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巡狩留在广宗的轶闻地名诗赋
——兼论其口头文化遗产价值
李云豪
编者按:这是作者2009年10月在西安“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会上的论文。
【内容提要】 《史记》记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帝在第五次巡狩归途中,崩于沙丘平台,遗址在今河北省广宗县平台村一带。因此,这里留下了很多秦始皇帝的轶闻传说,及至地名和诗赋。这些口头传说和诗赋资料,其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平民百姓和地方官吏的忠君观念,二是儒家和被兼并六国敌对势力的攻击,三是文人墨客的评说。由始皇帝巡幸并客逝广宗派生出来的多元口碑传说,是不同阶层的人,各自的解读方法和记录形式,它们使正史更丰满、更生动、更可信,也更接近大众生活,不可用也没必要用文物考证的标准认定其虚实。两千多年的传承积淀,形成“秦始皇在广宗”民间传说的文化空间,具有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建议全面搜集整理始皇帝巡幸路经地方的口碑轶闻。
【关键词】轶闻 地名 诗赋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秦陵、秦俑博物馆参观考察的学者和游客,面对秦始皇陵偌大的封土和威武宏大的秦俑阵容,往往联想到秦始皇帝当年的落魂之地在什么地方。《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第五次出巡归途中,“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沙丘”即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这里因历史上沙丘绵延起伏而得此地域名称,“平台”即商纣王所筑的苑台,在县城近北侧。“沙丘平台”即《中国古典园林史》所称的“沙丘苑台”,也称沙丘囿,建于商纣王在位时的公元前1075年至公元前1046年间,为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座帝王园林。司马迁所记秦始皇帝崩于沙丘平台,赵高、胡亥、李斯在此发动了袭位亡秦的“沙丘政变”,实指到了周秦时期这里建的沙丘宫殿群。在始皇帝客逝于此之前的85年,赵国的赵武灵王因其长子在沙丘发动宫变就活活地饿死在这座沙丘宫里。
对于始皇帝客逝广宗,司马迁只惜墨如金地记载了那么几句。然而始皇帝由鲍鱼作陪、安然地乘着辒辌车走后,他为广宗留下的轶闻传说、地名文化、文人诗赋至今薪火相传,具有重要的口头文化遗产价值。
现将广宗县地域性的轶闻、地名、诗赋搜集整理如下。
一、广宗有关始皇帝的传说
㈠、“广宗好大堂,威县好城墙,巨鹿好牌坊”。这一歌谣在今邢台一带自古传至今。作为官员公开审理案件的大堂是旧时衙门的主体建筑,现存明代广宗县衙的大堂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保存完好,为省级文保单位,可谓广宗古城的镇城之宝。广宗大堂“好”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大堂的顶脊两端装有“吻”,“吻”也称蚩吻,是龙生九子的第九子,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只有皇宫或皇帝御批才能镶嵌。秦代广宗大堂的吻,传说是秦始皇帝金口玉言让镶上去的:相传,广宗知县得悉始皇帝东巡归途中要驻跸广宗,为了借机装上蚩吻提高广宗县衙的规格,知县特意对大堂进行修缮。待始皇帝到了广宗以后,知县引始皇帝到县衙修葺工地巡察,大堂顶上的瓦工故意将砖瓦放得摇摇欲坠,几乎要掉下来,始皇帝看见了,忙说:“要安稳,安稳!”,借用“稳”和“吻”的谐音,知县遵旨谢恩之后,广宗大堂的蚩吻就这样安装镶嵌上了。“始皇帝崩于沙丘平台,停棂广宗大堂,移葬骊山脚下”,又因秦始皇在广宗大堂停棂,明永乐二年(1404年)复建时,其风格和规格由永乐帝御批。一座县衙大堂的修建,先后由两位皇帝御批,是广宗大堂的“好”之所在。
