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又一长城在河曲县

河曲县地图

河曲县是山西忻州市下辖县,位于忻州市西北部,地处晋、陕、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地带,被神府煤田、准葛尔能源富集区、朔州工业区、河东煤田等大工业包围,境内已经或即将建成的神朔铁路、朔准铁路、黄河龙口大桥、韩河公路、沿黄公路和府谷至河曲公路桥等便交通网络,使河曲融入晋陕蒙金三角区域经济板块,是承接呼、包、鄂、榆、忻、朔经济发展辐射力的枢纽带。至2010年,河曲县国土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辖4镇9乡340村,总人口145136人,其中农业人口11.08万。

河曲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河曲县地处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已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曲县碓臼墕村二月二灯盏会也得到介绍。

2013年,河曲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86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5.6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83亿元。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2019年4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河曲县退出贫困县。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1、气候

河曲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间半山区多达2855小时,年平均气温在6.6—8.8℃之间,年平均降水350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

2、交通

河曲县公路运输客货运站场10个,总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全社会民用汽车保有量451辆,其中:货车362辆,客车49辆,年客运量达71.4万人,客运周转量12950万人公里;货运量191.7万吨,货运周转量26565万吨公里。

2007年底河曲县通航里程为76公里,各类码头泊位15 个,年货运吞吐能力已达0.14万吨,客运吞吐能力3.25万人,全社会运输船舶16艘,总载重吨位17吨,全社会实现年水运货运量0.14万吨,货运周转量1.19万吨公里,客运量3.25万人,客运周转量7万人公里。

3、旅游美景

3.1 娘娘滩

娘娘滩位于山西省河曲县城北的黄河河道中,面积近13公顷,是个“凸”形小岛,为塞上有名的小绿洲。人在岛上可以听到晋、陕、内蒙古三省、区的鸡鸣。传说西汉初年吕后专权,将薄太后及其子刘恒贬谪于此。其后刘恒称帝(汉文帝),于滩上建娘娘庙,故名娘娘滩。滩上风光秀美、景色诱人,夏秋之时,四周水波浩荡,滩上农舍在葱绿中忽隐忽现,别有韵味。

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娘娘滩娘娘滩

3.2 河曲县状元塔

河曲县城东大墩梁,有一座高约31米的塔。此塔亦称“状元笔”,俗名“文笔”,有文笔凌云之趣。文笔非常特殊,无边无檐,外形是一优美的由下而上略有收缩的圆柱体,底部周长98米;塔身为灰色全砖结构,塔顶是一黑色锥形尖顶,远远望去,就像一巨型毛笔

文笔塔创建于清乾隆末年,人民生活异常艰辛。河曲穷,人们认为是风水不好,就在县城东边的一座高土坡上建造了这座塔。

而这座塔的建造并不简单。古人充分利用了天文、地理及几何学的知识。风水先生认为,文笔塔的塔尖,也就是文笔的笔头,每年须有一日在太阳初升的时候,将塔尖或笔头正好投影到数里之外的大口村。巧的是,大口村有一巨石,形状很像一块砚台,而塔尖的影子要恰好落在这块巨石之上。塔建好后,每年冬至那一天,初升的太阳果然将笔影投射到黄河彼岸的大口村,而笔尖又刚好落在那块“砚石”之上。

河曲县状元塔

3.3 龙口峡谷

龙口峡谷位于县城东北30余里处,两岸石壁陡峭,黄河夹持其中,河水至龙口喷搏而出,声若雷鸣,至梁家碛后,豁然开朗,展开了一片河谷平原,水流骤然变宽变缓,形似龙口,故名之。

龙口峡谷

3.4 石径弹院

位于河曲县城东北25公里的石城村。创建于民国八年。石径弹院东、西、南三面石圪梁环抱,依山傍水,有大小、上下院落三进。整体建筑全部为砖面结构,坐东朝西,寺庙东北开一小门,过砖砌小洞,自然石阶、独木桥和“悬空界”,便是黄河悬崖绝壁上通往弥佛洞的悬空石径,其长百余米。登临五径,俯视黄河,河水波涛汹涌,咆哮万里,惊心动魄。

两岸百丈峭壁,俨然屹立。相传峭壁上仍有大禹治水的痕迹。弥佛洞,坐落在一处三面环山的土原上。是河曲古刹中的奇迹。它的大部分是两层共七排砖石砌成的拱形窑洞,内供如来佛、地藏王菩萨、财神、八洞神仙等塑像

