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变旅游景点「汉字的旅程」
导读:汉字演变旅游景点「汉字的旅程」 走近殷墟 避暑山庄门上有一错字,还是康熙亲笔,为何三百年里无人敢改? 朴槿惠为何还会中国书法?写得还那么好? 汉语汉字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信息,那么现代汉语汉字的演变反应了近代中国文化怎样的变化呢?
走近殷墟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说起殷墟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作为文化遗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时代越久,历史价值越高。
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
这就是殷墟之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独特地位。
甲骨文照亮煌煌中华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广德说,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走遍华人社会,即使方言难以交流,方块字写在纸上,一目了然——亲不亲?文字根!
青铜器世界独一无二
“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么精美的青铜器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谈到殷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杜金鹏这么评价。
杜金鹏说,安阳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青铜容器4000余件,这些青铜器中,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实际上,安阳其他一些证据证明,这并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铜器物。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钢进行考古发掘时,曾经发现过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工厂,那个工厂现场有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内范,而这个内范表明它是一件圆形青铜器,这个圆形青铜器的口径达到1.6米,比司母戊要大得多,这样来讲,如果它是一个圆形的鼎,那比司母戊鼎壮观多了。
这种规模、体型的青铜器要进行铸造必须有一批熔化青铜器的炉同时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铸造工人,这个浇铸是不能间断 的,能把各个工种有机协调起来,可见当时的社会组织已经非常严密。
殷商的青铜加工业如此发达,但安阳周围并没有高品位铜矿以及冶炼青铜所必需的锡铅矿石。有学者推测,当时的工匠们已经学会了在矿石的产地进行冶炼粗加工,然后把加工过的粗铜、粗锡、粗铅运到这里,进行配比熔炼。当时的铜矿很可能采自江西、安徽等长江流域一带,而锡、铅的矿藏则主要在江西一带。有学者推测,商代
商代的石器与玉器亦可谓琳琅满目,殷墟出土的玉器体现出中国青铜时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想像力。学者们认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为新疆的和田玉、辽宁岫玉!那么可以这样设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通往新疆的“金石之路”了。这可要比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的“丝绸之路”早1200多年!
8000多座墓葬世界少见
“殷墟作为非常明确的商代古都,这个证据是非常充分的。”刘庆柱说,殷墟有好多东西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刘庆柱说,殷墟考古发掘70多年来,发现墓葬计8000余座,包括王陵和大量族墓,其种类有带墓道大墓、长方竖穴墓、无墓圹墓及祭祀坑等,这在世界其他文化遗址中是少见的。这些墓葬等级森严,随葬礼器的大小、形制、组合、数量更是代表墓主人的不同等级和身份。殷墟的王陵大墓,规模宏大,杀殉众多,礼器精美。妇好墓的随葬品达1928件,而平民、奴隶则随葬品很少甚至没有。
刘庆柱说:“在殷墟的墓中,有4个墓道的是王墓。王为何要用4个墓道?这是在喻示着‘地上是四方,地下是四方,四方都归我管’。换句话说,王埋在地下也要控制四方。“
殷墟建筑填补考古空白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博士率领的考古学家,在殷墟的东北方探明了一座面积470多万平方米的洹北商城,其中仅一号基址长度就有170余米,面积达1.6万平方米,不仅是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单体建筑,甚至可谓历代宫殿之最!它的建筑面积相当于六七个故宫太和殿的面积总和。
在洹北商城发现的1号宫殿建筑基址,是继1999年发现400多万平方米的商代城墙遗址后,又在该城内南北中轴线偏南位置,发掘出的一座回字形巨大宫殿建筑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代夯土建筑。
唐际根博士说,洹北商城及其中轴线附近夯土建筑群的发现,在考古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考古工作者通过多年野外调查,分析大量古文化遗存和古地貌资料后,发现的一商代都邑遗址,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空白,从而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
目前,考古人员已发现宫殿宗庙建筑110余座。这些建筑成组排列,或为宗庙,或为社坛,已具备中国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规划雏形。
殷历法为农历所沿用
据徐广德 研究员介绍,殷墟时期的自然科学技术在很多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甲骨文的记载表明,殷人已能够准确地记录日食、月食和星象,并对超新星等天文现象有了较早的认识。殷历法采取阴阳合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并采取增加闰月的方法,解决了与回归年实际太阳日的矛盾。这些方法仍为中国现行的农历所沿用。
在数学方面,殷人已有了个、十、百、千、万等数字概念,并采用了十进位制。
在医学方面,商代晚期已能认识人类的10多种疾病,除用药物治疗外,还能应用针砭、按摩等治疗方法,达到了较高水平。
考古发掘表明,殷墟时期的手工业空前发达,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工艺水平极高。一些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如青铜冶铸、制玉、制陶、制骨、制车、纺织等都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其中这一时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殷墟出土的商代马车,已经使用了大量青铜构件,独辕双套双轮,结构精致复杂,体现出高超的机械、青铜铸造等复合技术。
殷墟时期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殷墟的两处重要遗迹
宫殿宗庙遗址:殷墟宫殿宗庙区位于洹河南岸小屯村、花园庄一带,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50米,总面积达71.5公顷,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
著名的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
王陵遗址:殷墟王陵遗址的建设是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工程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殷墟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开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
