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年古邑上高,穿越时光重温厚重历史和那些惊艳了岁月的遗迹
江西宜春上高地灵人杰,既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有着红色土地的红色基因,更有历史悠久的古韵,人文风景耐人寻味。金秋时节,来自国内的天涯网友、微博大V、网络媒体、自媒体达人们,第一次走出湖南,走进红色故里江西,探访“天天向上,步步登高”的魅力上高。在上高深度感受那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红色资源和自然风光。
图/网络我们知道上高于东汉始建县,汝南(今河南)上蔡百姓迁到上高,始建上蔡县,为上高县之始,距今有1822年的历史。,后因上蔡人怀念故土,改上蔡县为望蔡县,至南唐时才定名为上高县,沿用至今。上高历史悠久,是源远流长的千年古邑。
上高历史厚重,也是古迹众多的名胜之地。目前,县博物馆馆藏文物1264件。其中,狮子垴遗址文物,证明4000多年前上高就有人类居住;唐代瓷器遗址文物,说明当时上高陶瓷生产具备先进水平;蒙山银矿遗址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矿冶业的发展具有很大价值。九峰崇福寺,曾是唐代的佛教圣地之一。葫芦石因刘伯温在此求教于曾义生,辅佐朱元璋得天下,而成为明朝的一方“圣地”。
上高县由大小上千个村落组成,每一个村落都享有它独一无二的特征。在上高的这些村落,散落着众多的祠堂和牌坊,它们在旧社会代表着权威,代表着封建。在岁月的演变中,渐渐失去了属于它们原有的作用。现在这些散落在村落中的老祠堂和牌坊,历久弥新,散发出独特韵味,吸引着厌倦喧闹城市生活的人们,去用眼睛倾听,用心灵去感触,欣赏祖先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传统民间建筑的艺术韵味,品味每座屋子讲述的或动人或有趣的故事。
这次因时间关系,我们走读上高,走进蒙山镇和南港镇亲身感受当地特有的宗祠文化。祠堂是供奉祖先或先贤和祭祀祖先的场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蒙山镇位于上高县的东南部,为三县市四乡镇交界处,过去这里民风较为剽悍,境内村村有祠堂。
一路驱车来到蒙山镇的楼下村,楼下村古称澜溪村,村民90%以上姓潘,据家谱记载,于东汉年间从河南荥阳搬迁而来。澜溪历时约五百年,迁两里至现址,得名楼下村。楼下村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分段建造,直到嘉庆十年才全部完工。自2007年起,村民捐资对其进行维修, 上高县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家族祠堂。
楼下村村民以务农为主,近年来,男人们于农闲时多在周围石灰厂、采石场等地打工,妇女一般做小工、造林植树等。上高县注重“新旧”结合,把“文化大院”的建设与保护农村古建筑、古文物相结合,同时注重挖掘古村落先贤的传统思想文化,用“文化大院”搭起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继相延的桥梁。
上高自开展创建“文化大院”活动以来,楼下村便把这个祠堂进行了改造一番,增加了图书、乐器和乒乓球桌等文体设施,使这里成为了当地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好去处。祠堂变身“文化大院”后,原来冷清的楼下古村,也在文化的聚合作用下热闹起来,不仅成了全村人气最旺的地方,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游玩。
而在蒙山镇的浒江村,一进村,我们就看到一片规模壮观的两进古宅,古宅因年久破坏严重,近年来当地村民捐资对其进行局部加固和整修,从现存的规模,就能看出数百年前兴盛壮观的模样。浒江村是晏氏大族,清朝户部侍郎晏斯盛(1689—1752)为康熙辛丑进士,曾任山东巡抚,正二品官员,也是上高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官员。
这次来上高,恰逢蒙山镇举办首届“幸福蒙山·水酒故里”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四面八方赶来的蒙山乡亲与各地游客,一起庆祝农民丰收,歌颂美好生活。
农历的十月十五,这一天被称之为“下元节”。此时,农事收获基本结束,下元节也就成为蒙山一带家家户户欢欢喜喜庆贺的重要节日。每年这个时候,蒙山人就会在房前屋后架起炉灶蒸糯米、酿水酒、打麻糍,庆祝丰收的喜悦。蒙山水酒是用当地山间糯米,以祖传工艺制作而出,口感醇厚,春香独特,既有绵柔之感,又有老酒劲道,在宜春地区久负盛名。
