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有巨石的旅游景点「山顶有一块大石头的景点」

导读:山顶有巨石的旅游景点「山顶有一块大石头的景点」 北京房山,怪石嶙峋的险峻山峰,徒步于山野之内,小聚于巨石之间 江西峰山为赣州八景之首,此山还有难解之谜,奇妙令人神往 石家庄平山有座千年历史佛教名山,绝壁架桥,巨石临空,古迹众多

北京房山怪石嶙峋的险峻山峰,徒步于山野之内,小聚于巨石之间

这里是一处山,是一处我们熟悉的山,但却有着特别之处,也许我们所熟知的山峰都有奇峰怪石,凌乱不堪,但却又别有一番风景,不过和这里比起来,可能还是不够怪,所以这里被称为怪石山,顾名思义怪石山的石头很多,也很怪,在这个不知名的山峰上发现的一处巨大的巨石阵,所以山峰也有了名字叫做怪石山,不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否出自户外爱好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有了户外大军,才有了这可以徒步的打卡路线

怪石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黄山店村,这里距离我们所熟知的坡峰岭三水穿越步道等景区都是很近的,黄山店村想必也是很多喜欢 旅游 的朋友所熟知的,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而且并不是小村落,三四百户人家坐落于此,很是兴旺,在2018年获得"2018年全国生态文化村"的称号,随后2019年又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名单, 这些都是对黄山店村极其优秀的评价,如果秋季来此那自然是更加美妙了!

这里距离城区的距离还是不算近的,大约60公里的车程却要倒好几次公交,所以来这里玩还是建议自驾,有过坡峰岭赏红叶的朋友都应该体验过在火爆的时候自驾来此有多么的堵,但是自驾确实也是最优质的方式了,如果是距离房山远的城区那就更应该合理安排好时间了,不过对于怪石山的徒步确实也是可长可短,不一定要花很长时间,不过如果确实想走一圈环穿下来的话,难度还是有的!

怪石山的环穿路线比较成熟,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按照既定路线完成的,全程约有10公里,海拔700米左右,走下来的话应该也要4个小时左右,怪石山的最高海拔在800米左右,然而黄山店村的海拔也只有100米左右,所以短时间内还是要急速登高的,所以全程基本上也是比较陡峭的,这个对于想平缓登山的朋友来说还是要慎重的,山间有石板路,也有小路,不过都很是惬意,但周边的群山风景自然没有山上的怪石更有看点!

山顶上的巨石杂乱无章,不管是哪个角度看都有着不同的模样,有的像豆腐,有的像帽子,有的像肉块儿,真的是千奇百怪,而且面积还不小,约有2平方公里,所以这里小聚畅饮也是一处很不错的地方,小石头也有,大巨石也有,或各自独立,或相依相偎,或相互叠加,或并排立正,具体石头的材质我们并不熟悉,也许是千层岩、青岩、石灰岩等等,反正是应有尽有,感觉只有在古装电视剧或者电影中看到过这种场景!

这些巨石真的不仅仅是看看就算了,还有着无穷的乐趣,如果我们带孩子过来,大家可以一起捉迷藏,玩 游戏 ,缝隙中感慨这大自然的神奇,如果是喜欢攀爬探险的朋友,那就更合适了,毕竟我们在徒步途中有时候看到一块大石头还恨不得多来一些呢,就像香巴拉的“好汉坡”,大家攀爬的时候都是充满了兴趣的,而这里就可以尽情的攀爬,领略巨石上的无限风光,当然了,这种傲视群雄的乐趣还 要以我们的安全为主,这也是我们行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不过初春之际,来这巨石阵中发发呆,应该也是不错的选择吧!

景区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免费游玩,直接导航即可

交通路线:地铁房山线 苏庄站-步行1公里到阎村桥公交站-F32路-恒顺场下即可,建议自驾

江西峰山赣州八景之首,此山还有难解之谜,奇妙令人神往

江西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的峰山,原名崆峒山苏东坡把它列为“赣州八景”之首。据清同治《赣县志》记载:相传,晋代崆峒僧迁驻于此,故名。古名宝盖峰,峰顶又名龙头顶,为赣县区(原赣县)四大名山之一。后因山上建有空山寺,故又名仁崆山、空山。清末时又以其主峰大峰山命名,民国初年易名为峰山。它是章、贡二江的分水岭,亦是赣州市章贡区与原赣县的界山。主峰海拔1016.4米,为赣州市章贡区的最高峰。

峰山呈西南——东北走向,绵延40余公里,跨章贡区、赣县区、南康市。地下蕴藏钨砂。《郡国志》载:“空山在县南,山多林木、果实、食物,一郡皆资此,虽名空山,其出物百倍于他山。”

