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旅游景点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景点文化内涵和价值)
导读:提升旅游景点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景点文化内涵和价值) 如何创新旅游景区文化? 导游人员如何挖掘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 如何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景区提升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达到景区提升的目的?
如何创新旅游景区文化?
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础。一个特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必须追求文化创新。什么是旅游区文化?如何把握旅游文化创新?怎样才能创新旅游区文化?在早已度过“人无我有”即可获得市场的今天,必须“人有我新”才能占领市场,这个“新”之一就是旅游区文化的创新。因而,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旅游时空的延展性、旅游过程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游客文化需求的多样性,都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之一。旅游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旅游区文化可概括为三句话:
1、以突出的景观特色为文化形式
2、以深厚的历史品味为文化内涵
3、以终极的人文关怀为文化本质
网页链接
导游人员如何挖掘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
现代导游既是一种服务,也是一门专业和艺术。导游员是旅游业的灵魂,活跃在交通、宾馆、景点之间,将旅游各要素巧妙运用起来。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生机。导游员带团过程中会遇到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需要导游员能熟练地用语言技巧,化解矛盾、沟通感情,与各种人融洽相处,顺利完成导游工作。导游员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旅游质量的好坏。遇到一位好导游,就意味着一次成功、愉快的旅行。
导游服务伴随消遣性旅游活动产生,它通过一定的非生产劳务活动,来满足游客游览审美的愿望和安全、舒适的要求。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范围的旅游活动还将继续发展。在未来的社会,人们的文化修养更高,对知识的更新更加重视,文化旅游、专业旅游的发展,对导游服务提出更高的知识要求。导游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掌握渊博的知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掌握参与各种旅游活动时的方式方法,高质量、艺术地将导游服务做得不同凡响。本文将进行导游与文化、导游的自身形象、导游的方法三方面艺术的探讨。
导游文化——艺术的渗透力
导游们沟通和传播着精神文明、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直接间接地起着传播一个地区和其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作用。导游服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导游人员的导游讲解,与游客的日常交谈,甚至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游客,都在扩大着一个地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影响。导游人员通过引导和生动、精彩的讲解给游客以知识、乐趣和美的享受,同时还吸收着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并有意无意地传播着异国文化。
导游人员通过自己学习、积累储藏于脑海里的多种文化知识,经过筛选与过滤,运用自己高超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而又深刻地把景区的文化内涵传播给旅游者,这便成为导游人员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更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即导游文化。导游员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转化后融汇在自己的讲解中。在导游中掺进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讲民俗、唱民歌、演绎民间故事,表演地方戏曲小段。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把旅游点的深层次文化底蕴传播给旅游者,努力让旅游者在参观中有所收获,并使之成为一种艺术享受。
导游的形象——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游客,初到一个旅游景区,总希望有导游以满足其对这个旅游景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通过导游的一言一行,通过情景交融的体验,渐渐去领略这个旅游景区的内涵和品位。于是,这个旅游景区的形象就在其脑海里形成了。这些无形与有形的东西,即使回到住地仍将回味无穷……可见,导游对旅游景区形象的确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导游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往往影响着人们对一个景区形象的认知与评价。有游客赞赏庐山一位训练有素的导游员。说她带旅游团参观“芦林1号”、“美庐”、“望江亭”等景点的整个游览活动中,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对庐山的历史沿革、景点的历史背景、特色、价值、名人评说做了有始有终地讲解。对游客的各 种相关的询问,也都娓娓道来。