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景点不能成为网络骗局(网红景点不能成为网络骗局的原因)

导读:网红景点不能成为网络骗局(网红景点不能成为网络骗局的原因) 网红民宿,一场刷屏朋友圈的骗局 为啥说景点越网红越坑? 朋友圈里的网红景点可能都是骗人的,为何说最美的景色可能只是活在手机里? 网友吐槽小红书滤镜景点,你被哪些网红景点“坑”过? 为什么坑人的“网红景点”越来越多?

网红民宿,一场刷屏朋友圈的骗局

随着各个城市出行限制的逐步放开,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迎来了旅行小高峰。

太久没有出门的大家,终于有了出游机会。

早早安排好假期的景点行程,要打卡的特色小吃……尽最大可能,去体验目的地的风土人情。

衣食住行的“住”,自然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而放弃酒店、转而订民宿,变成了如今的流行风潮。

根据中国旅游与民宿发展协会发布的《2019年度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近年来,民宿在某搜索引擎上的搜索指数就长期高于酒店。

图源:中国互联网数据咨询网

然而,当人们打开各类民宿预订app时,手指往下滑了好几页,页面上民宿还是都长得都差不多。

这个假期在朋友圈里疯狂刷屏的网红民宿,逐渐也变成了批量复制的模样。

千篇一律的网红民宿

在各种APP上搜出来的民宿照片,大多逃不过这几样配饰:

沙发边摆一棵绿植,墙上钉一个鹿头,还有那只熟悉的火烈鸟……

床品和家具的配色大多是“性冷淡风”,灰白纯色或格子为主。

阳台,普遍摆着一个白色铁丝吊椅,再不济,也要有粉红色小帐篷,下面搭上王冠或星星抱枕。

到了晚上,这里就会变身绝美的夜景摆拍场地。

在各类app上随意一搜,打着“北欧风”、“ins风”、“地中海风”标签的民宿数不胜数。

“网红城市”尤其是这类欧洲风民宿的聚集地。

明明几座城市之间隔着若干个地理分界线,和北欧之间更是横亘着整个欧亚大陆,却通过这一间间民宿达成了奇怪的“文化统一”。

前几年大热的莫干山民宿,就是这种“批量生产”的代表。

澎湃新闻报道,一位当地民宿业主曾表示:

“这两年,新建的民宿看上去全是旧木材、土坯房、鹅卵石,看上去大同小异”。

千里迢迢去旅行,可能刚一落脚,就像是去走了个亲戚。

朋友圈里,有人吐槽小院的装修和自己舅舅家的一模一样,这图片,是不是让你觉得似曾相识

这种风潮并不是没有来由的。

上某app搜索,在“民宿拍照”的词条下有超过13万条笔记。

这些民宿的所在地跨越大江南北,装潢风格却基本是如出一辙的ins风。

这数万条齐全详尽的拍照攻略,都是为了一条精致漂亮的朋友圈服务的。

在一间网红民宿打卡拍照,逐渐升级为旅行的必备要素。

只不过,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光看民宿照片,根本不知道你究竟是在哪旅游。

“网红”风格,远不止民宿

网红ins风的民宿不是不好看,而是美则美矣,却不合时宜。

当窗外是山林耸立,房间里却摆着几只本应在肯尼亚的湖畔优雅漫步的火烈鸟,怎么看都显得违和。

这种违和感背后,体现的是民宿风格高度同质化的问题。

上网一搜,几乎每座旅游城市都会有一条必打卡的 “网红古街”。

然而你仔细一看,这些古街,又都长得大同小异——

门口挂着风铃的精品店,卖着各类五颜六色的牛轧糖雪花酥的甜品铺,满满当当的丝绸古玩店,还有不知道为什么能远渡重洋散布在中国各大古镇的非洲鼓,以及一溜的大小酒吧。

去第一个的时候,兴许还觉得新鲜。但只要多去几个,就不难发现这些古街古镇的本质都是“复读机”。

在央广网的一则报道中,一位游客哭笑不得地吐槽:

“朋友去四川给我带来一把梳子,一看,上面写着的是‘少林寺纪念’。”

集中批量生产的纪念品,大同小异地充斥在各个景区的购物街。

就算拍照看起来再“网红”,也难掩其中的单调乏味。

和北欧风、ins风的民宿一样,这些景点”古色古香“的风情也都是大差不差,可又无一例外地会受到游客的欢迎。

而在被精致包装的古风外表下,则是这类景区空洞的内里。

早在2015年,《人民日报》就曾撰文批评各地的景区纪念品“都长一个样”。

“长得差不多的手绢,在湖南叫“湘绣”,在南京叫“苏绣”,在四川叫“蜀绣”。”

这些标榜着“地方特色”的景点,其实更像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各地分店”。   

那真正的“湘绣”、“苏绣”、“蜀绣”在哪里?

