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在小康路上的“达日景象”
美丽的易地搬迁新区。青海日报记者 李兴发 摄
达日县易地搬迁户喜领新房钥匙。
技能培训让牧区的孩子有了一技之长。
对脱贫光荣户的奖励,是一种激励和肯定。
签约医生进家庭。
“1992年达日县被确定为青海省定贫困县,1994年被确定为国定贫困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县,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7年被列入深度贫困县。”这些带有“贫困”字样的时间记录,到2019年戛然而止。截至2019年底,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的13个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37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62元,全县成功脱贫摘帽,退出率为100%。青海日报记者 李兴发 王湘琳 摄
仲夏时节,草木峥嵘,雪域高原焕发出勃勃生机。放眼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脱贫攻坚各主战场,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户脸上……
这一个个镜头,都是达日县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健全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实施多项举措促农牧增收,把贫困群众连结到产业链上,让他们有岗位、有收入,实现高质量脱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达日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紧盯深度贫困乡村,苦下“绣花功”,敢啃“硬骨头”,全力攻“堡垒”,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全面解决。截至2019年底,全县全面完成13个贫困村退出,2620户9769名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37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62元。
这份成绩单可谓来之不易。达日县地处果洛州南部,巴颜喀拉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境,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辖9乡1镇33个村。2017年达日县被列入深度贫困县,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为25.4%。
多元施策育产业
激活发展新动能
7月5日,走进达日县扶贫开发局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依然随处可见,不断有牧民们来到这里递交入驻扶贫产业园的申请书,产业园已成为他们致富的希望所在。
“这里距离我的新家很近,我早上八点半就过来了。”今年26岁的尕玛三旦毕业于西安市职工大学,他毕业后一心想回到家乡发展。
“县里帮我们办理了低保,让我们搬到了扶贫安置区,现在又建起了扶贫产业园。我听说达日县 准扶贫二期产业园中的铺面对贫困家庭和大学生出租,所以想借此机会过来申请一间铺面,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尕玛三旦笑着说。
据了解,达日县结合地区优势,将产业扶贫作为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根基和贫困户精准脱贫的依托,投资1.34亿元实施了精准扶贫商贸旅游产业园项目,参与其中的群众既可以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收益,也可以用资金参股获得分成,还可以参与生产管理获得工资性收入。目前,产业园已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817户7439人,可解决120个就业岗位,年人均收益达611元。
“去年9月初,我投资开办了达日县吉迈镇鹤翼服装加工有限公司,想借此机会租借扶贫产业园铺面10间,作为扶贫技能培训基地,带领更多的群众致富,同时也能建立服装销售网点,扩充销售渠道,提升服装厂的效益。”吉迈镇党员脱贫示范户更杰说。
达日县产业园通过开设扶贫就业岗位、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牧民技术员一对一辅导等方式,带动牧民群众们树立致富信心和决心,让更多的低收入户重新燃起生活新希望。
“我在园区打工一年多了。最近受疫情影响,孩子不去学校上课,我一个月能出满勤挣3000多元,给孩子做饭又能就近务工,心里感觉很踏实。”从事汽车修理的牧民旦措说。
“他们缺产业我们就引进,他们缺技术,我们就聘请专业人士为他们培训,虽然眼前已经实现了脱贫,但帮扶不能停。”县扶贫开发局崔保说。
改善民生夯基础
城乡面貌展新颜
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达日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制约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最大瓶颈。
近年来,达日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92亿元,采取集中安置方式,共安置搬迁户1960户7979人,其中,县城集中安置1158户4564人,乡镇集中安置396户1724人。同时,针对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全县着力打造新产业、商铺经济、转移就业、乡村旅游、资产收益等后续产业项目,持续带动搬迁群众增收,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的。
岭格社区坐落于达日县城的西南角。2017年11月开始,当地九乡一镇300户易地搬迁的贫困户陆续搬到这里,上千名牧民告别了简陋的帐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
洛角原是达日县吉迈镇跨热村的牧民,全家仅靠少量的牲畜维持生计。2016年,洛角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首批安置到了岭格社区,分到了一套79.5平方米的藏式风格的二层楼房,还配套有围墙、大门、煤房、水电暖厕等设施。这让一直在草原上生活的洛角高兴不已。
“搬到这里以后自己看病、小孩上学都特别方便。这两天在县城找了一份卸货的工作,每天能挣150元。日子真的比以前好了很多。”洛角家里共有3口人,小孩就在家对面的民族中学新校区上学。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现在,我的妻子也加入了草原管护员队伍,一年有21600元的固定收入,我平时打点临工能收入几千元。如果没有政府帮助,我想一辈子也过不上这么好的日子。”洛角说。
岭格社区作为达日县最大的扶贫安置点,共安置贫困户695户2558人。社区不仅配套了水电路网讯 基础设施,还修建了学校、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就学、就医、社会保障和群众安心生活、生产的“三个便捷、两个安心”目标。
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达日县各乡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走上了硬化路,吃上了自来水,通上了动力电,家门口都有了致富产业,条件好了,村里也有人气了。
用心用情用力帮扶
牧民生活质量提高
院落干干净净,屋内家具摆设分类有序……这是达日县龙才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索见的家。
如今,索见一家从贫困户到“五星级示范户”,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还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
近年来,为帮助群众摆脱“等靠要”思想,达日县率先在试点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星级激励”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星级评定,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去年,吉迈镇龙才村33.3公顷饲草示范基地开始收割,现场470多名吉迈镇龙才村、普忙村、垮热村和扶贫联社的建档立卡户齐上阵,老少同行,到地里参加饲草收割,出现了多年未见的集体劳动场景。
为了激发牧民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的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牧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龙才村“第一书记”杨柯磊向吉迈镇提议,对33.3公顷饲草实行“以工代赈”收割模式,即按照每名牧民“割多少、分多少”的原则进行收割,由吉迈镇全部建档立卡户自愿参与收割,每户收割的饲草过称登记后由参与收割的群众带走自用,折算成金额作为群众的劳动所得。
牧民群众的劳动热情被前所未有地调动起来,有的牧民群众甚至把帐篷搬到饲草基地旁边住下收割。仅3天时间就收割了约20公顷面积的饲草。
“今年牦牛的越冬饲草不愁了,牦牛不会挨饿受冻了。”牧民才让高兴地说。
万玛加担任“第一书记”4年多的时间里,使依隆村的致富之门豁然打开,黑土滩变成了饲草基地,村民们再也不等了,天天把“实干”挂在嘴边,学本领、学技术,使劲脱贫奔小康。
学会了种草的贫困户,还学会了开收割机、打捆和晾晒,经常被邻村也想种草的牧民请去当老师,一天的“课时费”有100元,这让他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
除了学习种植外,万玛加还带领村民开展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充分发挥群众和社会力量,搞好“门前三包”,加大环卫保洁频次,确保垃圾清扫收集做到全覆盖,牧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依隆村通过推行“户收集、村管运、镇处理”垃圾处理机制,倡导村民说文明话、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已经形成文明向善的新风尚。
从“输血扶贫”到“造血脱贫”,从物质充足到精神全面丰富……一笔笔帮扶资金全面到位,一项项脱贫举措落地落实,一个个扶贫项目投产见效,达日县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有了底气,在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步履更加坚定。
Hash:7efad89e7b4ebf91d9bf69d0a67ad5be111d8d6c
声明:此文由 人民资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