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永和看黄河落日,乾坤湾不辜负(永和乾坤湾两日游攻略)
“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莫过乾坤湾”,这条流淌了160万年的母亲河,在流经山西省永和县河会里村、后山里村和陕西延川县土岗乡大小程村和伏义河村一带时,有一个“S”型大转弯,形成了一个神秘的造型。这就是乾坤湾。
【2018年9月用两天时间游览了山西省永和县的乾坤湾,游览了奇奇里和阴德河村两个黄河边的村庄,在乾坤湾看夕阳,在阁底乡东征村参观东征纪念馆,黄河上体验羊皮筏子,窑洞里品味传统美食“抿尖”,又在县城了拜访了永和的剪纸大王刘林翠和泥塑传人余振民,最后品尝了独一无二的永和“槐花宴”,下面图文是并不完整的体验游览过程】
2018年9月7日我自沈阳飞赴太原,然后坐动车到达霍州东站,然后朋友来这里接,傍晚赶到了位于黄河边的山西省永和县。
我来这里是为了看黄河、看乾坤湾、看黄河的落日、体验黄河文化的。
一、逛早市,商贩追着要你品尝
当晚下榻县城宾馆,一早上起了去逛农贸早市。到一个地方先看看早市是我的一大嗜好,不一定要买什么,但早市是最真实的物价与民风展示场所,也是一扇能让外人看到的本地幸福指数与人文环境窗口。
永和县城早市不大,人也不多,后来我知道这个黄河边的偏僻小县总数只有6.4万人,不仅人口少、经济也不发达,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早市主要是卖一些蔬菜和水果,摆摊的大部分是周围的农民,也是以自产菜多,价格很便宜,苹果、西红柿都卖两元,嫩玉米5角一穗。
市场里卖水果的,一再吆喝路过的人品尝,当我说只是看看,不买时,依然“不依不饶”让我尝一下,仿佛就是等我夸他的东西好。这葡萄卖价五元,却非常甜,同品质的我在东北买是要贵一倍价格。
市场里最多的水果还是大枣,永和是全国著名大枣之乡,这里据说有十个品种的大枣,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我去的时候大枣还没有完全上市,还没有到最好吃的时候,有趣的是卖家基本都是五斤一个包装,要15元。如果讲讲价格也可以便宜一点,有人说等大枣完全红了,市场上的价格也就一元一斤了.......
二、奇奇里,黄河边的摄影村
早饭后我们赶往黄河乾坤湾,最先去的是一个叫奇奇里的村子
永和县是农业县,全县人口6.4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但这里的土地非常贫瘠,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作物是粮食和水果。盛产的红枣、核桃、小杂粮、酸枣、野生中药材等特色产品。
永和红枣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是全国无虫红枣第一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
但进了奇奇里村发现这里挂满大幅摄影照片,奇奇里村不仅仅路旁,而枣树上、土墙上、炕头上、屋顶上、山坡上也到处挂满了摄影作品。更加让人疑惑不解了,这展览是给谁看的?
进了村里,老村支书告诉我们,原来这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扶贫的“摄影村”,由摄影家提供了1000多幅作品挂在村里各处,形成一道亮丽风景线。游客来这里看黄河、看窑洞、看黄土高坡,还可以欣赏摄影大家优秀摄影作品。
中国摄影家协会不单单是用照片打造“摄影村”来扶贫,还承包了这里的1000棵枣树,由摄影家们自由认领,一对一的同果农结成帮扶对子。每棵枣树帮扶人每年付费120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就稳定了。种枣人欣喜:“枣花还没有开,一年收入就到手了”。
所以村民们对摄影家满怀感恩之心,不但是结对子的摄影家,就是看见拿相机的游客村里人都感到亲切,枣子红了,主动打招呼,要你品尝,吃多少都可以。
奇奇里村紧靠着黄河乾坤湾,就隐藏在吕梁山中,这里沟壑纵横,道路弯曲,但走到村口却发现了很多整齐划一的自行车,仔细一看还都是共享单车。
奇奇里不仅是一个小山村,而且这里非常偏僻,距离县城有40多公里,距离临汾200多公里,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坳里,这里怎么会有共享单车?有人说“不会是黄河里捞上来的吧?”