从赣州市区驱车出发,经沙石镇,沿峰山公路,穿峰山隧道,历峰山林场、峰山管理处,越狮子岩仙人石,可直接到达山顶。

狮子岩位于山腰的公路右边,因岩岭形似狮子而得名。那里建有“峰山第一别墅”,四幢住房,80个床位。狮子岩有一狮子洞洞口不大,直径只有2.5米,深3米。1982年在洞内塑有狮子,洞口建起了亭阁,现为峰山 旅游 区的景点之一。在狮子岩西侧的天子地,是峰山管理处办公室楼和接待室,其内辟有长长的名人墨客碑廊。

在狮子岩之南2公里处,有“仙人造字”景点。这是一块略呈圆锥状,高2米,长、宽2.5米的独立大岩石,岩体表面有成不规则的图案,好似古代的象形字,故传说这是神仙在此造的“字”,至今没有人将“字”解开。

距峰山顶约2公里的公路东北侧,有一处“仙人石”赫然在目,这是一组由3块高约6米,宽1.5米岩石组成的自然堆砌。正面刻有“仙人石”三字,背面所刻的“石从天降”四字,道出了突兀于此的嶙峋巨石加之于观者的感受。远远望去,那3块巨石就像仙人站在山顶上。

在主峰西北约2公里的山腰中,有一小路通往“铜锣鼓”。该岩石面积为8平方米,高4.4米,最大围径15米的花岗岩石头吸引了众多游客。它分为锣石和鼓石,锣石在上,鼓石在下。如用木棒插入两石缝隙间,锣石会摇晃,并发出“咣咣”之声似锣响。鼓石露出的部分岩体平整,形如鼓面,人在上面走动,则会发出“咚咚”般鼓声。“铜锣鼓”名称由此得来。而“铜锣鼓”下面有个村庄便叫“铜锣鼓村”。据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专家考察称:目前全国尚未发现类似形状、声响极像锣鼓的石头,堪称“神州一绝”。

峰山主峰是宝盖峰,峰顶上建有“江西七O七”电视转播台。该台于1980年下半年开始筹建,1982年10月1日试播,1985年9月增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建筑面积2175 方米,信号覆盖了赣南十八个县(市、区)和毗邻的韶关郴州龙岩的部分地区。

现在的峰山,山脉峰秀林郁,风景优美,不仅是省级森林公园,那高耸入云的电视铁塔已成为赣州信息化的标志性建筑,这峰塔凌霄,构成了赣州市新八景中,气势最为壮观的一景。2006年,峰山获国家AAAA级景区。同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石家庄平山有座千年历史佛教名山,绝壁架桥,巨石临空,古迹众多

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地处古中山国腹地,南面有滹沱河和黄壁庄水库,本是一块由河水冲击而形成的平原,但是就在这块平地之上,竟然突兀地立着两座小山,当地人统称他们为林山,按方位,西边的叫西林山,主峰海拔428米,东边的叫东林山,主峰海拔488米,两山相距2.5公里。

关于这两座山的形成,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跟“二郎神担山赶日”的传说有关,相传古时天上有12个太阳,非常炎热,民不聊生。有一次,二郎神的母亲在给二郎神送饭的途中被太阳晒晕了,二郎神非常孝顺又力大无穷,他决定用山将这12个太阳全部压住,于是他担着小山开始日夜不停地追赶太阳,追上一个就压住一个,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逃到了东海,其它太阳全被他压在了山下。而林山这两座小山,就是二郎神担着山走到此处,实在担不动了,就将这两座山留在了这里,如今,这两座山上各有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洞,大家叫它们“扁担眼儿”。

01 山脚下的古迹

林山曾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如今这里依旧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物遗迹。东林山脚下的万寿寺,始建于晚唐,后毁于战乱,宋代又进行了重建,以后各代均对其进行了修缮。

古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层次错落。寺前石阶下有巨石凿刻的石龟群,殿前有石狮,院内有雌雄双柏,这些遗迹都向我们证明了这座古寺曾经的辉煌。

万寿寺西侧的这片万寿寺塔林则比万寿寺更有名气,它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寺塔林是万寿寺埋葬历代高僧的墓塔群,始建于后唐,相传后唐时天寿太子曾剃度于林山万寿寺,法号圆泽。圆泽法师圆寂后,被安葬在此处,故此塔林又称“唐太子墓塔群”。

