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于都四日游(二)

DAY3: 江西于都也有“铜锣湾

中央后方保管处旧址——银坑镇竹篙寨

中国地名的命名似乎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村、庄、楼、寨各有讲究。以寨为名在南方更为多见,“寨”本身有着历史悠久的意味,基本都是从很久以前就沿袭下来从未更改过的名字,江西于都县银坑镇年丰村的竹篙寨便是这样一个地方。

距年丰村不远处,在一片绿田碧野处平地而起的山体就是竹篙寨,从外形看像极了竹篙,名字也就由此而来。整个山体树木苍翠,“竹篙寨中央后方保管处”就藏在山中,这里曾是中央苏区时期重要军械、战备物资的中转站。当年红军独立团二连驻扎在竹篙寨,守卫棉被、大米等各种重要物资。

这里经过重新修葺,并未有太大改动,走在其间,从山脚到山顶,从山洞外到山洞内,仍然能看到许多弹孔和枪眼,当年的交战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整个保管处以山体为掩护,以山中大大小小的洞穴为单元,分隔出许多房间和仓库,走入山中,有种内藏乾坤的惊异感。台阶两侧布满青苔,房屋静静伫立,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山体内洞洞相通、洞洞相连,中间的大洞最深最广,可容纳千人。抬头向上看,能看到洞顶姿态各异的钟乳石,让整个山洞更显得幽深僻静、年代久远。

仔细打量,石壁上被水冲刷的痕迹依然清晰,走在洞中,陈年往事仿佛掀开尘封的面纱,令人心潮澎湃。

站在洞内朝上张望,依然要感慨这里是个绝佳的藏匿之地。当年红军发现、改造了这里,对竹篙寨石洞的防御工事做了具体部署。战争年代后留下的每一块砖、每一间房都不失一份岁月的厚重和坚挺。

烽火硝烟早已飘逝,如今从竹篙寨往不远处望去,对面是挺拔俊秀的山,小小的池塘孕育着生机,田地齐整肥沃,映入眼中的是一副悠然南山下的田园风光美景

一座竹篙寨,几经磨砺,略显沧桑。一座旧址,沉重厚实,将峥嵘掩于岁月,置悲壮于山岩,让后人无限缅怀和追忆。

银坑镇平安村

仿佛人的一生,古村也有自己的生命历程。从最初建村到人丁兴旺,再慢慢走向没落,以致最终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越是年代长久的古村故事就越多,也吸引了更多人去走访古村,体味它们特有的沧桑和味道。

出江西省于都县城,往北走45公里就进入银坑镇境内,在距离“中央后方保管处旧址”竹篙寨不远,有一座颇有历史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平安村。村中牌楼上书“七业千秋”四个大字,整体以灰、黄两色砖为主,有种清淡秀雅的感觉。

街道两旁的商铺多为石块和黄泥砌成,那种来自土地的颜色,寓意着人赖以生存的大地,给人莫名的安心感。

穿过座座门楼,总有道路引向远方,老宅和商铺的飞檐翘角为天空刻画出美丽的线条,让人好奇,不知村中古街曾有过怎样的热闹喧嚣和富裕繁华。

小街通小巷,小巷连小路,卵石路面逶迤伸展,跟着它们的方向走,不用怕迷路,反而多了许多曲径通幽和柳暗花明的乐趣。道路两边的宅子充满古意,砖雕石雕精美细致,让人真是目不暇接,脚步自动就放慢下来。

一栋栋青砖黛瓦的老宅错落有致,一排排斑驳的古墙默默诉说着村子的久远与沧桑。和赣南许多古村一样,平安村也属于同姓聚居,村民基本都姓张,相传为明朝末期从外地迁徙到这里。从落地生根到现在,张氏一族居住在村内已有近500年时间。

村子不算大,却大大小小散落了36座宗祠,这些宗祠多建于明末,也都是有了几百年风雨和故事的老建筑。青砖、灰瓦和木构架,带给人平直的视觉观感,稳重而安宁

硬山顶,马头墙,黑色的柱子承接着红色的房梁,支撑整个屋面,宗祠看起来异常牢固。梁柱上金色字体清晰可辨,门口两只吉兽仿佛忠实的护卫,守护着张氏一族。

小小宗祠内悬挂着8块牌匾,家规家训写于祠内,用以规诫后世子孙。外面小雨淅沥,宗祠内灯光氤氲,空气中弥漫着薄薄的雾气,让人有种跨越了几百年沧桑的恍惚感。曾经消逝的古村让人们惋惜,也越来越重视对它的保护。走在平安村中,有古老的意味却没有破旧的境况,这个寄托着人们乡愁的地方,依然散发着持久的魅力。