当然不是河里捞上来的,别看这里偏僻贫穷,但在现代生活上却走在前列,当地人告诉我们,奇奇里是全国第一个共享单车投放的乡村,也是国家扶贫项目的一次践行和尝试,同城市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单车村民可以免费使用,每辆车都有村民自发编织的坐垫套,这是怎样一种感恩和喜爱啊。
奇奇里有四个自然村,160户人家,655口人。全村主导产业是红枣、小杂粮等农副产品,属于非常贫困山村,但这里的优质无公害红枣是又甜又脆,但由于偏僻销路一直是问题。而今他们不仅种枣子、卖枣子,还开办了家庭农家乐,依靠黄河乾坤湾吸引游客前来。
黄河在山西永和县有68公里流经地,却是最美的一段。黄河经反转迂回,形成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山湾、河浍里湾、白家山湾、仙人湾和于家嘴湾,似一条巨龙在飞舞,形成了黄河乾坤湾,奇奇里村就位于这里。
黄河最漂亮的七道湾流经永和,流经奇奇里,这里的村民终于认识到他们其实是守着一个聚宝盆啊,现在大力开发旅游,修缮各种设施,开办当地风格的窑洞农家乐,虽然每位住宿只收50元,但乡亲们很满意,他们找到了生活的出路,致富的源头。
奇奇里的黄河,大乾坤湾外还有小乾坤湾。
顽皮的小伙伴们,到了黄河边激动不已,用各种身体语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与爱。
三、午餐,东征人家与东征纪念馆
午餐来到东征人家餐馆品尝当地的美食,香拌苦菜、葱花炒鸡蛋、荞麦凉粉、老南瓜豆角、黄河鲤鱼、蘑菇炒肉。这些都是本地的特色,却让我们一干人吃的连连叫好。
饭后我们餐馆“东征纪念馆”。
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主席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进行了著名的渡河东征,壮大了红军力量,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在红军东征期间,主席两次进驻永和县,前后居住了十三个日日夜夜。
在永和,主席组织召开了军事会议,将“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方针,改变为“回师西渡,逼蒋抗日”的策略,亲自指挥东征红军胜利回师西渡。
四、黄河植树,被崖壁绿色惊呆了
到了永和看乾坤湾,最让我震惊的不是黄河的千回百转,也不是落日下夕阳照射金色灿烂。我看到了黄河边上整齐划一的人工植树,看到了崖壁上每一个可以停留的地方都有绿色的生命,可以说我惊呆了,难道这是神人栽种的吗?
这些年植树造林到处都有,但黄河边崖壁上种下的这些树木太不容易、太不简单了,这是在怎样条件下把人放下去、挖坑、 石、堆砌、运土、放树苗、再浇水,每一个树花费的人力、物力、代价太大了,甚至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植树,下面就是黄河,高高的悬崖下稍有不慎性命不保,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啊?
有人告诉我这里是石质山,最陡处达六七十度。很多树是要用绳子吊着自己下到山坡来完成的,先要在石头上用镐、老锤和铁钎凿出一个长2米、宽1.5米,深1米的树坑,斜坡处就是用石头堆砌,再用麻袋扛来别处的土,挑来水栽上树苗。一个树坑需要半立方米的土、四十公斤水,都是这么一点点扛上来的,这得多大的工作量啊。
永和县只有6.5万人口,现在树木却达到了34万亩,人均5.2亩,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40%以上。而在乾坤湾等临近黄河的陡峭上,由于是石质山体,几千年也没人栽活一棵树,现在已经被绿色覆盖了。
我问一位本地人为什么要种柏树呢,他也不太明白,只说“可能为了让绿色能更长久一些吧,其它树种冬季落叶,我们这里太缺乏绿色了”。上苍把黄河最美好的乾坤湾给了永和,但永和人没有辜负,他们用勤劳和智慧、用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精神来改变和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五、乾坤湾夕照,看最美的落日
乾坤湾的美人湾,是黄河标志性的景点,也是永和县看黄河最好的地方,我在这里等待落日。
黄河起源于青海,全长约5464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可以说千回百转。
黄河由于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的“黄”是因为她太沉重了......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华夏子弟对黄河的情感不仅仅无法割舍,更是膜拜与赤城的相依相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百年来黄河一直给人以想象,给人以力量,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乾坤湾的“S”造型也留下了一个古老的神话:远古时太昊伏羲氏在这里“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太极图也由此而产生。
最美的黄河弯道在山西、在永和!但以前这里因为地域偏僻,交通不便,远离交通主干线,知道这里的人不多,来的人也不多,一直被牢牢的雪藏着。