万寿寺塔林分成相对集中的两片,路边和坡上各有一片,这里原有砖、石塔26座,由于自然损毁,现存砖塔12座、残存石塔4件、砖塔地宫两座、古井一眼、坍塌砖塔一座。

每座塔坐北朝南,皆为单层、单檐仿木结构,檐上为攒尖顶、莲瓣塔刹,平面呈六角形,有些塔上还有保存完好的铭文,这些铭文是对这些古塔 历史 最有力的实证。

02 上山路

从万寿寺正门进去走入寺院,向东沿着万寿寺墙外的小路可以到达东林山上,远望可以看到一个废弃的建筑,这是当年山上施工吊运建筑材料的索道。

经过一段很有江南气息的“竹篱绕凉亭”之后,就来到了东林山。相比于上一篇文章写过的西林山,东林山显然要好走了太多,至少有明确的路。

路是这样被石头铺成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走的人多了,把这些原本就在此的石头走成了明显的路,还是专门有人铺出来的路,总之这条小路虽然掩映在灌木丛里,却很是清晰。

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有一块突兀的巨石横空而立,这就是“林山石佛堂”,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专门介绍过西林山的三座佛堂,这第四座位于东林山,也是这四 座佛堂里佛像最少的一个,只有130尊,这座佛堂始建于明代,内部情形和其他三座极其相似,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上一篇文章,此处不再赘述。

走过佛堂,沿着石径继续上路,这里的路已经很明显是人为铺成的了,在路的两侧挂着两道经幡。

顺着路,在经幡飘舞中就来到了东林山的最高山峰。回望山下,众峰皆在眼底。

03 山顶风景

山顶有一块椭圆状的石头,它很奇特地躺在一块更大的石头之上,在它的下面被支撑着许多小树棍,这些都是之前来的人留下的,这样做是为了祈福自己腰强体壮,身体 健康 ,我也顺手支起了一根,入乡随俗。

东林山的最高峰上修建了一座凉亭,顶的外面采用金黄的琉璃瓦覆顶,内部为木质结构,一层一层做成一个穹顶的形状。

从凉亭顶部檐角下垂下一条条彩色的经幡,东林山是佛教名山,所以这里仍有悬挂经幡的习俗,人们把经幡挂在风吹得着的地方,以祈求平安,消灾祈福。

04 后山的风景

凉亭的东侧有一条通往山后的小路,一直沿着小路向下走就会到达后山,后山才是东林山最为陡峭的所在。

东林山石头的缝隙里也生长着跟西林山一样的这样白色的小花,每见他们一次,都要感叹一次生命力的顽强。

转到山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架在两座峭壁之间的栈桥,桥是角钢做的,上面铺了一层木板,看上去应该是有一些年代了,不过踩上去很结实,没有颤动的感觉。

桥北侧有一片巨石堆,同伴在巨石堆上跑来跑去,已到知天命年龄的他竟然高兴得像个孩子。在喜爱大自然的人面前,肆无忌惮地在大自然中奔跑这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走过这座栈桥,前面还有一座跟他类似的桥,也是架在两座悬崖之上,桥上有几块桥板已经脱落。同伴竟然坐在桥南侧的巨石上看起了手机,他的脚下是万丈深渊,坐在桥这侧的我却为他捏了把汗,而他却依然泰然自若地坐那里。

沿着这些钢结构阶梯继续下山,这些阶梯看上去比刚才的栈桥要结实很多,但他们应该是同时期搭建的。

同伴看到这高高的巨石,又来了兴趣,竟一步一步徒手攀岩到了崖顶,还是那句话,在大自然母亲面前,他仿佛一下子就变回了那个不安分的孩子,大自然是他快乐的源泉。

我和同伴坐在一块崖顶上看着他,而他镜头下的我们也同样处于危险境地,坐在上面的我们却不自知。

下到半山腰,抬头看看山顶处,能真切地看到栈桥的危险所在,想必当初建设这些栈桥和阶梯也是花费不少的。

而那些山顶的怪石则像长出了无数只锋利的爪子逼向了山脚下的我们,不同的角度产生不一样的画面感。

05游览感悟

相比于西林山的原始未开发状,东林山显然是曾经有人出资修建过的,所以有了前山的石路,山脚和山顶的凉亭,有了后山的栈桥和阶梯,也让我们看到了后山更为陡峭的风景。由于上山容易,所以来这的游人比西林山要多一些,但游人多了并不一定是好事,随处的垃圾和大片的涂鸦真是有些煞风景。

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林山在当地人心中就是有“仙”的灵山,曾几何时,周围几个村庄会轮流负责保护这些山上的佛像,他们认为这些佛像会保佑周边几个村庄的收成,但令人非常奇 的是,轮到哪个村保护时,哪个村的年景就真的特别好!这就是林山“仙”之所在吧!

Hash:bfedc6149fc50c6cbf8ee9b2a92b10381a6c6cff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