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式旅游”走红,是因为我们太浮躁了吗?
国庆旅游黄金周刚刚落下帷幕,但大量景区拥挤的人群、堵塞的交通,还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越来越多人无奈地感到,假期出游是看风景,更是“看人”。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尽量抓住为数不多的假期机会,或与亲友一同享受旅游的乐趣,或独自踏上旅行的征途。
与之前不同,今年“打卡式旅游”在网上走红,甚至《经济学人》杂志也注意到了这个新现象,还用“daka”这个译名向欧美国家介绍中国旅游文化的新变,让不少人大为迷惑,“打卡”(daka)到底是什么意思?
顾名思义,“打卡式旅游”就是以到达旅游景点为目的,在不同景点之间快速穿梭,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并拍下图片、视频发到网上,随时记录自己的旅游过程。因为“打卡式旅游”过于注重旅游目的,功利性过强,从而引起不少人的质疑,还有人批评这是当代人浮躁的表现,以至于都没法专注于旅游本身,只是为了所谓的“抵达”,以及在朋友圈里炫耀。
这样的批评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太过偏颇,没意识到当代旅游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其说这是浮躁心态作祟,不如说是当代人选择了更多样的旅游方式,尤其是传播方式的改变也影响了我们的旅游文化。
首先,是大量冷门、有趣的地点在互联网大潮中被曝光,去权威化、求新求异的网络文化,也促使人们热衷探寻那些以前不起眼的地点,因此产生了新的“网红景点”。比如,多家媒体都注意到,杭州一个叫“立马回头”的公交站在这个假期格外火爆,很多人都去这里“打卡”,仅仅是因为这个名字很有趣,也很新奇。
这种玩法,在网络文化崛起前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很多人也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但当下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新奇“景点”浮出水面,引发很多人前去“打卡”,并呈现出越来越个性化的色彩。比如,中国唯一单字名的火车站“宋”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它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景点,但在很多猎奇的火车迷眼中,这就是个“打卡圣地”,有人专门转多趟火车,就是为了去看一个小火车站。或许外界对此匪夷所思,但火车迷却对此津津乐道。这呈现出旅游文化的多元性与个性化。
再者,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越来越多人喜欢在社交网络上晒旅游照片和视频,而朋友圈点赞、短视频网站粉丝留言等“互动场景”,也刺激人们发布更多的影像。“打卡式旅游”就满足了这种心理,其中道理很简单:打卡的地方越多,说明自己的行程越丰富,玩法更多样。而且,朋友圈成为不少人炫示生活甚至展示经济能力、生活条件的“窗口”,他们不会错过这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比如,当他们在朋友圈里展示自己在卢浮宫前散步、在迪拜帆船酒店里品尝美食的时候,自然要比宅在家里更突显自己的实力与魅力。社交平台赋予人们展示生活机会的同时,也给不少人炫示“格调”提供了机会。
因此,“打卡式旅游”的走红,本质上是互联网文化推动下的旅游方式的新变,是当代人旅游观念变化的必然趋势。我们要看到它存在的客观性与内在合理 ,不必一味否决或简单批判,而是要从中看到新型旅游方式给我们提供的更多机会,并对其合理利用。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的旅游部门,可以借此推广自己的独特旅游景点,开发更多潜在的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者,我们也不妨多一些开阔的视野,包容的态度。旅游是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怡情娱乐的好机会,不论是传统的旅游方式,还是新兴的“打卡式旅游”,只要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与幸福的体验,它就是值得我们去探索与追求的玩法。
撰文/黄帅
微信编辑/西蒙
Hash:fbe5b495e5d6dd0365d842fcf2f69ec0d5138287
声明:此文由 中国青年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