㈡、肩负着差粮徭役重负的老百姓,也想用“安吻”的招儿让始皇帝免除广宗的粮差。城南霍城寨村村民煞费苦心建造了一座宫殿,其结构独特:只用檩条,没用梁。秦始皇听说以后,想去看看,村民打算待始皇帝观看时随口说,好是好,就是没梁(粮)之类的话。丞相李斯看出了其中的天机,提醒了皇帝。始皇帝看后连声说“好,好,好,”就是没说下语。承载着这个传说的无梁(粮)殿,历代村民们不知捐资翻修了多少次,至今尚保持着原有的遗形,香火不断。在农村基层“征粮纳税难”的年代,这座没梁殿倒在心理上为村干部帮了忙:一些不愿缴纳公粮的村民到殿里烧香时常触景生情,自我反思说,皇上还不免咱们的皇粮哩,“种地纳粮,天经地义”便默认了。
又有两件奇闻传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诱惑着他去观看。说本县除了有豪华的沙丘宫以外,还有一口特大的铁钟和一座特大的寺院:城南牛家寨村有座钟楼寺,寺里有口特大的钟,敲击以后远闻“五州四县两省头”;城内南街的一座古寺院规模非常大,大到“大和尚三六千,小和尚牛毛一般”。始皇帝亲自去观看,结果见到的是一口平常大小的钟。所谓的“五州”原来是寺附近的五个村。分别叫郑三州、乔三州、胡三州、高三州、大三州;钟楼寺位于广宗、平乡、曲周、邱县四县和直隶、山东两省交界的地方;老城南街的寺院更是玄得离奇,在面对石佛寺街的南大街路西,建有一座瓦房,其内置一尊龙生九子之一的狻猊,俗称石狮子,在其头上镂刻成一座一米多高的佛龛,里面刻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佛像,可两旁题字曰:“狮子头上修座庙,方圆三千六百顷,一人把守,万人难进;松满林,罩满寺,大和尚三千六,小和尚牛毛一般,下雨七天七夜瓦垅不湿,好马跑不过三遭来。”横批刻:石佛古寺。
秦始皇帝受了骗,气急败坏,怒火攻心,一病不起。
㈢、因为秦始皇挖掘了孔子墓,验证了孔子诅咒他死在沙丘。民国二十二年版《广宗县志》记载:“秦始皇发孔子墓,见冢内有记云:‘后世一男子,自称秦始皇,上我堂,跃我床,颠倒我衣裳,行至沙丘而亡’果验。”秦始皇是否挖掘了孔子墓,无据可考。“果验”二字把秦始皇的沙丘死因牢牢地定格在挖掘孔子墓上。
㈣、始皇帝是被谶语吓死在沙丘的。始皇帝五次巡游的目的主要是视察统一六国后的各地形势和寻找仙药。这第五次出巡,当始皇帝还在齐鲁旧地时,听说在原赵国沙丘那地方,有赵国贵族要聚众造反,每日聚集兵马操练,把庄稼地踏成了平台。这是他最为敏感和关注的问题,于是他放弃求仙药回折,直奔沙丘。当返至平原津时患了重病,他顾不上养病,又紧赶几日,七月丙寅这一天到了沙丘,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问郡守:“此地有人聚众造反?”郡守回禀没有。始皇帝听了郡守的回禀,才松了一口气。随后忍着病痛陷入了沉思,他回想此次巡游,又求仙药无获,自平原津染病以来,虽不让群臣言及后事,可病情越来越重,看来,欲求长生不老怕是不可能了……之后,就有了始皇帝颁遗诏给长子扶苏,让他回咸阳为自己办理丧事,三人集团篡改遗诏发动“沙丘政变”的事件。
(五)人活着由衙门管,人死后由阴司衙门城隍庙管,所以,衙门和城隍庙并称“阴阳二衙门”。主持城隍庙的神叫城隍爷,全国各地各府、州、县的城隍庙里,城隍爷的塑像戴的都是纱翅“官帽”,而唯独广宗的城隍爷戴的是“王帽”,即帝王行朝仪、祭礼时所戴的冕旒。为什么广宗城隍爷的官级大,和帝王平等呢?就是因为千古一帝秦始皇魂落广宗,其魂魄也要由广宗城隍爷管理。因此,广宗城隍爷的职位升格为帝王级,戴冕旒。
二、因始皇帝巡幸而取的地名
承载着各个传说记忆的地名,是始皇帝巡幸广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㈠、《史记》记载的秦始皇帝驾崩地“沙丘平台遗址”约一万多亩。遗址上有三个村,村名分别谓大平台、前平台、后平台。这三个村均因《史记》记载商纣王在这一带筑沙丘苑台,赵武灵王和秦始皇客逝沙丘平台而得名。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及“沙丘平台纪实碑”立在大平台村南。
