灵,最古老的是广济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来宝坻勘察广济寺,详细记载了寺内天王门、钟楼、鼓楼、东西配房和三大殿等建筑。
三大士殿内共有碑九通,其中最重要最古的一通,为辽代太平五年(公元1025 年)碑,俗称透日碑。旧时为宝坻八大景之一,称珉碣银沟,亦称文灿灵碑。乾隆十年《宝坻县志》载,“其碑光莹澄澈,对面可鉴,叩之有声铿然”。此碑叙述了寺的原始殿之建立。
三大士殿是中国古木建筑已发现中之最古者,为中国稀有单层而高大建筑,独具风格,雄伟壮观。
三大士殿的平面间架,为五间八架。平面长方形。由柱中算,东西长24.50 米,南北宽18.00 米。内围前面二柱与左右柱不成列,而向后移一架之远,所以内围所包括的并非一个长方形。因这柱位之特殊,上部梁架也因之而成一奇特的“ 凹” 字型结构。
1947 年宝坻解放后,宝坻县长于生下令拆除广济寺,县长给出的原因是需要木料修桥,拆除后用其木料去修桥,还能为人民服务。后来听说,桥没有修成,一千年的古建筑却永远的消失了。无奈,广济寺成为一片废墟。
2007 年,在广济寺建成1000 年之际,宝坻民间出资重建广济寺,新的广济寺仍具有辽代风格,成为了宝坻县城一座著名的仿古建筑,又呈现了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芜湖广济寺 广济寺
广济寺简介:
赭山兀立在芜湖市区西北部,海拔86米,山上翠柏修篁,葱郁成林,花木吐芬,“右控长江,舳舻连云,俯瞰城廊,历历如绘”,自古以来是芜湖登高揽胜的最佳处所。广济寺就建在赭山西南麓的半山腰上,创建于唐代乾宁年间(894-897年),初名永清寺,又名广济院。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一1016年),改名为广济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朝永乐年间,寺庙荒废,殿堂失修。明朝景泰年间(1450一1456年),僧人宏德重修广济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戴溥、汪昭和等募修。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僧人越江再次重修。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年间又重新修建。广济寺能够屡毁屡兴的原因是,凡进香朝九华山的信徒,必先到此进香,人称“小九华”;所以香火不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也多次拨款修缮广济寺。1983年,国务院确定广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并把它交给佛教界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近年来,重修殿堂,再塑佛像,使这座千年古刹重展雄姿,成为芜湖著名的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