期间,她还扶老携幼,与游客结成了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团里有位长者耳朵背,听不清讲解,她知道后,便一直让老人靠近她,一边扶着老人,一边讲解,老人深受感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导游过程中,她始终以高昂的爱国激情,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紧紧相连,不仅让游客领略了庐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使游客从中受到了一次高尚情感和灿烂文化的熏陶。游览活动结束时,一些游客纷纷和她合影留念,送名片,欢迎她到自己的家乡旅游、做客。可以肯定地说,这位导游员的工作是成功的,因为她不仅向游客展示了庐山的秀美和深刻的内涵,也向游客展示了作为庐山人的自身形象。正是由于她的个人形象,使庐山达到了外表与内涵、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但是,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员是主人,但却处于服务地位;旅游者是客人,但却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一切活动的安排都必须以他们为中心。因此,导游员端正自己的服务意识,是做好导游工作的关键。导游员的服务意识在于你能从为客人服务中得到乐趣。一个导游员讲得精彩,做得漂亮,能娴熟地处理旅游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自如地回答游客各方面的提问,客人满意,自己满意。这样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导游实践——艺术的表现力
旅游景区的内涵是靠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认识、挖掘、创造和积累。作为游客,仅从外表难以了解其内涵,有的即便有文字说明,也不一定来得及看或能看明白。通过导游讲解,“静景”就成为“活景”了,游客的想象力也得到了调动,对旅游景区的认识因而更加深刻、全面。导游员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深入调查研究学习、挖掘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一种口头文学的形式,将材料合理组织后呈现给游客。是一种文学艺术创作。听景,是观景的拓展、深入和延伸。游客在游览之中,边看边听,思绪随着导游的讲解驰骋,情绪亦张亦弛,何尝不是一种艺术享受。
作为一个完整的游览活动,一是要提供看的;二是要提供听的,二者缺一不可。试想,如果你初到一个旅游景区,只看而未听讲解,就匆匆离去,很难说你对它的印象是全面的。导游的职能是引导游客游览,导不好自然游不好。导游员除了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外,关键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导游人员自我形象展示的同时,人作为活生生的旅游吸引物,其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
导游员在服务态度上,应做到宾客至上。尊重顾客,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处理具体问题时以游客利益为主,不过多地强调自己的困难,更不以个人情绪来对待或左右顾客,而应尽可能地满足游客的合理要求。导游员即使再年轻,带团的时候也要像一个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处理好旅游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个旅游团在不停地运动着,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意外情况,如旅游车半路坏了,堵车了,飞机误点了,游客突发病情,游客的钱物遗失等。也有一般情况,住宿问题,行走问题,吃饭问题,这些都需要导游员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去做耐心有理的说服工作,细致入微的护理工作,随机应变的处理工作。
当团中游客的年龄相差较大,男女的体力也有差别时,游览就会出现年轻的走得快,年长的走得慢。如何解决好这样的问题,比如游中山陵,导游员可采用分段分时讲解的方法,每15分钟 下来进行讲解,让跑得快的退回来听一听,同时等待走得慢的,这样可以缓解团员距离拉得过长,难以管理的现象,同时也可以防止游客走失。
旅游景区导游词要自然充分地体现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我国有56个民族,历史悠久,山水风光奇特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导游,应通过对旅游景区历史、地位、特色、价值的讲解,激发游客热爱祖国的情感。
旅游景区的导游词的创作时,运用史料要翔实准确,评价要客观公正。任何旅游景区,不管其开发建设时间长短,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因此,要求导游词创作,一定要充分挖掘、掌握大量的史料,并进行科学地考证,比较甄别。尤其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人物,在评价上一定要客观公证。决不可凭主观臆断,甚至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在这方面,故宫博物院导游词堪称典范。作者以严肃负责的态度,将民间有关“推出午门斩首”的误传,雌雄狮的分辨,“连中三元”之传说,都一一向游客做了客观交代,让人耳目一新。
语言要优美、凝炼,便于交流。导游词是一种与游客交流思想,形象生动的口头语言,它不一定很华丽,但要生动有趣。如“天坛”导游词,作者在掌握并精心研究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深入浅出,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运用口语化表达形式,从天文地理,到封建皇家礼仪,对游客灵活而有节奏地循循引导,使游客在听看的同时,品味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神韵。与此同时,作者注意揣摸游客心理,利用名人效应,适当插入风趣幽默之语和名人的观感,让游客的情绪轻松愉快,达到了较好的导游效果。