2005年乾坤湾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审查,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开始进入人们的视觉。
近年更是被央视等各大媒体发现同迅速传播出去,一时间到乾坤湾看黄河成为一条旅游选项,黄河热再一次兴起了。
在乾坤湾看黄河、拍黄河真是太美了。
六、废弃窑洞,那些让人叹息的岁月
第二天我了来到永和县阁底乡阴德河村,阴德河村位于黄河乾坤湾,按当地文化传说这个位置正是太极八卦四方标志物朱雀之地。
这个村子有600多年历史,先是郭氏三兄弟由洪洞县迁徙而来,百年前又陆陆续续来了一些河南移民,建窑洞时外来户的门是靠左面开的。
我们发现这里的人口流失严重,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了,有些条件好的人家干脆搬到了城里,黄河岸边这些偏僻又交通不便的村落居住人口越来越少,很多的窑洞被遗弃,不仅损坏严重,很多都已经坍塌了。
而今天这些窑洞的绝大部分都已经被遗弃,洞内空空,墙皮掉了下来,门窗大多数也都损坏了。
有的房门上了锁,但房间里多年都没有人来过了,门锁的锈迹告诉人,主人似乎早就忘了这里。
这孔窑倒塌的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如果是在别处看见怎么也想不到它曾经是遮风挡雨的家,或许它还伴随养育了好几代人,而今只有窑口前的拱石了,似乎不愿意把一段岁月彻底的掩埋了。
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幸福的愿望赋予在窑洞上,辛勤一生为的就是修建几孔窑洞,娶妻生子。男人在黄土地上没日没夜的耕种等待收获,女人则在土窑洞里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日子一天天重复,窑洞文化也深深的沉淀在这厚重的黄土地上。
有六百年历史的阴德河村,不知还有没有伴随了一代代子孙的六百年前最初挖的窑洞?但窑洞的坚固、耐用是毋庸置疑的,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窑洞可以很正常使用。民间流传着: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厦。
在古代,窑与陶相伴于黄河文明起源,有了窑洞人们就不再苦于野兽袭击,安全有了保障,开始定居生活,才有了农业的大力发展,窑洞便是农耕家园,是农耕文化起源。但现在很多窑洞前的门都是虚掩着,芳草萋萋,主人不见,去日很长了。
在村里有一户人家有位老人还生活在这里,他说儿女都在城里,自己故土难离,舍不得离开。窑洞里虽然有些乱,但东西擦拭很干净,衣服也都摆放整齐,这位 七十九的老人是一个爱干净整洁的人啊,他说不但自己是在这里出生,爷爷也是生活在这里,但这窑洞具体哪年挖的就不清楚了。
这位老奶奶也是一个人在家,她说孩子们都在城里了,近年来国家大力深度扶贫,阴德河村是重点扶贫对象,这里靠近黄河最漂亮的乾坤湾,游人越来越多,村里也有了农家乐,只需五十元就可以住一个晚上。还有人告诉我下游正在修黄河大坝,或许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全部淹没了,那些窑洞也会沉入水下了。
一个打枣归来的奶奶在村口休息,看见我们过来热情的要小孙子给我们拿枣子吃,淳朴好客黄河人让我们感动。古老的黄河文化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窑洞,还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啊,我们不该遗忘!
七、抿尖,黄河边吃到的最难忘美食
昨天在东征村的“东征人家”吃了一碗“抿尖就再也忘不掉了,结果中午再次要求吃,这次不仅吃,还把黄河人家的做法拍了下来。
“抿尖”晋语称为抿圪抖儿,是山西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家常传统面食,但在过去它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当地人告诉我“这是穷人吃的”。
在黄河边的一口窑洞里,当地人给我们做“抿尖”。她们先将豆面和好,这豆面竟然是绿豆加面粉的混合体。她们说使用豆面是因为过去白面少,只能用杂粮或玉米面做。有钱人吃白面,穷人吃豆面。
制作抿尖要用到一种特制的工具,那就是“抿尖床”,有点同北方常见的做饸饹相似,将和好的稀面放在抿尖床上,用压子抿压,通过筛孔,漏成寸于长的扭曲状小段,直接掉到了汤锅里。
其实“抿”就是“抹”的意思,制作者一边压一边做“抿”的动作,面团便被挤压成一小截一小截的,“抿”字就表示这种面食的具体制法,而“尖”则是指这面食出锅后的形状,两头都是尖尖的。
做抿尖一般底锅为素汤,汤内用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胡萝卜丁等,其味清淡可口,带一股豆香味。据说也有加肉荤汤的,但现在人趋于养生,都喜欢吃素汤的。
用豆面做“抿尖”不仅低糖低脂,丰富的高蛋白质,还有钙、磷、铁及B族维生素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可以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的养生食品。
这么好吃的东西,其实过去只是穷人的美食,那时吃不起白面,但家里有杂粮,就用杂粮和蔬菜做成“抿尖”,也不是顿顿能吃到的,一般也是节日、家里来客人,或者农忙时请人帮工才吃的。
八、羊皮筏,三百年来为什么只 公羊制作
来到黄河怎么能不了解黄河上曾是主要摆渡工具的羊皮筏呢?