起码,大概率并不会出现在人均一个自拍杆的网红景点那里。

根本来看,人们来这些景点“打卡”,追求的并非这个地方真正的文化特色,而是一些被大众定义的“标签”。

例如ins风民宿所代表的“高级”和“精致”,老街巷所代表的“古味”;

还有在大量心灵鸡汤的轰炸下,逐渐滥俗化的“说走就走”的小资情调。

在这样的旅游文化下,想要出门来一趟“自由行”,实际上依然并不“自由”。

如今的导游,不再是那个举着小黄旗子的小姐姐,而是我们手机里写着各类网红攻略的app。

一边,是发满九张图的朋友圈获得了数量喜人的点赞;

而另一边,我们也正与这些目的地真正独特动人之处渐行渐远。

网红文化,正在降低你的审美力

有人概括,当下的人们,正处于一个“低美感”的社会。

在《圆桌派》节目中,蒋方舟就曾评价这类“网红审美”的由来,指出审美单一的本质,是人们对文化接受渠道的单一。

当人们缺乏从阅读、电影艺术中体验“美感”的经历,仅仅“靠网上的这些网红来决定你的审美”,就造成了审美观念的高度趋同。

这种“审美”本身是格外懒惰的,因为它往往并不包含人们对何为“美感”的独立体验,而仅仅只是对时下潮流的盲目追随。

沿途的风景、旅行的感受本都不该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对“美”的判断也不该是。

摆出同样的姿势,坐在布置相似的精致房间里,再给照片加上同款滤镜,人们不断追求网红民宿中人造复刻的“美感”,却失去了对旅行、对生活更为丰富的想象力。

如果要把旅行比作电影,那么 它应该是一部节奏缓慢、肌理丰富的纪录片。

纪录片《脸庞,村庄》里,被誉为“新浪潮之母”的阿涅斯·瓦尔达与青年艺术家JR就进行了一场这样的旅行。

他们开着一辆能够打印巨幅照片的小货车,穿行在法国的几个小村庄里,记录下一路上遇见的各种普通人的面容。

在日常生活里,这些人是再寻常不过的矿工、服务生、农场主。

但在可爱的瓦尔达奶奶和灵感满溢的艺术家JR眼里,这场旅途中的每一次相遇都可以成为一件艺术作品。

旅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异域风情的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不应被任何既定的标签所定义,而是来源于每个人内心与这一方景色最真实也最强烈的共鸣。

余秋雨有过一句劝诫:

“我们总是太多概念、太多预设、太多追随、太多知识、太多传闻,而舍弃了本来最值得珍惜的耳目直觉和具体细节。”

“结果,哪儿都走到了,却走得那么空洞,那么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慢综艺《奇遇人生》的slogan,是“用探索世界的方式,探索自己”。其实反之,也亦然 /《奇遇人生》第一季

旅行的快乐,在于寻觅与欣赏那些存在于远方的美好事物,而这个过程应该是“与我有关”的。

放下追逐网红式风潮的执念,回归对审美的自觉和独立,也是回归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为啥说景点越网红越坑?

景点因为网络而走红后,很多商家都被利益所蒙蔽,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选择提高消费水平,自然会让游客觉得很坑。国内很多的网红景点,都会因为意外走红后消费水平更高,对于商家来说这是一个机遇!因此很多人都会选择了错误的步伐,宁愿短时间去获取暴利也不愿意坚持最初的路走的更远,才会让游客觉得很坑。

一、网红景点之所以暴利收费,主要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心情

国内网红景点大多数都会在爆红后变得很贵,无论是游乐主题公园甚至是古城,都会出现各种宰客的行为,说白了就是为眼前的利益而已。在中国,景点火红后立刻加价的景点真的很多,甚至会让人觉得任何景区的火红都无法逃脱这个行为;大多数的景点,都觉得自己火红了需要的人手多了,自然会在价格上面刻意的增加成本,但这样只会让游客对其更加反感,导致很多游客都不喜欢去网红景点。

二、真正吸引人的网红景点,是属于爆红后坚持走以前的路,路才会越走越长久

在生活中,其实最吸引游客的还是那些网红后还是保持初心的景区,例如重庆洪崖洞,火红后还是坚持免费的行为,导致人流量一直没有减少。相反,国内其他景区则很喜欢在火红后增加门票费用,或许刻意收费等,让游客都产生极其厌恶的感觉;想景区发展,最好还是保持初心而不刻意增加费用,否则游客只会越来越少。

网红景点都爱增加收费,自然是越火红越是坑。

朋友圈里的网红景点可能都是骗人的,为何说最美的景色可能只是活在手机里?