要依据游览线路、场景进行讲解。导游要根据旅游景区的规模、布局和游客的消费心理,设计好游览线路,讲解表达方式要因场景不同而变化。如故宫,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让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了解其特殊的地位、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故宫导游词作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突出的特点是:作者按览游线路,或由点到面,或由近溯远,点面交替,远近呼应,进行口语化叙述,间或插入一问一答的导游手法,形式活泼、亲切。这也说明,一篇好的导游词应较好地运用导游技巧,如制造悬念,组织故事,有问有答,导入意景等等,而且要语言平和朴实,便于被游客理解、接受。
语言是内心世界的表现,一个人的教养和为人在交谈中会自然流露出来。因此,掌握交谈中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技巧,是社交场合中拉近宾主间距离的良方。讲解是导游员的基本功,要讲解得好,就要练就一副好口才,将景点讲得有声有色,严肃起来像教授授课,幽默起来像相声大师,流畅起来像评书表演,将游客从一个高潮带到另一个高潮,让你不愿放弃他的声音,你会因他的讲解而欢笑,因他的讲解而悲伤,因他的讲解而愤愤不已——参加由这样的导游员带的团是一种艺术享受。
如何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的旅游旺季里,笔者观察到许多人作别“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肤浅、疲劳之旅,寻求既轻松又有深度的文化之旅。一些景点也应时应景,纷纷发出了“提升文化味”的呼声,并出台措施强化治理。比如,日前南京夫子庙景区就开展了以“增加文气,减少商气”为主旨的“百日行动”。应当说,景区这种自我反思精神是可贵的。但笔者认为,仅仅通过“此消彼长”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味的相对提升还是欠力度的,因为这类“剥离式”处理方式似乎假设了一个这样的前提,即景区的文化味原本是浓郁的,只不过被墙外汽车排放的烟油味、行商走贩高声叫卖的烦躁味、铺天盖地立体轰炸的广告所制造的商业味所搅和,所稀释了。
笔者认为,只有关注景区文化内涵的原生、实质性增长,才能更好地彰显景区的特色,才能让广大游客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提高游览品质。目前,提到景区发展,动辄圈地多少亩、投资多少亿元再造个什么馆,似乎只有大手笔才能让游客不虚此行。实际上,景区的文化氛围是一种比较高尚的软环境,是一种诉诸游人心灵深处的精神力量。而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通常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接受“感动”而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这也就是某些“众声喧哗”的景区最集中、最具文化色彩的某某馆能够“闹中取静”的原因,因此要特别注意从细小方面的巧妙处理上来提升文化味。
比如景点往往被一层一层的商圈所包围,有的从停车场到景区大门的距离竟有几里地,如果只是贩卖着任意一家小商品批发市场都能提供货源的纪念品,而在这里忽视对景区特色和内涵的介绍和渲染,无异于放弃了对游客文化感受的“预热”。同样,当游客离开时,又少了对文化感受的强化。从空间上来讲,要注重创造多重文化体验空间。如果面对景物、文物或历史遗存等,只是采用“目之所及”的方式去感受,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原本气韵流畅的文化欣赏很容易被打断,从而影响效果。如能通过视听设备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里感知景区的文化底蕴,必然会使文化深度增加。同时,创设文化体验、参与项目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另外,要善于挖掘文化底蕴,注重对虚拟空间的开拓。旅游不是考古,也不是对地质地貌的研究,也就是说,一凳一亭一碑可以超越它的实物意义,而成为承载文化意味的传说和历史故事。当然,这些需要实实在在的文化研究作支撑,庸俗的牵强附会只能起到反作用。
(秦毅)
景区提升的方法有哪些?
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景区是聚集人气的核心载体,引发消费的关键环节,是一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全域旅游的综合开发与发展,必须依托全域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旅游业界聚焦的大主题:如何开发景区?如何提升景区?如何创建4A、5A级景区?
策略思考
一、目的地系统
① 产品/吸引物
② 环境营造
③ 寻常生活
二、客源系统
三、交通集散系统
博雅方略认为景区系统提升的五种力量
如何达到景区提升的目的?
旅游景区的美誉度、知名度,以及整体的旅游氛围,都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持,包括旅游形象、旅游景观、旅游主题、旅游产品、游憩方式等。旅游景区文化包装是指通过发掘利用该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宗教文化传统、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形象的塑造、品牌的打造、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从而达到提升目的。任何景区都有旅游生命周期。要使旅游景区“日游日新”,除了完善旅游设施,增加和提升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挖掘它的文化内涵,从而保持持久的魅力。我们所熟知的成功案例很多。现在很多地方对旅游景区提升和文化包装走入误区,一窝蜂地盖寺庙、造佛像、建纪念碑,似乎这就是文化提升,其实是庸俗化、没文化的表现。铭智旅游认为文化提升应当包含四个要素,即:通过整理、挖掘景区文化资源,达到传承、弘扬本土(区域)传统文化的目的; 2、提高景区知名度和核心旅游吸引力; 3、以独特、原真的文化内涵塑造景区旅游形象,形成旅游市场的文化唯一性品牌;4、通过对旅游产品文化包装,提高产品档次,完善项目功能,形成产品系列,满足游客的文化审美需求。文化提升工作不仅面对着景区自身,也要对游客负责,而且还要接受市场的考验。
Hash:361b12311e55bd49fe113a33ea6271a038d33252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