殷墟,又名殷虚,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郭沫若先生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赞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据《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8代12王、
殷墟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之为“大邑商”、“商邑”,为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 要的组成部分。以殷墟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广阔,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空前发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典范之一。殷墟以独具风格、规模巨大、规划严饬的宫殿建筑和商王陵墓体现出恢弘的都城气派而卓绝一时;以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应用广泛的青铜器而闻名中外;以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制车、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烧造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而享誉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现内容丰富、传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殷墟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华夏先民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一个世纪以来在殷墟的发现和发掘,不仅使它成为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摇篮,而且为湮灭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种独有的、历史的和科学的见证。殷墟作为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及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其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蜚声中外而又影响深远,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辉煌壮美、璀璨绚丽的一页,应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和保护。
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郭沫若先生称:“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 殷墟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20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发掘过程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1928年到1937年,为了寻找更多的甲骨而开始进行发掘。中央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后来由于抗日战争而停止。1950年后又重新开始发掘工作,到1986年已经对十几个点进行了20多次的发掘,获得了刻字甲骨15万片左右。
新发现
殷墟发现的甲骨中已经辨认出5000多个单字,能够认出来的的汉字大约1700多个,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的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现代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中演变而来的。而且对于甲骨的研究,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问——甲骨学。
目前所探明的殷墟范围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4公里,洹水从中间穿过,面积约有24平方公里。这一范围是商朝的青铜器和甲骨出土最为密集的地方,有许多遗址和墓葬,其中洹水南岸小屯村东北是殷墟的中心。宫殿和宗庙都集中在这里。他的外围是一些手工业作坊。洹水北岸武官村一带则是历代商王的王陵,共发现了13座大墓,其中一座空墓推断是纣王所建,因为国破身亡不能入葬。
在陵墓中发现有很多的殉葬人群,体现了当时的丧葬习俗。在王陵区编号1001的大墓中,殉葬了墓主生前一支不少于68人的田猎队、18匹马,殉葬的领队是贵族出身,因此这个领队自己还拥有两个殉葬者。殉葬者最多的是王室宗庙祭祀坑,有近600人殉葬。大多都是被斩首、腰斩、断肢甚至肢解后扔进来的,其中还发现有1周岁左 的婴儿也被殉葬。
1976年,在小屯村北面百米处,还发现了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青铜器468件,同时还出土755件玉器,将近7000件海贝。
外,在王陵的东边出土了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小屯村西北200米处有一条巨大壕沟,认为是人工挖掘的防御设施。
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古老的洹河水从市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合理。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占地100多亩,就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苑中建筑由著名的古建筑家设计,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的遗址上。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殷墟博物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同时,它也是集考古、园林、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避暑山庄门上有一错字,还是康熙亲笔,为何三百年里无人敢改?
坐落于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它是康熙花了前后将近10年才能将一座简陋行宫改造成度假胜地,他现在不只是国家5A级景区,也是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更是世界历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而避暑山庄四个大字正是由康熙亲自提笔,迄今为止已有三百多年。但是来往的游客都会发现所谓“避暑山庄”中的“避”是个明显的错别字。但百年并没有人将其改正。在人民心中,康熙是个心思细腻的人,可为什么他仍然会将这个字写错呢?显然,康熙此举另有深意。
根据过去史料记载,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了大小叛乱,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听过,国库也相当充实。因此避暑山庄的建立表明了康熙皇帝大展宏图的野心。但作为臣子,哪里敢擅自揣测圣上的想法呢?因此人们猜想之所以“避”字多出来的一横在上方,是否意味着当时的康熙对北方边疆仍有宏图?尽管这是学者们最愿意相信的说法,但仍然是学者们的个人想法。
而康熙建立避暑山庄的意图是来此却是着手政务,因为对他们而言虽然实为避暑也是换个地方工作而已,但是避上这一横也有可能是强调;强调“避”。毕竟“避”不仅仅意味着逃避,还有退避的意思。在与大臣及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讨论国家大事,避暑山庄的杂役自然应该退让。因此,康熙此举也有可能是提醒手下的工作人员不要听见了不该听的事,以免带来杀身之祸。
朴槿惠为何还会中国书法?写得还那么好?
韩国前总统朴槿惠,为什么爱好汉文化而且能写一手漂亮的中国书法?