㈡、在广宗县的北端有个村庄叫司(饲)马庄,传说是因为秦始皇巡游的车队在这里喂过马,并把有病的马寄养在该村而得名。这村尚留有两尊上马石,上面刻着灵芝图案,用来纪念始皇帝在这里上马和东巡求仙药。御队来到司马庄,跟随始皇帝出游的丞相李斯从土著那里得知,此地是孔子预测秦始皇要亡在“沙丘”的属地后,急命御队匆匆启程了。临行前,为感谢全村老百姓为御队喂马,李斯传始皇帝旨意赐村名“饲马庄”,后来一姓金的大户从山西迁来,把村名改为官称“司马”了;还由于这村西边一个村里姓王的绅士为御马送来七斗高粱,始皇帝赐村名七斗店。因此流传有歌谣“知道七斗店,不知道广宗县”。
㈢、为了尽快脱离“沙丘”地界,马夫把御车赶得飞快,始皇帝急切地从车里探出头来,当他目睹飞奔的御驾把路旁的一个小女孩碾压在车下时,随口痛惜道:“哎呦,我的儿啊!”之后,庶民为攀龙附凤,借皇帝的金口玉言,以此女为皇帝之女,将埋葬女孩的墓叫“皇姑坟”,遗址在司马庄村北。
㈣、压死小孩自然是不祥之兆,再加上孔子墓内那挥之不去的谶语,始皇帝心烦意乱,更想急于离开“沙丘”,总觉得御车跑得慢,问李斯:“走过多少城了?”丞相深知皇上的烦恼和急切心情,便安慰他:“一百城了。”(百是概数,言其多。城,是指城与城之间的距离。)事后,乡民就把始皇帝问路程地方的这个村庄叫做“百城”,到了民国初年才改成今天的“柏城”。
㈤、在柏城村南十多里有个村庄叫张魏,据当地百姓传讲,这里在秦代是座皇家离宫,因秦始皇帝在这里歇宿。后人建造的玉皇阁,分上下两层,顶脊金砖琉璃瓦,并有吻等禽兽装饰,像皇宫样式。张魏村名原为“张威”,取秦始皇帝东巡“张扬威德”之意。
㈥、从张未村西行,御队被漳水(今称老漳河)阻隔在了东岸,于是用门板将始皇帝抬过河。从此这村叫“板台(抬)”;过河前始皇帝坐在圈椅上等候亭长筹集门板的地方叫“椅子圈”;抬过河上路的地方叫“皇路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此两处遗址分别筑成了方圆十丈,高丈余的土台,被视为“圣土”来纪念始皇帝过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老漳河扩挖,两处遗址被毁,但村民都可指认遗址位置。用门板抬始皇帝过河的情节,乡民们演绎传讲得生动有趣,讲起来津津有味。
㈦、始皇帝在今广宗县城北侧的北三里庄因病重停止了用膳,这里留有古名“断饭庄”;是在后平台原村址上(今该村西)命归西天后穿的殓衣(当地民众俗称妆椁衣),现在群众仍称这片地方为“妆椁地”。
三、《广宗县志》载录清代以前咏秦诗赋
口头传述是历代乡民的传承方式,作诗填词入志书是文人士大夫的传世形式,二者共同构成了秦始皇帝在广宗的口碑文化遗产。摘录明、清版《广宗县志》的诗赋选录如下。
沙丘台
元·王恽
其一
一从奇货落韦机,秦自庄襄统己非;
大宝前依王命论,牛当马后一何为。
其二
高壁投来谶已真,沙丘台下泣宫臣;
事机说到还元处,造物于中太戏人。
平台古寺
清·王悃
鱼分龙臭曾兹台,野寺清风入夜哀;
却忆咸阳宫苑好,西风吹散楚人灰。
平台怀古
清·乔承宠
草暗荒台绀宇边,祖龙车驾幸何年。
海船不载长生诀,磷火游鼬起墓烟。
倚寺平台
清·刘揖
萧萧绀刹古河边,突兀荒台不纪年;
云是秦皇曾税驾,无劳博浪已成烟。
倚寺平台
清·吴存礼
闲来凭吊数春秋,阅尽沧桑土一抔。
本籍兵争百战得,却同瓦解片时休。
祖龙霸业车中恨,主父雄心宫里愁;
唯有朦胧沙上月,至今犹自照荒丘。
平台怀古
清·张翊
荒台孤峙化城边,衰草腓腓冷岁年。
西去鲍鱼千古恨,空余日暮几条烟。
沙丘赋(节选)
清·王素文
维王建国,画野辨方,厥初有汉,肇我堂阳。天文入昴宿之度,禹贡列冀州之疆,有宗城宗州之代异,亦时革时置而更张。及皇朝而应运,仍隶籍于古襄。尔乃沙岗起伏而蜿蜒,浊河奔沸而湍濑,壮形势而钟秀灵,萦埛郛已成襟带,珍禽瑞兽之丛生,嘉树异草而云霭,银屑皱縠,纹以如波。土屋三烟缕而堪绘。亦衡漳大陆之间一都会也。
则有沙丘广殷王之宫,平台落秦皇之魄,主父探鷇而萧条,世祖洗马而煊赫。公孙之界桥,雪消太师之牧草。沙积鲧堤、灵冢之荒唐,风台定陵之变革,羌吊古而凭今,徒见壒飞与月白。
四、几点认识
