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江山:打造民俗微景点 点燃全域旅游新活力

世人知晓江山,大部分因为是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其实,千百年来,这块神奇的浙西大地同样孕育了非常多的非遗文化、家传绝活、手工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文化技艺。这些旅游资源深藏于民间,如同散落在大山间的一颗颗珍珠,等待着被有心人发现拾取,重新绽放芬芳。

为了盘活全域旅游资源,近年,江山市创造性的提出了微景点的概念,打造推出一批体现江山当地人民日常生产、生活内容,反映江山历史、文化以及当代江山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的家访、家博、家园、工作室,或者具有特色的美术音乐之家等微景点。

此次,我们走进江山,探访百年手工匠人,你可以跟着我们的步伐,看看那依旧活跃在乡村舞台上的廿八都木偶戏和被老匠人“封存”完好的和睦村古法制陶,见证那经由一刀一剪折射出传统文化精髓的江山剪纸……

廿八都木偶戏:传统艺术 焕发新生

在江山廿八都,从明代开始就流行一种提线木偶戏。如今,廿八都木偶戏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人物金宗怀

金宗怀是木偶戏的第18代传人,为传承和发扬这门传统艺术倾注了半生心血。采访时他打开一个樟木箱,搬出花旦、书生、七品芝麻官等各色人物造型的木偶。这些木偶都明朝服饰装扮,四肢关节、眼睛五官都能在提线操控下活动,耍剑、开弓、作揖、喝酒、对打,动作表情活灵活现。金宗怀老师说,木偶就是他的表演分身,一个成功的艺人可以运用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做到“人偶合一”,让木偶演绎出喜怒哀乐角色情貌,让观众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生百态。

金宗怀年少学艺,在文娱生活贫乏的年代,木偶戏的粉丝众多。改革开放后,电视娱乐兴起,他的木偶戏团遭遇停演、散班的困局。

面对观众流失,传承人青黄不接,2010年江山市政府高度重视廿八都木偶戏的传承问题。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他定点在廿八都景区为游客表演,成为古镇旅游一道亮眼的民俗风情。他还担任民间坐唱班老师,教学生学习木偶戏,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技艺传承的种子。江山文化旅游部门组织开展的推荐会也会邀请他参加。通过到各地巡演、宣传,廿八都提线木偶戏重新焕发生机。金宗怀的心愿是为更多的观众表演木偶戏,培养出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这份古老技艺。

廿八都剪纸:纸落花开 薪火相传

一把精致的剪刀,数张红纸,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几分钟后,一张线条生动、图案精美的剪纸作品就告成了。

代表人物涂娟

涂娟,廿八都剪纸艺人,是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山剪纸”代 性传承人,两度荣获非物质保护传承先进个人。《繁花似锦》在江山市第二届手工艺精品展荣获金奖。

她生长于廿八都,从古镇小巷中走来,多年来致力于本土剪纸艺术的创作和传承。其剪纸富含乡土气息和农耕元素,《寻梦廿八都》、《美丽江山》、《福地廿八都》一系列大型剪纸作品呈现出浙西古镇远古的记忆。那些行云流水般充满韵味的线条和图案,不仅蕴含着本土人文情怀,更是展示美好生活幸福画卷。

为了让剪纸艺术在年轻一代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在政府安排下涂娟将工作室设在廿八都小学内,专门对在校二至六年级学生开设剪纸课程,并兼任美术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这门古老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她还带领着学生们积极创作,多次获奖。

纸落花开、薪火相传。在涂娟的辛苦耕耘和不懈努力下,如今的江山廿小,人人有剪刀,生生有作品,个个会剪纸。“江山剪纸”在涂娟这一代得到继承和发扬。

竹编,是一种古老的指尖艺术。

代表人物王振富

11月2日,在第13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由王振富挂帅的江山匠心残韵工坊荣获森博会木(竹)雕艺术“金雕手”创新设计大赛银奖荣誉。

王振富是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是江山市竹编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改革开放后,塑料制品盛行,竹编农具受到冷遇。他另辟蹊径,开始探索专研竹编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从农具用品转向编制外观多彩具有观赏性的工艺品、生活装饰品,如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展翅御风的仙鹤、绚丽多彩的开屏孔雀。使得江山的竹编产品艺术化发展,具有收藏价值。