坪脑村

初夏时节的江西于都古村落,总给人一种恬淡沉静的感觉。眼前的绿草如茵和灰瓦民居色调清新淡雅,没有浓墨重彩,不似苏杭不如西北,不容易给人留下奇美或激烈的印象,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舒适感——这里就是于都县银坑镇坪脑村。

坪脑村曾名上堡村,村子的悠久历史从村中现存的古迹、老宅、宗祠可见一斑。古兵械库遗址毫不起眼,却是村子历史和特点的记录——这是一座尚武的古村。整个村子面积不大,居住人口均为陈氏,百余年来,村中之人保持着传统客家文化习俗,宗祠林立,一座座祠堂庄严肃穆,这本就是赣南古村最美好的意象。

陈氏宗祠堂名“辰庆堂”,阳光从天井处打下来,将整个祠堂衬得明亮清透。似乎和徽州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赣南的人们对宗族格外依恋和敬重,而祠堂,既是精神寄托,也是议事立约的场所,在身体和心灵上都牵连着家族密不可分的关系。

宗祠本身古老,眼前的建筑却能看出已是后人再次修葺过的,朱红色的大门和金黄色的字体,都透着崭新的感觉。细细密密的灰砖、从宗祠本身透出来的庄重,依然让人心生敬意。

在村中走不过几步就会发现,村内关于岳飞的元素格外多。据说,南宋绍兴三年(1133 年),吉州(今江西吉安)彭友聚众起义,据守于都银坑固石洞,屯兵数万,与官府对抗。武安军承宣使岳飞将军奉旨来于都征讨,留下了不少传说。

村中人讲,南宋时期,坪脑村陈氏陈禹曾协助民族英雄岳飞在赣南一带剿匪立下功劳,被朝廷表彰。

新修的雕塑许多都是关于岳飞的,诉说着当年岳飞奉旨平乱留迹赣南、三官献计、黄龙卜卦……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和故事。

人们对南宋时期岳飞、文天祥这样的忠臣武将格外尊崇,照壁墙上写着大大的“武”字,地面也以鹅卵石铺地写出红色武字,人们对于武术的痴迷,想必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

古朴雅致的老宅祠堂与干净整洁的道路相映成趣,白墙灰瓦的典雅衬托着充满时代感的雕塑,古老和现代共同打造出一幅独具特色的乡村图景。

整座坪脑村融入了多种元素,鳞次栉比的老宅融进了许多山山水水以及现代元素,沿着村中小道走下去,可东望,可西看,可在一片古宅宗祠中看见青山碧水,看见百年故事,也看见村民的美好生活。

中央红军第一军团部旧址—— 段屋乡围上村铜锣湾

香港有个著名的铜锣湾,因此让这个名字显得格外洋气。位于江西省于都县段屋乡围上村的铜锣湾和洋气没什么关系,当然更不是繁华的商业地,而是个著名的红色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曾是“红一军团”长征前的集结修整地。

1934年10月16日晚,红一军团就是以这里为起点,前往梓山山峰坝渡口,开始了漫长艰苦的长征路。铜锣湾这座小小的村庄也因此成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零起点,在中国长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村内的红色历史极多,展馆中详实记录了整个长征的历史,也记录了红一军团驻扎在村中时的许多小故事,正是这些当时看起来并不特别的故事,才在细节之处见证了军民鱼水情。

“红一军团”在铜锣湾6天的时间里,除了休整、补员、军训外,帮村民修路、打井、修葺房屋,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村民则倾其所有支援红军,建立了深厚的军民情。

整个村子都给人红色文化氛围浓厚的感觉,重新整修或建造的房屋墙上画着生动的大型油画,青山绿水的村子,军队来了,带来了红色精神也不忘为老百姓做实事,军队走了,便带走人们的一份牵挂和惦记。

看着那些老宅,感慨万分。这是一座见证历史的村中,如今白发苍苍的红军先辈们,出发时也只是十几二十岁的“兵哥哥”,历经艰险,经过艰苦卓绝的漫长跋涉,有些终于抵达终点,有些却牺牲在路途中,将年轻永远定格。

村中央的刘氏宗祠也是当年军团部参谋办公兼生活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些关于红一军团集结于都的介绍。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宗祠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承载,而铜锣湾的这座宗祠,在个人和家族之上,又多了许多关于国家历史的记忆。