蒙山的水酒就是在中国数千年历史天空里飘香的浊酒。是电视剧《三国演义》引用明代诗人杨慎《临江仙》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全国人民重新记起了它。蒙山米酒有乡愁,每年逢年过节,在外游子回乡探亲也好,亲朋好友走门窜户也好,热情好客的蒙山人总会给他们送上一壶最纯的、最真的蒙山米酒。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五位品酒大师对蒙山镇十多位酿酒好手的纯正水酒进行品评,通过闻酒香、看酒色、品酒味、论酒酿,评出了三位“醉美酒娘”。当地民间文艺队表演了民俗舞、水酒开缸仪式等特色文化节目,打麻糍、酿 酒等活动将民俗文化节推向高潮。
要说更热闹的,还是蒙山的年度大圩。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下元节,也是蒙山镇年度大圩之日。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蒙山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糯米打麻糍、酿水酒,附近的村民都会带着自家的农产品到集市上交易,或者采购生活物资。
蒙山乡亲都会在这一天来赶集逛圩,在这个市集上,不仅可以尝到蒙山水酒、麻糍、红薯片、南瓜酱、竹笋干、土芋头等数十种琳琅满目的农特产,还可以一睹村民自编自排的乡土节目、观看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
乡镇的集市有一种喜庆热闹气氛,平日大家伙都在农田干活或者四处打工。人们在乡间村头交流的少,去城里也不是很方便,除了节假日之外很少能遇到一个人特别多的地方。需要买生活日用品或者销售自家农产品,都会在约定俗成的赴圩时间,集中到乡镇街道。特别是小孩子喜欢赶集逛圩,不为吃的就为了那份人多热闹劲。
很多人赶集逛圩其实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去集市上看看有啥新鲜货,如果如意的话就会下手买回家。乡镇的集市不像城里的商场超市,每天摆出来的产品都一样,顶多就是价格差异。但是乡镇的集市每次都可能不同哦,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山珍,比如有人卖山鼠啊、野兔啊,这些都是不定时的,要运气好才能遇上的哦。
在蒙山品酒逛圩,追寻乡味后,我们继续前往上高的南港镇。南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境内有海拔1004米的蒙山,为"上高屋脊";有全县最大的水域面积达3000多亩的南港水库;有彩炼史达132年的宋、元两朝蒙山古银矿采冶遗址;有建于唐朝的知名寺院"圣济寺"遗址;有建于元朝享誉江南的"正德书院"遗址;有建于明朝的"三朝待御"和"曹氏宗祠";有建于清朝的"文峰塔"、"金锁桥"等等,伴随着这些名胜古迹和秀山秀水的美丽传说,形成了南港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蒙山海拔千余米,有“上高屋脊”之称。在蒙山深处,有一处叫大窝里的高山盆地,散落着一些村庄、梯田、树林,风景如画。这里藏着一座历经三个王朝的古银矿。大窝里十几个村庄,有华、宁、吕、赖、沈等姓氏,为上高本地罕见姓氏,多为宋、元、明时期的蒙山银矿矿工后代。
蒙山银矿又叫银场,兴于南宋庆元六年,止于明万历23年,鼎盛于南宋和元代,历经宋、 、明三个朝代,距今已800余年,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保存较完整的古银矿遗址。
走进古银矿,这个湮没的遗址犹如一幅历史画卷,令人震撼的同时也让人读出了苍凉余韵。当年冶炼之后遗留下来的数十万吨矿渣至今仍在这里堆积如山,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雪雨,光泽如初。古银矿矿渣呈黑色,有着明显的冶炼痕迹,捡一块拿在手上沉甸甸的。
蒙山古银矿因为出产的是官银,直接归朝廷掌管,从南宋庆元六年起,官府便在蒙山开采银矿,熔炼官银;到了元朝,蒙山银矿成为朝廷官银主产区,采矿规模扩大,达到顶峰。
当银矿资源枯竭后,见证了三个王朝兴衰成败的蒙山银矿,就此沦为遗址,湮没在岁月的更替中沉寂了数百年。今天站在这片历史遗存面前,仿佛还能听到它的默默诉说。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寂静而又久远的蒙山银矿是那样的瑰丽和神奇。
蒙山古银矿遗址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近年来,这个尘封已久的古银矿遗址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经专家多次实地考察论证后认定,蒙山古银矿的遗址规模大、遗迹遗存数量多,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古银矿遗址,具有重大的史料、人文和旅游开发价值。
离开蒙山古银矿遗址,不远即来到南港镇员山村。员山村也叫马湖村,据同治《上高县志》,当年蒙山有3万人常年在山上采冶银矿,矿难、逃跑、叛乱事件时有发生。为了稳定矿山维持治安,当时朝廷除了加强蒙山银场提举司的管理力量,又在监里村西8公里处的马湖驻扎了平乱军队。因为马湖水源好、地域平,草料足,所以选择此处驻军,马多水多,后来该村就取名马湖。