现在的景色会只活在手机里一方面是因为如今大多数的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就是通过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途径非常单一。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景点的商家非常完美的利用了人们的趋从心理。

1.活在手机里的网红景点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流量的原因

生活中很多人在各种社交平台或是广告上看到图片中美丽的景点或是网红店铺都会有抑制不住想要去的冲动,但是往往去了之后就会大失所望。因为90%的人每天浏览信息都是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却缺乏最基本的甄别能力。一直都非常的相信眼见为实这句话,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眼睛看到的手机里面的信息也是眼见为实中的一种,但是这种信任直到自己亲自去了那个地方才会被打破,但那个时候已经晚了。

2.商家是如何完美利用大众的趋从心理的

这些东西是现在很多普通民众内心深处的一个东西。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抬头往天上看,那么就会有第2个,第3个,第10个人。这个结果往往是你往前一看,那一片的人全部都在往天上看。

其实趋同心理的背后往往就是好奇心在作祟,而这些商家就恰恰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个想法。那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手机中的自己所在的这个地方看起来的非常美丽,或者说极具特色,非常的吸引人,大众在看过之后就会对这个地方充满着向往。

网友吐槽小红书滤镜景点,你被哪些网红景点“坑”过?

随着生活质量上涨,人们对旅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促进旅游业发展,各旅游景点为吸引游客就会通过各种手段po出美照,并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让世界各地的人看见。就像是北京环球影城开园初期疯狂邀请明星网红是一个道理,景点也是一样,只要在网络上拥有一定知名度,世界各地的旅客就会蜂拥而至,为的就是在网红景点打卡。但近期出现了许多“景点照骗”,商家通过滤镜和拍摄角度掩盖现场的瑕疵,再加以精细的修整,就会给予网友一种这里风景如画非常值得一游的错觉,小编就因此踩了不少坑。

在今年的十一假期,我在某APP上看到同城景点推送,在推送的照片中有一条水上栈道,一边地势低形成小桥流水的景象,地势高的一边则是一个莲花池,季节恰好的话小孩可以乘船进入花池中采莲蓬,不是当季也可以要求船夫出船到湖中赏景、钓鱼。总而言之,文案的介绍与图片相结合,给我营造了一个梦中莲花坞的感觉,所以第二天我便与父母家人驱车十多公里前往此地。

当真正到底经典的那一刻,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的爱人跟我说到地方了,我看了看眼前一条不足30米的流水栈道,和在莲花池中站立打水仗的小朋友时,我的梦醒了。这时的我只能强颜欢笑,因为足足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总不能掉头就走,所以我下车买了瓶水,并用我的手机记录了经典真实的样貌。

原本我是想在那名摄影博主的帖子中评论一下的,但后来想了想,大家吃口饭都不容易,最终我也只能自己闷头把亏吃了。促进旅游业发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宣传方面真的不能太过分,食品可以以实物为主,景点可不能。满心期待着的美景,变成缩小版或者破败版,真的会很影响心情,所以希望各位摄影博主在加滤镜时还是要适度,广角相机也尽量少用。

为什么坑人的“网红景点”越来越多?

“网红景点”套路深,莫要太当真。有些“网红景点”,一开始籍籍无名,但加上各种滤镜后,似乎便有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气质。大多数“网红景点”,是景区商家有意为之。他们或自己操刀上阵虚假包装,或找博主发“照骗”推广,通过滤镜过度美化景点,或通过社交平台夸大宣传以迅速提升景点知名度吸引客流,谋求短期内的高额回报。去年湖南一网红“天空之镜”景点就曝出造假拍摄事件,因虚假宣传被罚款12万元。

坑人的“网红”景点一再被曝光、处罚却仍有模仿者前赴后继,甚至还越来越多,是“唯流量”思维在作祟。流量就是利益,不仅商家趋之若鹜,一些普通游客无意中也在推波助澜。可以说,一些“网红景点”的虚假繁荣,离不开游客们的“打卡”旅游模式和千篇一律的滤镜。当游客们的眼球被网络上美轮美奂的“网红景点”画面所吸引时,大部分人对线下真实景点的期待也主要围绕视觉上的“好看”展开,前往“网红景点”打卡,复刻、模仿出类似照片,再分享至社交平台,即为大功告成。甚至有时候人们已经发觉上当,却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不惜千方百计用软件修饰出一张美图,去自欺欺人。

当“网红景点”推动的打卡式旅游开始流行,能否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成为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旅游景区更深层次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就会被掩盖,浅薄虚假的“网红景点”就会大行其道。

Hash:13dfc344668968e9bca56cae0ad7a4cb3c463f6c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