石径弹院

3.5 岱岳庙

河曲县城关镇东6公里岱岳殿村西有个明清时期的岱岳庙,据寺内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功德幢记载,创建于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

庙坐北朝南,建筑规模不大,自成格局,占地面积3250平方米。中轴线上分布山门、乐亭、天齐殿、后土殿,西侧便门内建龙王殿、灵官殿、地藏殿、圣母殿,东侧便门内建禅房、关帝殿、-殿、玉皇阁、包公祠等。道教与诸风俗神汇聚一宇,是一处具有中国民间诸神祟拜性质的庙宇。

天齐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出抱厦,侧出八字墙,抱厦卷棚歇山顶,殿身硬山顶,琉璃剪边,脊刹背面有 正德元年重建”题记。后土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布灰筒板瓦硬山顶。殿内三壁绘77幅连环壁画23平方米,主要为因果报应等内容。地藏殿规模与后土殿相当,殿内现存十殿阎君塑像,为明塑佳品。

庙内共保存壁画104平方米,内容丰富。此外还保存塑像15尊,碑碣11通(块)。

岱岳庙岱岳庙

3.6 明长城遗址河曲段

明长城遗址河曲段,从偏关县南下,起点在偏关县天峰坪镇寺沟村西南330米处,向南进入河曲县,沿黄河屈曲而行,经刘家塔镇、楼子营镇、文笔镇,止点为文笔镇唐家会村西南2100米处。海拔800~900米之间。墙体黄土夯筑。共存墙体25段,全长约5.5万米,沿线存关6座,堡11座,烽火台55座。据《明史》、清光绪《山西通志》记载,现存长城遗址是明代成化、嘉靖、万历时期(1465-1520)修筑。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历代长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段长城包含在内。

明长城遗址河曲段明长城遗址河曲段

3.7 护城楼

位于河曲县北城墙下的北园村中。城楼单体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长21米,南北宽20米,高12米,为砖石结构。楼门前有一约高三米的大月台,楼内结构为九窑十八洞。楼顶长18米,宽约17米,四周均有垛口和了望孔。楼顶原有寺庙一座,其大部已拆,现存照壁一通,其正面雕一大“佛”字,背面雕一大“镜”字。并留有“乾隆丙戌岁”等款式。护城楼为晋西北唯一留存之精华,其造型之朴实,结构之严谨,艺术之精湛,确系古代砖石建筑之结晶。

护城楼护城楼

护城楼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明代“土木堡之变”后,朝廷为了抵御瓦剌鞑靼的入侵,先后在甘肃宁夏固原、延绥、大同、宣府、蓟州、辽东、太原“九边”地区派重兵把守,并沿线即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筑起13000多里的长城,河曲护城楼就是明长城上的军事防御设施——敌楼。清入主中原后,战事平息,护城楼成为晋、陕、蒙三省人民朝拜的圣地,乾隆丙戌(1766)年间,将毁于战火的玉皇阁重修,并新建望河楼与照壁。“文革“期间,玉皇阁拆除,神像全毁。1987年重建玉皇阁,重塑神像。

据城楼匾额记载,护城楼建于明万历年,南北长27m,东西宽21m,占地面积567㎡,坐北朝南,一 层台基高3.5m,中部设拱券门,券脸石雕刻花卉,前有石砌台阶相连,券门门额石匾“镇虏”二字(明万历年,其后字迹漶漫不清),匾额上砌砖雕垂花门楼,檐下设斗栱三踩单昂,昂嘴卷云式,蚂蚱形耍头,券门两侧各设拱形小窗一孔,内券拱顶砖窑,置九窑十八洞,每窑洞皆有佛像,二层设有垛口、射孔。

二层玉皇阁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出廊,单檐硬山筒板布瓦屋面,柱头斗栱为一斗二升交麻叶,明、次间装修均为六抺槅扇门四扇。其东西各建配殿一座,南侧东西为钟鼓楼,单檐十字歇山顶。

护城楼内券栱顶砖窑,置九窑十八洞,是研究明代河曲军事防卫设施及几千次战事和河曲明代历史文化与古代砖结构建筑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3.8 弥佛栈洞

弥佛栈洞位于县城东北46华里处石城村北的黄河绝壁上。进洞经羊肠小道,中间有一座独木桥,桥下是百丈深崖,洞内套洞,洞中有弥勒佛石像,像后有穴。民国初年,有僧重修佛洞,用石砌成一处两层的院落,称“石经禅院”,上层3排,内有如来佛、地藏王菩萨、财神塑像,下层4排,内有八洞神仙等塑像。

