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乾隆问茶古道,寻访西湖龙井八景

如果要论中国古代帝王中,幸福感指数最高的,毫无疑问,那一定是乾隆皇帝了。

他自25岁登基,在位共计60年,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其祖父清圣祖康熙帝。

他继承了他父皇雍正的大好基础,把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也是他亲手将它拖向衰落~)

他是中国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超长待机,享受着两位先帝(康熙、雍正)给他带来的富有成果,一生放荡不羁。

乾隆,大概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后世喜闻乐见的帝王IP之一,关于他的评价吐槽也有很多。

有人说:乾隆一生作诗四万有余,号称“翰林皇帝”,但是语文课本里一篇需要背诵的都没有......

有人形容他是农家乐审美,就喜欢花里胡哨、有点村的色彩搭配。

还有人说他是点赞狂魔、弹幕鼻祖,搁在现代,活脱脱就是个爱逛B站刷微博的大土豪!

但他生错了时代,空有一身点赞的本领无从发挥,于是自创了只有自己能用的点赞和刷弹幕的方式:盖章!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应该是被乾隆抹得最厉害书法之一,不仅盖满了乾隆的各种“戳”,还写上了硕大无比的“神”字!

甚至有人评价道:史上最不要脸的到此一游+已阅狂魔…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乾隆印象

▲乾隆本尊

除此之外,提到乾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巡幸江南,游山玩水,微服私访,处处留情。他的六次江南巡幸之旅早已成为备受青睐的桥段,为清宫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多年来,无数野史传奇和曲艺影视围绕这一题材,进行了不厌其烦地演绎与改编,以至于在大众印象中建构了一种通俗版的乾隆形象,这种形象根深蒂固地与微服私访、侠义恩仇、寻欢作乐等主题联系在一起。

尽管稍有史学常识的人都会清楚,游山玩水绝不会是帝王巡幸的唯一初衷,但乾隆下江南的真实目的却始终众说纷纭,如:找寻身世、视察水利、笼络人心、巩固统治、好大喜功等等,未成定谳。

▲乾隆下江南所乘船只

▲康熙下江南所乘船只

【乾隆到底有多爱江南呢?】

两宋以来,江南一跃成为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域,对整个清帝国的影响举足轻重。

从政治上看,江浙人文茂盛,是全国文化最发达地区,才子学者之多,数倍数十倍于其他省份,来自江浙的汉族士人占据了九品文官制度中后五位的多数职位。

经济上看,江南是鱼米之乡,这两个省创造了帝国的商业农业大半财富,向国家供应漕粮,它们上缴的赋税占据国家收入的最大份额,更不用说它们所出产的食盐、丝绸瓷器等其他重要的商品和奢侈品了。

在文化上,江南是汉族士人学术和高雅艺术无可争议的中心。

另一方面,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无可置疑的领先地位,也让它成为反清复明活动和反满情绪的集聚地。

综上,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发展其“盛世”,这就是乾隆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

乾隆帝于1751-1784年间的六次南巡江南,分别为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六下江南所经之地和所做之事,虽然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缙绅,培植士类,阅兵祭陵。

与此同时,他也不忘游遍江南名胜,观古赏景,悦目怡心,赋诗唱和,题字留念,广写匾额。

龙井问茶

乾隆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杭州,因慕龙井山水与茶名,先后四次巡幸龙井,寻山问水,观茶作歌,并为龙井茶作诗四首。

西湖龙井茶叶有狮、龙、云、虎、梅之别,以狮峰、龙井地之茶为最优,其中奥妙,唯有亲去龙井村品茗问茶方可悟出,因此就有了“龙井问茶”之趣说。

每年清明前后,谷雨时节,茶农采茶、炒茶香溢林下。游人慕名前来问山、问水、问茶、问茶道,更问龙井情。

1985年,“龙井问茶”列为新西湖十景之一。

乾隆南巡“问茶”,游玩途中,兴致一高,就把途径的最好的八个景点并成一块,作《龙井八咏》,并御题“龙井八景”——龙泓涧、风篁岭过溪亭、方圆庵、涤心沼、一片云、神运石、翠峰阁,誉为“湖山第一佳”,“龙井八景”因此而闻名于世。

于是,我们跟随乾隆皇帝的脚步,重走“乾隆问茶古道”,寻访“龙井八景”。

【乾隆问茶古道】

沿着“茶人树”的小道进入,雨后的茶园尤为清新

景区内小桥流水,绿树成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这段长约600米的“问茶古道”就依着龙泓涧而建,龙泓涧或处于山道左,或处于其右,峰回路转,极富情趣。

漫步小溪边,踩着石板路,踏过古桥,轻抚花草,细嗅茶香。

尔后不远便来到了“振鹭亭”,位于小溪边,亭子周围满目清幽。

亭额“振鹭”二字,为乾隆皇帝御笔亲题。门柱置楹联一副:“幽明径仄树容美;清澈水穷苔色亲。”