综上所调查整理的始皇帝在广宗之传说、地名渊源和文人墨客的诗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记录和解读始皇帝巡游广宗并客逝于此的人,可分为三个阶层及相应的三种态度:第一个阶层是平民百姓和地方小吏。底层民众出于天子崇拜的思想观念,以始皇帝临幸为幸事、为之自豪。如被御车压死的女孩因皇帝叹惜“我的儿”,其墓便叫“皇姑坟”,始皇帝路过和驻跸地方的村名如板台、张魏、司马庄等,甚至于世俗认为与“死”相关联不吉利的地名如孝路、亮尸台至今沿用,知县设法在大堂上安吻,则表现了地方小吏正统的忠君意识。第二个阶层的人是秦统一的敌对势力。从口碑资料中反秦的火药味可窥见一斑。利用谶言纬语作为吉凶的符验和征兆,是当时流行的神学迷信活动。这里又分两类,一是被兼并的六国复辟势力。如上所述,秦始皇死因的一说是,被谶语吓死在沙丘平台的,显然是做了亡国奴、阶下囚的赵国贵族设想要达到的复仇目的。赵国是在被秦兼并的六国中军事力量最强、唯一能和强秦抗衡的国家,这是始皇帝闻知原赵国属地有复辟造反迹象,立即返至沙丘的原因。结局让秦始皇在沙丘宫去阴间会见赵武灵王去了,实现了赵灭秦的冥想。二是被“焚”被“坑”的儒家。儒家的鼻祖孔子生前就料到尊崇法家的秦始皇将来要挖他的墓,因此,在墓中留言,果然,“秦始皇发孔子墓”,“行至沙丘而亡”。孔子死有余威,死人用纬言咒死了活人,儒家战胜了法家。由此,不难看出,当时利用谶纬神学诅咒始皇帝和秦政权,是敌对势力在博浪沙掷铁锥、在兰池宫行刺等暴力暗杀秦始皇的同时,是在政治舆论上的宣泄、诽谤与反抗。第三个阶层是记述始皇帝诗赋资料的文人墨客,他们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始皇帝的死因,以诗作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感慨。如元代大学士王恽作的题为“沙丘台”的诗:“高壁投来谶已真,沙丘台下泣宫臣;事机说到还元处,造物于中太戏人。”他一方面认同始皇帝死于大通观照壁上“来到沙丘一命亡”的“谶已真”,一方面又为始皇帝这样的死因鸣不平,认为始皇帝的死因应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如是死于谶言,主宰万物的上帝也“太戏(辱)人”了;清代的两位作者吴存礼和张翊(其身份不清)都用了“恨”字为始皇帝概括身后失江山社稷的亡国教训:“祖龙霸业车中恨”、“西去鲍鱼千古恨”,始皇帝在沙丘留下什么遗恨呢?这便是后人研讨的是始皇帝生前未立太子?是错用了奸佞小人赵高和贪官慕荣的李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为研究政权交替和接班人这一永恒课题的借鉴。
由始皇帝巡狩并客逝广宗派生出来的这些多元的口碑传说,其文化遗产的意义正如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张文立先生对“杂史”价值所作的精辟概括:“历史是复杂的,因此反映历史的记录也是复杂的。除了缺乏血肉只有骨架的‘正史’记录外,还有可助骨架丰满的‘杂史’记录。这些杂史类有些是神话,有些是传说,有些是逸文趣事。它们是不同的人对历史上已发生的事的另一种解读方法和记录形式,有的朋友喻之为‘历史的影子’。它们可以使历史更丰满,更生动,更可信,也更接近人民生活。正是基于这一点,对杂史的采摭在探求历史人物时,也是必要的。”(《秦始皇和他周围的人》,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秦始皇帝留在广宗的口碑轶闻故事是活态传承的口头文化遗产,是秦始皇帝这个历史人物研究的组成部分。不惟如此,它也是我们与古人对话,了解和研究古人思想、感情、生活状态、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文化流程的活材料。
有人说,轶闻传说和地域艺文“不可信”,他们总拿实物挖掘、史料考证来衡量秦始皇帝在广宗口头遗产的虚实,那是认定文物的手段和尺度,用来认定“非遗”项目是不合适的,也是不需要的。正如乌丙安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在介绍已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孟姜女传说》口头遗产及其文化空间时说:“做为口头文学遗产的孟姜女传说,并不需要求证孟姜女和万喜良是否在某个历史阶段某个地点实有其人其事……。”(《中国文化报》,2009年6月21日,《在哪里哭倒长城并不重要》),始皇帝在广宗的口头遗产重要的是和“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这个历史事件粘附在一起,和广宗特定的人文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粘附在一起,民众的口头传讲和文人墨客的地域艺文又都与正史记载相吻合,独具特色,是任何现代人都不能杜撰生造的。两千多年的传承积淀,约定俗成地形成了秦始皇在广宗的民间传说文化圈。这个民间传说文化圈又成了文物保护单位“沙丘平台遗址”文化内涵全方位、多角度的活态注脚,并不像有的文物保护单位那样孤立和远离人民群众。