弥佛栈洞

3.9 海潮禅寺

海潮禅寺位于县城南42公里处旧县的涧河之滨,又名海潮庵,有“晋西北小五台山”美称,始建于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间,占地20余亩,容十二座庭院,数十楼阁,整体布局倚山势而建为三层,以弥勒殿、观音殿藏经殿三点为一线中轴,东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师塔院;西有十方院、方丈院、西花园。

3.10 西口古渡

西口古渡位于河曲县城西端,紧靠黄河岸畔,与滨河大道相连接。广场总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分上平台广场与观河台两部分。上平台广场面积为8782平方米,场内建筑有牌楼、禹王庙、古戏台,是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群众集会的场所;观河台面积为16370平方米,由主台阶、观河台、小亭、拱桥、码头、林荫路组成,同时设置灯光音乐喷泉,是休闲散步、观赏黄河景色、组织大型演出活动的场所。

西口古渡

4、特产美食

4.1 开河鱼

开河鱼是晋西北九曲十八弯河曲县著名特色菜。开河鱼不仅色泽明亮,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更有大补元气、通络发散之功效,其鲤鱼更佳,为历代上贡佳品。据古《河曲县志》记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当地官吏每年春天都要将金丝鲤鱼上贡给皇帝。

开河鱼

4.2 酸饭

相传河曲吃酸饭始于北宋。味如酸奶,黄亮坚韧,又能清热解渴,用心制成酸汤,将米放入,在15℃以上温度下浸泡4至8小时后澄出即做成酸粥。做成稀饭叫酸稀粥,从沸汤中捞而食饭粒者叫酸捞饭,它是以糜米为主食的河曲人的创造,同时也是食用糜米的上好方法。

酸饭

4.3 油糕

黍之糯者称黄米,淘洗后半干时磨压成面,蒸熟色如黄蜡,包枣、豇豆、 红糖等后用黄油炸过,香软异常,称“油糕”。

4.4 碗托

荞麦去皮成为糁子,将糁子于前一日用水泡软,上拳揣成糊状,筛滤后舀入碗内上笼蒸,蒸中途用筷子搅拌一次,出笼后即成碗托。置阴凉处冷却后,用醋、姜、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汤浇入即可食。

4.5 黄酒

冬月将黍米煮成稀粥,冷却后放入曲,稍发酵即将白酒倒入,然后置火炕头围盖之 ,酿十天左右,酒自澄清,呈黄色,甜粘味醇。酒熟羊肥,有羔羊朋酒之风焉。

4.6 盐干烙

盐干烙产于巡镇,用白面、食盐加少许黄油烤制而成,人称“闪塌嘴”。用面不过二两,然 烤制中空气膨胀,体积倍增,壳大内空,食之酥脆。

4.7 驴肉

用20余种药材和各种调味品制成汤,把生驴肉置于汤内煮熟,然后用醋、姜、芝麻、蒜泥等配成汤浇入即可食,可以冷、热食用。色美味香,口感不腻,具有滋阴补肾作用。

4.8 果丹皮、果瓣子

是河曲的传统食品之一,主要是海红树的果实加工而成,历史悠久。果瓣子的制作更为简单,将成熟的海红果的果把和花盖去掉,一切两瓣,用线串起来晒干即成。果丹皮、果瓣子的特点是:酸甜可口,生津止渴,健脾消食。

4.9 杏瓣儿

是河曲的传统食品之一。制于唐代,传说还曾被选为贡品。其特点是色鲜味美, 酥脆可口,并有清肺利痰的功效。

4.10 海红果

源自山西省晋西北的河曲县,别称海红之乡。在此落户已有800余年历史的海红树,是一种经过多年优胜劣汰由野果变家果后惟一保持管理粗放型的优选稀有树种。海红树的果实形似山楂的小果,名叫红果,当地群众称之为海红子。现主要产地:河曲、内蒙准格尔旗陕西府谷。

4.11 海红果汁

海红果榨汁浓缩的果汁饮料:海红果饮料是以鲜野生海红果汁为原料,辅以白 砂糖、纯净水配制的天然果汁饮料。

感谢持续关注,下面给您介绍一些别的景点。

NO.44|山西省吕梁方山县景点、美食

NO.39|山西省长治武乡县景点、美食

NO.36|山西长治市平顺县景点、美食

Hash:6cca9b1c8b19dcc911942142331177b1f416cd3f

声明:此文由 玩遍山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