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 | 康熙皇帝的防暑降温工作,从造房子开始
又到了一年中最热的这几天,
想想古代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
还要穿戴整齐,就算是皇帝也不好过吧?
那你真的是太小看古人了,
不仅消暑的办法有很多,
实在热得受不了,还能去避暑嘛~~
喏,最有名的就是避暑山庄了。
知识贴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占地5.6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相比周边的区域,避暑山庄由于植被繁茂,雨量充沛,夏季特别凉爽,平均气温要比承德城区低2~3℃。早在1994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还珠格格”里的避暑山庄
芒果台这两天又开始重播《还珠格格》了,满满的回忆杀有没有?80后们大概都是看着《还珠》长大的,但恐怕不知道好多镜头就是在避暑山庄里拍摄的。
比如小燕子的住所“漱芳斋”,其实就是避暑山庄里的“烟雨楼”。其实啊,这座烟雨楼,是乾隆让人按照嘉兴烟雨楼的样式,在避暑山庄里原样又盖了一座。
嘉兴烟雨楼
早在宋朝,烟雨楼就是嘉兴的名胜(所以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把江南七怪和丘处机的十八年之约定在了那里)。乾隆也非常喜欢烟雨楼,避暑山庄版烟雨楼刚完工,他就立刻赋诗两首表示庆贺,后来陆陆续续又写了16首,各种花式赞美。
至于那位狠毒的那拉皇后,她在剧中所住的“坤宁宫”其实是避暑山庄的文津阁——这个可厉害了,纪晓岚忙活了13年,才编纂完成的《四库全书》,当初抄了7部,其中一部就被收藏在文津阁。
文津阁《四库全书》可是乾隆亲自校对,纪晓岚负责三校,被公认编校质量最好的一部。而且也是现存的《四库全书》里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套——几乎和233年前刚完成时一模一样。现在是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说起来,那拉皇后不仅在《还珠格格》里有她,《延禧攻略》也有她(佘诗曼扮演的娴妃),《如懿传》里她还是主角呢——但乾隆最不待见的也是她(允悲)。
至于乾隆,他住的地方和电视剧里是一样的,都在“烟波致爽殿”——是不是一听名字就感到很清凉?正殿里“烟波致爽 四个字是康熙的御笔,两侧的对联是乾隆写的,大家不妨比较下这祖孙俩谁的字写得更好。
皇上睡觉的地方在靠西最后一间,被称为“西暖阁”。乾隆以后,这个房间似乎有点晦气,四十年间,先后有两位皇帝都死在这里:先是倒霉的嘉庆皇帝(民间传说他是被雷劈死的,但实际上可能是死于心肌梗塞),后来是他更倒霉的孙子咸丰皇帝。
咸丰住在避暑山庄期间,写过一副“戒急用忍”,现在还挂在烟波致爽殿的墙上,大概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安慰吧。慈禧当时住在烟波致爽殿的西跨院,慈安住东跨院。咸丰死后,慈禧就是在烟波致爽殿里策划的辛酉政变,估计她也没想到自己未来会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
避暑山庄竟然和欧洲有那么多的渊源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避暑山庄和欧洲的渊源可深了。1703年,刚刚打完一“架”的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几乎同时下命令造房子:东面有了个避暑山庄,西面多了个圣彼得堡。
避暑山庄
在此后的一百五十年里,避暑山庄几乎成了清王朝非正式的“夏都”。尤其是康熙和乾隆这爷孙俩,加起来去了近百次避暑山庄,常常一住就是小半年;道光是在避暑山庄继得位;只有雍正这个老“宅男”,当了皇帝以后就再也没去过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前前后后修了89年,这是清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因为造得实在太漂亮了,所以感到非常得意的康熙皇帝命令当时在宫中担任画师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把避暑山庄画下来。马国贤创作了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看上面),没想到对欧洲园林艺术产生了非常大的印象,以至于建筑师肯特(Kent)在设计著名的肯辛顿公园时,把他从《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里获得的灵感也给融入了进去。
