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好去处,朱元璋钦封江南第一家,一个你来了就舍不得走的古镇
在中国,有一个家族传承十五代,历经宋、元、明三朝,均为当地名门望族,家族辉煌历史长达360余年,鼎盛时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
这个家族以孝义治家,在繁盛的300多年漫长历史中共有173人为官,最高官拜礼部尚书。但无一人贪污被罢,共门风清廉节俭屡受朝廷旌表,广受人们敬仰。更是被明太祖朱元璋钦封为“江南第一家”,并御笔题写了“孝义门”,这就是金华浦江县的郑氏家族。
喜欢旅行,喜欢历史的我到了金华,又怎会错过如此景点。上周末,我处理了手头的事后,中午时分从金华驱车赶到浦江江南第一家,我到时已是下午时分,天色有几分阴沉。
我担心下雨不好拍照,赶紧把车停好,便背上相机开始江南第一家的探寻之旅。
停车场出来右转是一个广场,从广场进去马上就有一溜高大曲折的牌坊映入眼帘。
天地君亲师,立在首位的当然是皇帝钦封的“江南第一家”牌坊。
这是一座典型的四柱三间官式木牌楼。上面是黛黑的木料,飞檐翘角。檐楼有一长方形红色木牌,刻有金色的繁体“圣旨”。下面是四根粗大的方形石柱,下方的石柱上立着两只对视的石狮,狮子雕工精美,神情严肃。
郑家以孝义立家,孝义是家族的根,也是家族存续的纲领,钦封牌坊之后自然便是“孝义”牌坊。
喊一个口号容易,持续贯之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了。如果说“孝义”牌坊是郑家的旗帜。那这第三座牌坊则是孝义治家的结果了。郑家自南宋开始,不论风云变幻,始终如一的按照族规,处理家事,协调邻里;不论是战火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家族众人在当地都起着忠节义孝的表率。基于此,郑家历经宋元明三朝更替都安然无恙,并且得到三个朝廷的旌表。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它的根本和末梢,世界上的事情都有开端和结尾。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知道先后顺序和本末规则加以区分,就接近道理了。”
郑氏家族深知秩序的重要,为此郑氏祠堂还专门设立了有序堂,并制定了168条家规来教育和约束子孙。
如果说孝义是郑氏家族的本,有序便是郑家的行事之法了。所以紧跟着“三朝旌表”的第四座牌坊便是“有序”,由此来解释获得荣耀的方法。
“有序”之后依次还有“恩德”、“麟凤”、“取义成仁”、“礼部尚书”和“九世同居” 茵茵绿地之上矗立着共计九座牌坊。
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就是一个故事。我想这一溜弯曲而立的牌坊不仅仅代表一溜湾故事,也代表了这些郑氏获得这些牌坊的曲折来缘由吧。
这些牌坊有砖木混合的,有纯木的,有石雕的,有砖砌的,……材料不同,风格各异。
浏览这些牌坊不但可以让我们了解和学习历史,也能够让我们学习和感受中华民族的建筑审美。
碑林之后是一段砖石铺就的林荫小道。道两旁的树枝上挂着一串串红色的灯笼,乍然一看仿佛树枝上盛开的了红色的花朵。道旁树木参天,可以遮风挡雨,人行其中,风雨无惧,自然可以走的悠然自得,正是:
砖石道,绿树绕,大红灯笼高高照。
雨不落,风难到,漫行步道心悠然,自由肆意微微笑。
沿林荫道前行约500米,便是一座小桥,桥下溪水潺潺,桥边绿意盎然。一位老人坐在桥边的石头上,翘首二郎腿,恬淡望着远处,石头、绿树,老人、木屋,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一切又显得那么和谐,正是:
微风过桥花摇曳,闲坐桥边听水泄。
静坐顽石观云起,岿然不动看落叶。
古镇之地即是仙乡,不用去远方,也自有我们梦寐以求的生活诗意。
过了小桥就踏入了古镇的范围,踩着细碎鹅卵铺就的石路,看着古色古香的木屋,会让你有一种恍恍然穿越的感觉。
花丛中那些娇艳的花朵和绿意盎然的树木在波光的掩映下,美的让人目不暇接。我屏住呼吸,拿着相机飞快的按动着快门,生怕漏掉任何一幅美景,但郑宅不是照片,我既照不全,也搬不走。
旅行中我们常常会有两种矛盾的心理,不但害怕目的地低于预期也害怕超出预期。当目的地低于我们心理预期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种不值的感觉,就像在背后看到一个身材曼妙的女孩,然而等我加快脚步走到前面回头的时候,却发现她长了一张黄勃的面孔……。
当目的地超出预期的时候,我们也会产生深深的失落,就像你看到一个长得像刘亦菲的女孩,上前一问人家已经有男朋友了……
看不够,带不走。
旅行的生活就在这种不值和失落中交替,遗憾并快乐着。
或许这就是人生。
古镇的居民仍有在河边浣衣的习惯。我行走在街边,透过桥孔看到一位阿姨正卷着裤腿,弯着腰用力的揉搓着衣服。她的身后,河流如瀑,在奔流滴淌中牵出一根根银丝,恍如珠帘。桥上的一位大叔背着双手,凝神的听着河边广播里播放的音乐小调,真是:
古镇清溪绕,虬枝挂小桥。素手浣新衣,背手听小调。
活生生的一幅恬静江南生活照。
我与大叔擦肩,越过石桥,就到了郑宅古迹之一的“孝感泉“。这泉有一个郑氏族人郑绮有关的美丽传说:
传说在一个大旱时节,水脉皆绝,郑绮母亲因为久病烦渴,特别喜欢喝溪泉之水,郑绮凿溪数仞,还是没有得到一滴水,不由得仰天恸哭。当他 连续哭了三昼夜后,忽然有水自泉涌出,顷刻溢丈余,清冽甘如醴,且有荷花香气,旬余始变。人们为郑绮的孝心所感动,故立碑纪念,这就是孝感泉。
时至今日,我去看的时候仍然是一汪清泉,清泉长涌,孝道长存
沿河道继续往上,行约三百米后右拐再走二十多米就到了郑氏宗祠正门。
我去过不少古村落,见过不少祠堂,就祠堂的规模来讲,江南第一家的门面算是较小的,甚至是称得上寒酸,与郭洞村的何家祠堂相比也是相去甚远。由此可想郑氏家族的俭朴。
刘禹锡在《陋室铭》里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段文字如是用于郑氏宗祠,最是恰当不过。
我是在美团上面订的票,需要在定后一小时才能取票,由于定票太晚,取不出来,我又不愿意多花10块钱,加上天阴人不多,于是就站在验票处和验票的保安聊了会儿天,感觉大有收获。
眼前的这几根树,不过合抱,但其实他们都已经是超过600年的古树,据说这是明初文臣领袖宋濂亲手所植。上次我去郭洞的时候,一株五百年的树木我们找了五个人还抱不拢,这几株六百年的居然瘦弱如斯,果然是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我和保安聊了十几分钟,时间还没到。而我的主要目的又是来感受江南古镇的氛围,来观看古代市井小民生活聚集的风貌。所以进不进祖宅对我的旅行目的影响不大,于我索性退了美团上的票,走出郑氏宗祠的大门。
走出郑氏祖宅大门就看到了广场对面的关帝庙。关二爷几乎已经成为了义气的代名词。饮水思源,人不忘根,虽然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祖宗尚义,我们也要传承。
出门门右拐,匆匆的步入古街,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喜庆吉祥的灯笼。湿漉漉的石板街上,三三两两的行人安步当车。午后的古镇弥散着一种慵懒闲适的气息。让你情不自禁的放慢脚步。步行三五分钟,又遇到了一座牌坊。我去的那天还在修缮当中,明清风格的牌楼后面又是六十年代建筑风格的老政府办公楼。
前面是明太祖御封的孝义之门牌楼,后面是政府大楼上 “为人民服务”的毛体大字。两位伟人隔着一个小广场相守相望,自然而然的便是一道恢宏的人文景象。不论如何,他们看到中国如今的模样,都应该是高兴的。
我去的那天,老镇府的办公楼还在修缮,现场的物品放有些杂乱,却多了一些生活的气息。就是这些横七竖八的干活铲子,推车等工具让这古镇显得愈发的灵动了。
有首歌唱从前的时光有些慢,走在郑宅古镇,看着步履悠然的居民,呼吸着清新而略带湿意的空气,会让你有种时光减缓的错觉。
漫步于郑宅古镇的街道,看着街上抱着孙子的爷爷,背负双手悠然自得的老人,还有那安静茫然的小狗……每一样景物都能够让你躁动的心开始平静。
桥上,大叔不紧不慢的推自行车前行,步履从容,道旁半开半敞的商店挂满了花花绿绿的衣服,远处三五成群的居民小声的侃着大山,神色悠然。没有高楼,没有汽车。听着自行车传来的清脆铃声不由让你忆起童年的时光。
台阶上,一只黄狗懒洋洋的趴在门槛前,耷拉着耳朵,眼睛茫然,愣愣的看着远处,思考着“汪生”。
碎石道上,一位抱着水瓶丫头,看到我还有些认生,神情慌张的从我的身边绕开摇摇晃晃的,让我生怕她摔跤,而她的奶奶却对孙女有着绝对的信心,淡定的站在远处和邻居聊着家常。果然不久之后,我就听到了丫头咯咯的笑声……走在这条充满生活气息的道路上,吸一口气,你会发现平时的琐碎和计较早已经被绿意花香中荡涤的一干二净。
往回走的溪边,我在一间民宿院墙上看到了陶渊明的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看看绿树环绕的黛瓦白墙,望着院墙上的扇形花窗,听着院子里飘出的袅袅琴声,未闭眼心已醉。
倘有闲时,当携三五好友,小住几日,让这古朴的江南绿意清波荡涤干净我们蒙尘的心。
其实在我看来如此情景,“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两句结合才能把这环境表达的完整。
归来的路上,在溪边的步道上看到一幅温馨的父子出游图。
满眼宠溺拍照的父亲,开心吹着肥皂泡的小孩,五彩斑斓的泡泡,随风轻摇的绿树红花,让你不禁忘忧忘尘,开心一笑,此情此景正是:
绿树微风红花,
小桥流水人家。
稚童欢逗泡泡,
天真无邪年华。
漫步江南古镇,万般忧愁,皆随流水天涯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行,你我都是世间过客。
古镇虽美,但总要归家,细雨中,我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归途。
而这个地方,我还会再来的,再来的时候一定是抛却凡尘琐碎,在这里真正的住上几日,做几天郑宅的居民,领略江南人情,感受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
倘有闲睱,我愿意做一只在郑宅古镇漫步的猫,触摸着历史古意,呼息着新鲜空气,不用捕老鼠,整天都无忧无虑。
去休去休、忘忧忘忧!
江南古镇、可解百愁!
如果你喜欢古建筑,如果你喜欢安静,这里的风景不容错过。
Hash:fe7626a7490988ef506945949958a223d7cb488a
声明:此文由 沧浪的旅行人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