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如何唤醒“沉睡”的文旅资源?

临清运河钞关是目前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

山东,有这样一座城市,曾被誉为“繁华压两京”,是山东西进、晋冀东出的重要门户,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港口,也是名著《金瓶梅》中热闹繁华的“大都会”。

这,就是聊城临清

遗憾的是,在历史上曾赫赫有名的临清,近年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伴随经济衰退而来的,还有文化旅游的式微。

临清为何衰落?它能否赢回属于自己的辉煌?

01

千年古县的灿烂遗产

临清历史悠久,自汉朝设县开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首批“千年古县” 。

临清的命运与京杭大运河和漕运紧紧相连。

明代宣德年间,政府在临清设置钞关作为征收过往船只稅与商税的专门机构,据《临清县志》记载:“临清虽无高山大川,然汶卫交渠,千墙雲集。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固南北之咽喉,近畿之咽喉。故前代多宿重兵于此。”

明永乐年间,会通河建成,由于当时海陆运俱废,京杭大运河成为唯一贯通南北的交通运输线。运河漕运空前繁华,每年数万只商船来往于临清。

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的税收高达83,800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临清的区位优势开始凸显,成为全国重要商品流通枢纽以及贸易中心,至清代,是华北三省的粮食贸易中心。

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带来了临清500余年的繁华,即使在中国从河运全面转向海运后,失去交通重镇地位的临清依然是独具风情的运河文化重镇。

这里,有运河钞关、鳌头矶、清真北寺、舍利塔等11处国家文物,有临清贡砖、山东快书、肘锤等百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什香面、八大碗、下凡肉、济美酱菜、进京腐乳等数十种地方美食,更有京剧之乡、书画之乡、曲艺之乡等十几块金字招牌。

拿临清贡砖来说,临清贡砖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的上乘品质,明清时曾源源不断运往北京,当地流传有“临清的砖,北京的城”的赞语。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成语“独占鳌头”就来源于临清的鳌头矶,意为在众多竞争者中成为第一名,无声的诉说着城市当年的辉煌。

说到美食,临清更是当仁不让。大运河为临清创造了名扬四方的饮食文化,作为《金瓶梅》故事发生的背景地,小说中所写宴席中的三百多种菜肴、面点和小吃,都能在临清找到踪影。因漕运发达,南北往来频繁,南方食品也常常出现于主角饭桌,如酸笋、鱼酢、糟鱼醉蟹、鲥鱼等。

运河的衰落带走了曾经的繁华、积聚的财富,带不走的却是美食、美景和丰厚的文化遗产。这是历史和时代给予临清独一无二的馈赠,也是临清得以重放光彩的实力所在。

02

“沉睡”的文旅资源

尽管坐拥如此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临清的文旅产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最明显的一点是,临清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已渐渐淡出公众视野,即使是在山东省内,很多人也表示“没听过、不了解”,造成了千年古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

临清的文旅资源,因年代久远,天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物质文化遗存自然损毁较严重、古城区功能衰退、物质空间老化等突出问题。

此外,临清文旅产业在发展中还有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发展观念和发展环境较为落后,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文旅产业组织花、规模化程度低,且集中在低端水平、初级阶段,缺少高水平的文旅项目和载体;文旅产业制度保障和人才保障滞后,限制了产业活力。

概括来说,临清文化旅游产业长期面临规模小、标准低、亮点少、服务差的尴尬,甚至导致有游客点评“很多地方没去很遗憾,去了更遗憾”。

临清文旅面对的困境,是死的历史与活的当下之间的割裂。过去的辉煌活在旧时光里,当下的临清却仿佛找不清发展方向,宝贵的文旅资源在手中,未能充分被挖掘、被开发,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事实上,近年来,临清文旅产业面临着不少绝佳的发展机遇。早在2007年,山东省旅游局就准确把握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策划创意了“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其中涵盖东方圣地、仙境海岸、平安泰山、泉城济南、齐国故都、鲁风运河、水浒故里、黄河入海、亲情沂蒙、鸢都龙城等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临清正是鲁风运河与水浒故里两个品牌的交集,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发展原生动力。好客山东文旅品牌的深化,也为临清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指明了方向。

2019年12月,临清古运河迎来“国家机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印发,我国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其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为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包括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 会通河、中(运)河等10个河段。

2020年,临清运河老街项目启动,该项目入选2020山东重大项目库第二批优选项目名单,成为其中7个精品旅游项目之一,项目将建设运河老街,打造集历史、文化、旅游、商业娱乐为一体的特色街区。

而临清,也在2021年确立了“文旅兴市”的发展战略,以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载体,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完善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03

让遗产活起来

尽管时代赋予了机遇,临清要做的还有很多。

首先,是大运河文旅建设中的品牌形象还不够清晰,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流经多个城市,因运河而兴起的也不只是临清一个。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就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下,叫运河之都的有四个城市,叫运河故里的有六个城市,运河旅游名城,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叫。”

因此,大运河的利用必须摒弃贴标签式的表面功夫,要将死的历史与活的当下相结合,将运河文化与临清地方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打好运河文化这张牌。

此外,我国是典型的文化和旅游大国、品牌弱国,临清文旅产业的发展中,也应充分考虑此问题,打造清晰的品牌定位、树立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

临清的文旅兴市,更不能停留在逛博物馆、在运河故道看风景的浅层体验,而应该增加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的丰富性,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在其中,还要警惕利用大运河赚快钱的短视行为,比起花花绿绿的仿古建筑和游乐设施,精神效益才是更持久、更有生命力的。

在2021临清两会上,当地人大代表胡楠提出,“以运河老街项目为载体,打造临清特色文旅产业。”

近年来,临清市也一直推行渐进式、微改造、微更新的方式,对运河老街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并整治周边环境,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也保护传统格局风貌。

这一点,尤为值得称道,因为文化资源开发和遗产活化,不能只奔着市场和产业方向去。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就对此提出忠告,“世居于此的城乡居民和常住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才是文化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曾经的运河岸边,有不少居民占压河道,带来清淤及建筑垃圾等环保问题;如今,运河正在“修缮”,“鲁风运河”寄望再现昔日繁盛景象,但其间牵涉危房改造、日常出行、环保等各方问题,均需要决策者与执行者的韧性和行动力。

坐拥丰厚文旅资源的临清,未来能否重新走入大众视野,重现运河边的繁华光景,还需时间检验。(迦叶)

Hash:a3a8d311d72129f62e3ce0435d2dea304c25bc92

声明:此文由 数观齐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