从田野作业的方法论出发,循着始皇帝留下的地名,在村民自然集结点和遗址上,村民争相介绍当地地名和始皇帝的联系,还往往辅之以各种证物的解释,生怕你不相信或听不懂——地名的人文地理背景已溶进了当地人的生命里。邻县盗用“沙丘平台”名义搞对外宣传,广宗人表现了极大愤慨,体现了县人守望本土文化财富的情结。让人欣喜的是,目前,广宗全县中小学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把“秦始皇帝在广宗”列入乡土教材。因此,关于秦始皇题材的电视剧,中央电视台的秦始皇讲坛在这里倍受欢迎,秦陵秦俑旅游线的游客也多起来。一言以蔽之,广泛的民众传说,文人诗赋和地名文化,显示了秦始皇帝在广宗口头传说的生命力和文化遗产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世界遗产划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五种,口头传说和表述被列为第一,即“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产品,有很强的个人性、群体性、民族性和区域性。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为丰富文化遗产多样性和人类创造性作出贡献。广宗县是始皇帝叶落的地方,有许多关于始皇帝的传说和轶事,其中也包括一些民俗、礼仪、节庆或民间艺术。这些传说轶事是历史的影子,也是历史的记忆。比如,关于孔子留诗的传说,其背景应该是对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文化的控诉和反抗,是儒生们的愿望。而照壁上的留字应该是方士们的杰作。因为坑儒中的人也有些是方士。这些传说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是一种群体意识,是群体对秦始皇扫荡古代文化的反感、控诉和诅咒,是对历史事件思考的提升。
这些传说应该在甘肃天水、陕西雍城、咸阳、临潼及始皇帝出巡的路经处都有遗存。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十余年前已组织人员调查了秦陵附近的传说,出版了《秦陵传说遗事》。所以在2002年前后,我建议将始皇帝东巡路经各地方的传说故事加以收集。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当然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我便约了些同志共同进行,后因各种原因而未果。现在,我仍然希望能尽快地去收集这些传说故事,这些传说依附于人身上,一旦人亡,这种传说也便消亡。从古至今其消亡已不知多少,所剩孑遗,要求我们亟速地抢救。否则,将是很大的损失。张文立先生的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论纲—以秦俑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学论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对这些传说故事的征集、研究、保护、传播等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可供参阅。
此文入编《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Hash:48e4b9ae674c45817647e49c22dcf2c9b4f138e4
声明:此文由 广宗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