这口“革命井”是当年红军驻扎期间为村民挖的。红军到来时,铜锣湾村的饮水、用水仅靠一眼小水井山上的一个泉眼。为解决村民们饮水用水方便问题,红军安排有经验的战士在两个宗祠之间出这口水井。据村中老人讲,井出水的时候,周围全是欢呼的红军战士和百姓。吃水不忘挖井人,红军走后很多年,铜锣湾村的村民依旧将革命井的故事挂在嘴边,一直述说到今天。

整个村子面积不大,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过境迁,87年后,人们来到这个红军出发的地方,缅怀先辈,重温历史,也见证了这个小小山村的旧貌换新颜。

寒信古村

仔细想想,中国南方的古村落实在有意思,居住在同一村中的人大多为同一姓氏,人们走在村中都为同姓,想必会格外亲切吧。其实在古时,由于劳作、战乱等原因,人们多以氏族为单位居住,虽然社会发展到现在,人口流动加强,人们的群居观念慢慢消逝,但在南方,依然保持着一村一姓氏的村子却大有人在,比如江西的寒信古村。

寒信古村位于江西省于都县段屋乡毗邻梅江,是个以萧氏为主要人口的村子,赣南四分之一的萧氏都居住在这里。村子不是很大,各式各样的萧氏祠堂占了古建筑的一多半。

寒信村形成于明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这里曾是赣州东部六县水路航运的必经之处,因此村内的历史遗迹,除了众多祠堂外,还有古码头。自古以来,但凡有码头的地方大都是商业繁华、人口兴旺之地,也多是有过辉煌历史的地方。寒信古村也不例外。

古村有新意,一座座老宅祠堂与新农村新屋相映成趣,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走在村中,美好的景色和充满时间味道的建筑如一壶久远的老茶,令人遐想回味。

虽然村子不大,却保存下来大大小小祠堂16座,从南方这些古村林立的祠堂中,总能让人格外感受到家族的重要和血脉相连的亲缘感。

这些祠堂外表各异,但整体都为青砖灰瓦和“穿斗式”木架结构。走进祠堂内,可看见石雕、砖雕、木雕、彩绘等传统装饰。年代久远,有些雕刻已经破损,有些彩绘已经模糊,却依然给人精致感。

古村代表着历史,自然也会让人将它们同“破旧”的感受连接。然而“破”和“旧”却迥然不同。经过整修,那些依然完好的青砖马头墙瓦房,那些在蓝天白云下伫立的祠堂,透着浓浓的历史古韵。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祠堂是执行家礼最重要的场所。这种明显带着家族标记的建筑最初是名门望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随着宗族观念逐渐普及,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意识并重视家族身份,祠堂才“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座座出现在村落中。

村内规模最大,也最醒目的是昭示开基始祖不朽功绩的“寿六公祠”。据说寒信村的开基祖肖寿六往北面溯贡水巡游至寒信峡,被这里绝佳的地势和秀美的风光所吸引,便携家眷来此定居。村子由此而来。

村中的水府庙不大,对于当地人来说,每年农历七月廿四的寒信水府庙会却是一年里最热闹的庙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远近闻名。庙会当日,远远近近的人们云集村内,走亲访友、游神、放鞭炮。水府庙香烟袅袅,戏台高唱,祠堂里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热闹程度不输年节气氛。

祠堂、庙会,都是寒信古村的特点,但村子的出名,还因为一个有些伤感的传说。传说风水大师杨救贫为当时赣州刺史卢光稠寻得一块天子地后,卢王怕别人也得到,就在其吃饭时下了毒,杨救贫船开到寒信古村时毒发身亡,与寒信峡紧紧相连的药口坝就是杨救贫的灵魂归处。

高空俯瞰寒信古村,梅水一路向前,两岸青山相对,远处雾霭弥漫,村中建筑比肩接踵,在青山秀水中透着家的安宁。

夜游欢乐雩阳美食公园

雩阳美食公园,位于县城中心区域长征大道旁,紧邻长征公园。这里不仅有美食,也是于都首个公园沉浸式体验街区。这里也是于都的一处网红打卡地,在这里可以品味到许许多多于都的特色美食和小吃

来源:于都文化旅游 综合落榜进士

Hash:23c0a0a5c19aae9c3b6f0791f9996db734c93703

声明:此文由 俗人俗事不俗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