在黄河乾坤湾游玩,发现黄河中有羊皮筏漂流,在湍急的黄河水流中,羊皮筏子顺流而下,速度是很快。而使用这种传统的渡河工具,在黄河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羊皮筏子,也叫“排子”或“囊”,古代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但在黄河上使用羊皮筏子的历史并不是很长。由于黄河水流急、落差大、险滩多,行船有局限性,有些段落只能下行而不好上行,古代很多运输在上游打好木排或木船,把货物运到下游,往往是卸了货也就拆了船,卖掉木材自己回来,运输成本非常高。
到了清朝,人们开始用羊皮筏子作为黄河上的运输工具,这样羊皮囊可以重复使用,大大减轻了运输成本,在上游给羊皮筏子充气装运货物,到了下游卸货后,皮囊放气,很容易背驮回上游再继续使用。
羊皮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是由600多只羊皮囊扎成的,而一般小皮筏只用10余个羊皮袋扎成,适于短途运输,渡送两岸行人等。当地人说过去很多过黄河的人只要一两个皮囊连在一起就可以了。
羊皮筏子的制作当然是用羊皮,这要行家里手才成,现在会做的人不多了,一般都是冬季制作,羊皮的质量好。
制作羊皮筏子,首先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地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毛皮。将羊皮烘烤后脱毛,非常繁琐,制作时也非常的臭。最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经过晾晒的皮胎颜色黄褐透明,看上去像个鼓鼓的圆筒就成了。
羊皮筏子只能选用公羊制作,而不能使用母羊,为什么呢?因为母羊有“奶奶”,是漏气的,也是羊皮筏子忌讳的。其实羊皮筏子也会有小的损害,一般的小窟窿是可以修补的。
羊皮筏子主要是要充气的,一般都是腿部开一个口子,过去完全是人工用嘴吹气,现在使用简单的气压泵就可以了。
九、泥塑与剪纸,黄河边最接地气的传承文化
他叫余振民,是山西省永和县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但他又是一位泥塑爱好者,他用1000余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泥塑人物“书写”一幅黄河历史民俗民风画卷,成为了永和的文化名人,黄河文化的“牛人”。
余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永和人,生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长大,这里的一草一木对于他来说既熟悉又情怀,而更多的当地民俗民风,更是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成为一幅画卷,在他的人生中挥之不去。
他想用泥塑这项古老的 工艺,表现他心中的黄河人文画卷,用黄河泥书写古老的黄河文明与人文情怀,用黄河泥塑黄河魂。
在他的作品里有很多是表现儿时的记忆,童趣与天真,孩子和老人是他的最爱,也是黄河文化给他最深的记忆。
这样一幅老幼图也是过去常见的农村景象,农村的狗狗可是身兼数职啊!