村里大多数村民姓曹,曹氏先民因南宋开采古银矿而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让当地村民自豪的应该就属门前的“三朝侍御”牌坊,“三朝侍御”牌坊为明朝崇祯帝为旌表历仕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南台御史曹汝兰下旨建立,距今已经373年,经多次修缮,至今仍保存完好。牌坊古朴典雅,是宜春市稀有的牌坊,属市级保护文物,也是伴随着员山村世世代代的骄傲。
牌坊为楼门样式,斗拱结构,彩绘朱漆。上有“恩荣”竖匾,下悬“三朝侍御”横匾,主楼与次楼下构建成一个廊轩似的亭式空间,中间开坊门,高高的门槛,门板绘文武门神。前檐柱与后檐柱底部之间,横撘木板以为板条凳,供人坐息。顶部有一个小型四方藻井,正中一朵漂亮的木花,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坊下芸芸众生。
“ 有靠,前有照”,牌坊的前面有一亩池塘,里面种有荷花,后面靠着石山,风水学上的寓意就是:前有远瞻之力,后有无顾之忧的意思。荷花池塘边,立有曹汝兰石像,是曹氏村民缅怀、追思先祖的。
进得“三朝侍御”牌坊,即可看到一桩古香古色的“曹氏宗祠”老祠堂。高高的封火墙,斑驳的身影,剥落的墙体,褪色的木头,都是时间的打磨在宗祠身上的印证。斜阳中衰老破旧的老祠堂,依旧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繁荣景象。
“曹氏宗祠”老祠堂后,是一处高地,一棵沧桑感古树,树姿态潇洒,虬曲古朴,树茎已经空了,但枝叶茂盛,百年来一直陪伴着老祠堂。
在员山村村中,还有一棵千年古樟树,千百年来守护着马湖这一方土地,见证沧桑岁月,亲历风云历史。对于村民来说,这些古树的意义除了对环境生态的利好作用之外,更多的是陪伴着一代代人成长,静静地记录着员山村世世代代的故事。
我希望我的意中人骑着高头大马,迎接我时驾着五彩祥云,这是紫霄仙子对至尊宝的期待。虽然说骑着白马的人可能是王子,也许是唐僧,但是无论是哪一个,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人都可以,在上高南港镇的前进村,一场盛大的“民间婚礼”正在热闹的进行着。
随着喇叭、唢呐、锣鼓与鞭炮声中,身着状元红袍的英俊男子骑着红棕色的高头大马缓缓出现在村头的池塘边,是那么地引人注目,这就是新郎骑马迎亲的场面了。
在古代,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作为文弱的书生一生有两个机会能骑上大马,分别是金榜题名时和洞房花烛前,新郎骑马迎亲时热心的围观群众都会纷纷祝贺新郎的新婚之喜,有心的新郎也会准备喜糖在接亲回去的路上发放给众人,分享喜庆。
新郎骑着马,后面人抬着轿子和聘礼及六畜跟着,众人从家中来到新娘的家中,一路上吹吹打打好不热闹,逢桥过街都要放鞭炮,直到新娘的家门口。
这个循古礼去举办的婚礼,是上高县南港镇的前进村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和宣扬,吸引更多前来的游客参与其中,感受民间传统习俗带来的欢快和深厚的魅力。
最后,我们踩着夕阳,来到距蒙山古银矿遗址北8公里外的南港镇梅沙村,梅沙村位于南港镇北大门,有着709年的历史。梅沙金锁桥、仙牛洞、良山寺、火山岩洞、仙姑寨遗迹和梅沙石头坑自然村分布在11处小村落一起形成由山下 往山上行走的“二十里古韵绿色长廊”。
梅沙村有座历史悠久的古亭桥,名曰“梅沙桥”。古桥始建于明末,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据同治《上高县志》纪载:“梅沙桥有亭,蒙山、袁岭,上梅诸水经此”。桥亭长39米,高38米,支柱栅栏相围,两边有条凳,供人休闲。如今,已成为宜春市珍稀亭桥,为市级保护文物。
在这座数百年前的亭桥上,伴随着一曲动人心弦的唯美古风音乐《采薇》,四位翩翩舞者如仙女下凡,穿越而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是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当初出征时,杨柳飘飘随风吹;如今回来路中,大雪纷纷满天飞。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恋人正在故乡的亭桥企盼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而故乡,永远有一盏为他亮着的灯。
在蒙山和南港体验了宗祠文化追寻乡愁记忆,又赶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蒙山年度大圩,还见证了蒙山水酒绵长刚烈,读到了蒙山古银矿遗址苍凉余韵,热热闹闹的参加了骑马迎亲民间婚礼和百年梅沙亭桥上不舍的依依惜别......两天的上高之行,“天涯大V 走读江西”一行人,对上高这片红色土地充满依恋,也真切体会到了“上高最大的优势就是上高人”这句话的深意。美丽的上高,我们还会再来。(图文/老茂)
Hash:da6d132ba3d97c8956ed16575e145ba5bc4e4b04
声明:此文由 湖南头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