如图
朴槿惠学汉语,练习中国书法,主要是受她父亲朴正熙的影响及教导。因为朴正熙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并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不但自己喜欢书写中国书法,常常也教女儿朴槿惠练习中国古人的碑帖。朴槿惠从小就是一个很懂事且听话的女孩,她深知父亲身为韩国总统,热爱中国文化,从父亲身上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朴槿惠自那时起,便彻底喜欢上了中国书法,闲时便会练习书写中国汉字。
如图
朴槿惠多才多艺,这些笔者不再一一赘述。从国内官方唯一一张朴槿惠的题词来看,还是能够看得出朴槿惠的书法功力堪称才女风范。她的汉字书法不求华丽但求质朴,干净整洁容易令人辨认,这一点就比国内所谓的“丑书大师”要好很多。书法形式无论如何变化,最根本的功能就是让人识读,其次才是欣赏。
中国古代综合国力强盛,附属国众多,中国文明对周边各个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像朝鲜,日本,越南都曾常年向中国进贡,学习中国文化,可以算是中国文化的分支,包括他们国家使用的文字基本也是由汉字所演变过来的,现在学习我国的书法也属正常情况,韩国本身就是朝鲜分裂出去而又形成的国家,其文字也是从汉字演变而来的,包括韩国现在一些比较古老的旅游景点,汉字书法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如图
韩国人对中国书法的态度既爱又恨,爱是因为古朝鲜的历史、文物、史料乃至文学艺术都是以中国文化乃至汉字作为承载主体,不承认汉字其自身文化便无源可溯,且韩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李氏朝鲜的国家纪元,就是用明朝的年号,乃至明朝都灭亡了,李氏在韩国用崇祯年号还长达265年。换句话说,近代以前韩国一直都将自己视为中国的藩属国,中国书法是他们与中国文化沟通、政治交往的纽带,也承载了他们历史的辉煌。
作为唯一一个把“字”作为艺术,并发扬几千年的国家,中国的影响力和持续性本身就是证明。就像我们很多人喜欢日本的动漫,美国的电影,韩国的舞蹈一样,中国的书法一直都在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植入更好的审美情趣。
汉语汉字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信息,那么现代汉语汉字的演变反应了近代中国文化怎样的变化呢?
汉字在它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也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它们一步步地演变、进化,无不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生密切的关系。我们的文字是我们文化的基石,汉字蕴含着文化,而文化又直接促进了汉字的形成,现如今汉字就成为了一种文化。
我们所熟知的一个成语“天人合一”,它的意思是在大自然和人类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乃至可以合而为一,这种理解从古代的造字中就可看出,在早期汉字甲骨文和金文中,“天”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天,颠也。”[1]天就是人头顶上方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再者,“伦理”一词,“伦”字怎么来的呢?原来,它与水字旁的“沦”同音,同源。三点水的“沦”是“水的小波纹”的意思。当微风吹拂水面泛起涟漪,具有动感却又平静协调,先民们于是联想到人与人的关系也应如此,便造出了同音的“伦”字。用来表示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可见从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许多词或成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人的思想与观念。
我们再从汉字来看看我们的姓名文化,在古代有“姓”、“名”、“字”、“号”之分,一个人生而有姓,同一血统的子孙同姓,这就是文字学告诉我们的“姓”字的意义。姓的原始意义是源于同—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所以今天一个家族有血缘关系的会有相同的姓。“名”是幼时在家供长辈称呼用的,“乳名”是由“名”简省而来,通常是为了称呼方便或表示亲昵。成年之后入社会,就得另起一个名,这个“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字”,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取字是出于尊重的需要,出于“为长者讳”的需要,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字不是自取,号、别号则由自己取,也有是别人所赠。“号”,通常是一人一号,多则称为别号,例如杜甫自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名人雅士自己起的号,谓 “雅号”。晋代诗人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宋人欧阳修晚年取号“六一居士”。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 ——谥号。在古代,有资格得到谥号的,不仅仅是皇帝,诸侯大夫、文武百官、皇后、妃死后,也可得谥号。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来说,其称号可分为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四类。中国古代的帝王,生前有尊号、年号,死后有谥号和庙号。尊号是对某一位帝王的特殊尊称。唐代武则天的尊号为“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清末之际西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尊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穆庄诚寿恭钦献祟熙皇太后”。
中国的书法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文化的彼此交流,中国国粹的书法艺术品成为各国艺术家关注的对象,中国书法展览多次赴德国、法国、美国展出,为世人所惊叹。“书”字本义,“著于竹帛为之书”。[2]因此书就是用毛笔写字。“书法”二字连起来解释,一般指书法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也就是说,在汉字实用的 础上发展起来,而日益艺术化的毛笔字书写艺术。不仅形成了篆、隶、楷、行、草等几种主要字体,还产生了许多风格不同的书体流派。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它汲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散发出独特和深邃的魅力,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宏伟奇观。
在书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因为它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约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使用对偶句了。对联与汉字及书法紧紧相扣,成为中国珍贵的文化。如今在现实生活中,楹联可以书写、雕刻、张贴、悬挂,可以撰联、赠联、征联、集联,可以用于金石书画、旅游景点、婚丧喜庆、室内设计、舞台道具、新闻标题、广告宣传、章回小说、文字游戏,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以上可以看出,汉字与姓名、书法、楹联等都有着紧密的关联。汉字文化不仅仅涉及到了精神领域,也涉及到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现在汉语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使用最多的语言,并且中国文化也受到越来越来多的关注,汉语和中国文化正受到许多国家大众的喜爱。希望中国的汉字和文化能够更进一步的得到推广。
Hash:0ecd2665421808ae3946984beac2a5ca1c553215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