1793年,这个时候的法国正在爆发大革命,法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被送上断头台。而英国人派出了以马嘎尔尼为正使的使团,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前往中国。已经当了58年皇帝,83岁高寿的乾隆,就是在避暑山庄接见了马嘎尔尼。
不过会谈的气氛并不愉快,双方为觐见的礼仪争执得不可开交。事后,马嘎尔尼和他的副手都宣称自己只是单膝下跪,没有磕头;而中方则说他们磕头了……现在的历史学家大概搞清楚了当时的情况:乾隆接见了马嘎尔尼使团两次,第 次的非正式接见时,英国使团只是单膝下跪,第二次在正式的寿宴上,马嘎尔尼他们应该施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古人关于礼仪的争执现在看起来有些可笑,但对当时的人来,绝对是不容置疑的原则问题。马嘎尔尼没有从避暑山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48年后英国舰队改用大炮直接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又过了20年,乾隆的曾孙咸丰皇帝更是怀着对英法联军的愤怒和恐惧,死在了避暑山庄……
皇上的防暑降温工作,从造房子开始
皇帝也是普通人,也怕热,乾隆就专门写过一首题为《热》的诗。所以他们住的宫殿,在建造的时候,就考虑过防暑降温的事情了。
比如严格规定宫殿房檐的高度和角度,确保夏天的时候,太阳照不进屋子,冬天满屋子阳光。夏天还要装竹帘子,甚至给宫殿和院子搭凉棚,烈日当头的时候展开遮挡阳光,早晚再收起来通风。
另外别以为古代就没有空调或电扇。靠水车带动风扇或把水提升到屋顶再流淌下来,利用水的重力形成水幕并带动室内水汽。这样的办法早在唐代就开始使用了,书里一般称为“凉殿”或“水亭”,据说能达到盛夏时节,坐在里面冷得瑟瑟发抖的程度。
冬天把冰块藏起来,夏天就有冷饮喝啦。考古发现,早在周代中国人就已经有了用来贮存冰块的冰窖。到了清朝,仅仅紫禁城里就储藏了25000块“大冰砖”,现如今慈宁宫旁边的冰窖被改造成了餐厅,盛夏时节,往那门口一站,都能感到寒气扑面而来。(但老实说,去拍拍照可以,吃东西就算了,里面还没信号,得出来了才能发朋友圈)
大概在宋代,中国人发现芒硝溶于水会大量吸收热量,就用这个办法直接制冰。所以宋朝的皇帝不仅仅用冰,还喜欢吃冰。偏偏肠胃不好,宋徽宗和宋孝宗都留下过因为吃冰跑肚拉稀的记录。
除此以外,穿得清凉些总归能凉快,所以别看电视剧里的皇帝穿得那么厚实,其实皇帝们在夏天穿的衣服,都是用纱来制作,这是所有面料中最轻薄透气的。而且和其他时节的衣物不同,里面是没有内衬的,就非常凉快了。(但因为绣了很多纹饰,所以看起来还是非常气派)
皇帝还去哪避暑
汉代 · 甘泉宫
虽然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23.1℃,
但是极端高温也能到39℃。
难怪后来的皇帝们都不去那避暑了。
唐代 · 九成宫
当地海拔近1100米,现在依然是夏无酷暑,
凉爽宜人,所以从隋文帝杨坚到唐高宗李治,
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去九成宫避暑。
唐代 · 骊山
等到李治的孙子李隆基当了皇帝,
他就要搞搞新花样了。
嫌九成宫旧,不去了,改成带杨玉环去骊山,
避暑之余泡泡温泉,好开心啊~~
(结果不就乐极生悲了)
元代 · 和林
元朝统治者来自蒙古高原,
对于他们来说,北京的夏天实在太热了,
所以一入夏就赶紧往深处草原的和林跑。
明代 · 西苑
如今是中南海
明代的皇帝比较可怜,很少有机会外出避暑。
只好窝在皇宫西苑,
(来源:TMAG有品旅游)
Hash:a9e16b3b1b5724c8e697c031291c5d93ba0c939d
声明:此文由 人民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