今年,王振富成为廿八都残疾人文化创意孵化基地——匠心残韵工坊的非遗传承指导老师,负责教导残疾人学习竹编制作工艺。走进匠心残韵工坊,展示区内陈列着各种精美竹编制品。三五个残疾人正埋头编制灯罩和水壶保暖罩。虽然他们身体都有残缺,但是编制手法非常娴熟。有几个路过的游客观赏一番后,相中几个精美的竹篓购买带走。

王振富告诉记者,来匠心残韵工坊学习技艺的残疾人可以领取津贴,他们制作的竹编制品售出后可以获得部分佣金。这样不仅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提高收入,更能让他们传承和发扬江山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接下来匠心残韵工坊将成为廿八都集教学实践及产品产销的综合体。王振富将搭上直播的浪潮,开通直播教授竹编手艺,销售竹编工艺品,进一步推进竹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廿八都网红甩饼:创新工艺 闯赢市场

“乌龙下海、春风抚面、神龙摆尾、凌波微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廿八都古镇景区古镇麻饼铺,我们看到了被称为“网红甩饼哥”的王廷高,他正在进行上麻绝学十一招的表演。37个麻饼在他双手甩动下灵活地散开、收拢,高高抛起、稳稳接下,每一招每一式尽显功底。表演结束,新鲜热乎乎的麻饼出炉,立马被游客抢购一空。

王廷高做的麻饼,在江山本地称作“乡饼”,古代饼内陷主要用芝麻、核桃仁烘培制成。旧日作为婚嫁、寿诞、上梁及宗族祠堂分香饼和馈赠之用。有的麻饼表面还会用彩色芝麻绘成嫦娥奔月、麒麟送子、福禄寿三星等图案字画,表达祝福与思念,具有喜庆色彩。

王廷高是衢州邵永丰麻饼手艺正宗传承人(邵永丰生产的衢州传统特产麻饼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其在麻饼制作过程中加入了观赏性极强的肢体表演和语言艺术,让乡土点心变成一道吸引游客互动,增强景区亮点的风景线。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王廷高积极开拓线上业务,淘宝店、微店相继落地,他还准备开通直播,线上带货。在传统工艺濒临失传的当下,王廷高却将技艺和市场完美结合,以创新的形式贴近大众,吸引游客,获得市场青睐。

和睦古陶瓷修复: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

古陶瓷珍贵易碎,常令人扼腕叹息,然而在祝小敏的手中,却能“妙手回春”。

代表人物祝小敏

祝小敏原本是江山一家民宿的老板,因为酷爱金缮古陶瓷修复和铜冷锻制器,她在自己的民宿内设立古陶瓷修复工作室。

金缮工艺也叫漆缮工艺,是瓷器修复工艺中装饰手法较强的一种。修复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调漆、补缺、打磨、修整,整个修复过程大约一个月到两个月不等,每道工序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相较于锔钉修复法,金缮法因为不用打孔能减少对器具的二次伤害,而且其法秉承残缺美的理念,追求化残缺为美,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

在江山,祝小敏是金缮修补工艺的唯一传承人。她并没有把这个手艺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以沉静的心境潜心专研,定时开班授课,积极培养年轻人才, 让古老的修瓷艺术得到传承。

和睦手工制陶作坊:高龄坚守 传承匠心

江山和睦的土窑有中国古陶的“活化石”的美誉,在商代就有比较成熟的制陶工艺。

代表人物王中文

王中文,13岁便开始跟着父辈学制陶,已经和制陶业打了一辈子交道。随着改革开放,生产技术的更新发展,大部分传统制陶手艺人转行,而王中文一家默默坚守了下来。

走进他的制陶作坊,里面陈设简单,屋里屋外堆放着各种陶胚,或者已经烧制好的陶罐、水缸、陶壶、砂锅等陶制生活用品。

王中文的生活很简单,每天就是日复一日的拌土、制胚、晒胚、上釉、烧制。因为全部手工制作,价格实惠,他的客户还算稳定。

但是他也有烦恼,制陶这门手艺传了几千年,如今却面临无人 学的尴尬。好在政府给了他不少扶持。这两年在村里的支持下,他还搭上互联网快车,有了自己的淘宝店,还发展儿子为自己直播带货。

老手艺的传承,市场开拓是很重要的一环。有了市场,传承人才能养活自己,才能吸引更多青年人主动学习,让古老的技艺发挥更强的光芒。

Hash:41c38660e317811d1b789633b758334609d7f74c

声明:此文由 浙江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