这是一幅农村“打架图”,余老师说他小时看见的,一直牢记在记忆里,两个孩子打了起来,结果两人的狗狗也咬成一团,呵呵,太有趣了。
这一幅老人拎鞋图很多人是看不懂,但这是余老师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孩子们去一棵桃树上偷桃子,结果下来发现鞋子没有了,原来是一个九十岁的老人给偷偷拿走了,孩子们骂老头太坏了,但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讨要。过后老人说他当时拿走鞋子,是怕惊到孩子们从树上掉下来摔着,过后孩子们要鞋子再教育,就不会吓到孩子。
在余老师的千件泥塑作品中不仅是栩栩如生的人物传神,更是充满了文化内涵,他在记录着已经消失的历史,消失的人文,还有消失乡情与故土。
她叫刘林翠,生长在黄河边上的农家女,只读过初中,但她创作出五千多幅大小不一的剪纸作品,成了山西省永和县剪纸艺术第一人。
刘林翠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六、七岁时看见奶奶和姐姐剪窗花,也跟着学习,不想一下子爱上了剪纸,一把剪刀再也放不下,农闲时就不停的剪啊剪,终于在剪纸这个领域成为领军和文化名人。
刘林翠是剪纸艺术省级传承人,她创作的作品小到掌余,大到1-2米,而题材又是非常的广泛,有传统的大小窗花、十二生肖、各种喜字,也有抗战、红军东征等历史题材,最多的是黄河岸边的民俗民风,千百年来黄土文化的沉淀与交融,成了她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艺术形式,而刘林翠使用的完全是剪刀,桌子上的这一大一小两把剪刀伴随她几十年,剪出过几千幅作品。
刘林翠说她爱上剪纸完全是出于兴趣,就是喜欢这项艺术,过去她剪纸都是送人的,特别是过年过节找她剪窗花,结婚出嫁找她剪喜字的人特别多,虽然都是白尽义务,但也激发她的创作热情,剪得越来越好,创作的题材也越来越宽。
现在刘林翠不仅成了永和县的文化名人,也在山西省甚至国内有较大名气,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的作品大气有内涵,线条流畅、刀功精湛。现在她的大幅作品在上海已经卖出1.5万元的价格。
思想有多远,艺术就有多远。虽然刘林翠读书不多,但她对艺术的理解超越了传统剪纸艺术仅限于窗花,仅限于图案和花鸟鱼虫,她的作品把人物与环境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既有她眼里的黄河风情,也有她心里的乾坤世界。
十、永和槐花宴,过齿不忘的记忆
在永和最后的晚餐是品尝了当地最具特色的美食“槐花宴”。
这个县位于黄河边上晋陕大峡谷,比较偏僻,交通不便,人口不多,产业单一,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最后晚餐,当地接待部门一定要用“槐花宴”招待我们。
当我们想阻止时,接待方却说,吃“槐花宴”不是目的,是想让你们帮助介绍一下这里情况。永和是槐花产业县,需要宣传槐花的价值,特别是槐花宴的营养、药用价值,还有它的美味以及珍贵性。注:此菜是“槐花蒸蛋”。
接待方介绍说“槐花宴可清热解毒、凉血润肺,是非常难得的药膳营养餐”,槐花味道清香甘甜,富含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润肺、将血压、预防中风的功效。食补槐花就是最好的养生。注:此菜为“清炒槐花”。
永和县地处偏僻,完全是农业种植经济,这里有大面积野生槐树,到了春季五月份,漫山遍野槐花飘香,既是一大景观,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注:此菜为“槐花炒肉”。
为了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2017年永和县委书记、县长走进北京卖槐花,在他们大力推荐感召下,北京城400余家饭店同时“槐花炒鸡蛋”,成为京城美谈。注:此菜为“槐花炒蛋”。
通过不懈努力,当年永和县在北京销售槐花100万斤,直接帮助1000贫困户脱贫,现在永和县有野生槐树18万亩,鲜槐花年产量达5000万斤,按每市斤2元计算,年产值可达上亿元。注:此菜为“槐花蛋卷”。
据说每一个永和人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用槐花制作的各种餐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吕梁山的槐花,永和人把槐花也吃出了滋味,吃出了门道。注:此菜是“槐花大枣”。
除了槐花宴,永和现在还开发了鲜槐花、速冻槐花、槐花蜜,以及槐花饼、槐花茶、槐花酱,他们生生要把槐花做成产业,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最后上了一盆“槐花汤”,清香微甜,这味道唤起多少人的乡愁和童年的记忆,食槐花不仅仅是品尝美食与营养,何尝不是一次情怀的 发与爱的凝聚。而在永和吃到的槐花宴已经深深留存在我们记忆里,不仅仅是品尝花的味道,更融入了对永和槐的情谊。注:此菜为“槐花汤”。
山西永和两日游结束了,黄河最美的乾坤湾没有辜负我,让我看到它曲折委婉,又大气滂沱的一面,而乾坤湾的夕阳已经深深留在我的记忆力,而最深的还是对黄河人文精神的感叹,他们战天斗地在黄河边种满生态树种荫及子孙,造福华夏,而他们所保留的黄河文明与习俗又让我们充满了敬意。
而今永和把生态人文作为开发旅游的重点,用黄河乾坤湾作为旅游的名片,必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永和的明天值得期待。
Hash:a5b8a166e4424d45e742e3592d6e4e0e0d5eb1a8
声明:此文由 书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