“振鹭”二字,出自《诗经》中“周颂·振鹭”这首诗:

振鹭于飞,于彼西雝。我客戾止,亦有斯容。

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离开“振鹭亭”,走出问茶古道,然后就是稍宽的大路了。

继续前行,便可见道路右侧的一处景点——“龙井草堂”,此四字为啟功先生所题。

“龙井草堂”地处一个充满野趣的江南古典园林——“遗园”之中,秉承“独青山水乐,还作鲲鹏游”的主题,演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处休闲品茗、享用地道民间名菜的美食会所。

▲遗园景色

▲草堂大厅

【龙 泓 涧】

离开“龙井草堂”后,沿着“龙泓涧”一路前行。

龙泓涧,清乾隆御题“龙井八景”之一。发源于龙井,因龙井又称龙泓,故名。

龙泓涧泉水湉湉,常年流淌,经涤心沼、过溪亭一带,最后注入西湖

古人的游记中曾描写“龙泓涧”景观:在涤心沼一带怪石嶙峋,涧水如数十道白龙一般自乱峰中劈裂而出,激流撞击石穴的声音如数百万锣鼓齐奏一样洪亮。

龙泓涧本有2000多米长,但由于龙井路的横向穿越,龙泓涧上游的部分水脉被切断,流水经常沿着龙井路四处溢流,水系景观荡然无存。

如今的“龙泓涧”,仅剩这一汪涓涓溪水,源源不断了。

【涤 心 沼】

涤心沼,清乾隆御题“龙井八景”之一。位于龙泓涧上游,龙井泉水流经此处,因地势落差,形成沼泽水潭。近旁建有涤心亭。

“涤心”之含义与佛教中的"洗心"意义近似,即清澈之意。

想必当年池水清澈,环境不错,可在此修身养性。然而如今周围建起了好几幢楼房,池水浑浊,昔日的“涤心沼”已经有名无实了。

【过 溪 亭】

过溪亭,位于龙井寺门外,为清乾隆御题“龙井八景”之一,居“龙井八景”之首。

亭前匾额上书“龙井”二字,正面匾额题字“过溪亭”,背面匾额题为“二老亭”。

同一座亭子,却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名字,其实这里大有典故。

相传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担任通判。听闻龙井辩才禅师是个有名的诗僧,遂前往去上天竺谒见辩才。

恰逢一个寒冷欲雪的冬天,辩才正好外出讲学,让苏东坡白云堂前雪地里空等一场。眼看天色将暗,苏东坡只好怏怏而归。临走时,他挥笔在堂壁上写下七绝一首:

不辞清晓叩松扉,却值支公久不归。

山鸟不鸣天欲雪,卷廉惟见白云飞。

后人为了纪念这段佳话,在苏东坡当时立雪处建造了一座“雪坡亭”。后来,两人过往甚密,成为知交。在狮子峰与上天竺之间有一条“苏子岭”,原名梯子岭,因苏东坡与辩才交游“尝夷犹于此”而改名。

辩才在上天竺时,正值北宋朝廷党争激烈,因与苏东坡交往,受到牵连,在苏东坡的政敌吕惠卿当政时遭到杭州僧人文捷的排挤,一度被迫离开上天竺,回於潜老家西菩寺去暂住了一段时间。

辩才不为所动,平心应对,恬然受之,并没有因此而疏远苏轼。后来因时局改变,辩才重新回到上天竺寺,担任住持。

元丰二年(1079年),辩才已年届古稀,因为精力衰退,决定从上天竺归隐龙井寺。

▲1921年前龙井寺

寺前一条小溪名曰“虎溪”,由龙井水流下而成,溪中立有一块巨石就像一只伏虎,因而得名。溪上筑桥,名“归隐桥”,并称“凡送客不过此桥”。

但慕名而来的访客还是很多。无奈之下,辩才就立下一个清规并张贴在寺内:“殿上闲话,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

▲1921年前龙井过溪亭

宋元佑四年(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公务余暇,常去龙井寺中参拜,高僧名流,煮茗论道。苏东坡每次前去拜访会谈后,辩才总沿着风篁岭亲自送别苏东坡,但一般送客不过溪。

相传,一次辩才与苏东坡在送别路上边走边聊,两人相谈甚欢,辨才竟不知不觉送过了虎溪。直到左右侍者惊呼说:“大师,送过虎溪了!”辩才笑笑说:“杜甫不是说过吗,‘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20世纪二十年代·龙井过溪亭

▲乾隆御题

▲苏轼所题

后来,为纪念这段西湖佳话,辩才在溪上建造一座亭子,取名为“过溪亭”和“二老亭”。

苏东坡为此亭书写的“二老亭”,至今还悬挂在过溪亭上。

辩才还写下一首诗来记录这件雅事《龙井新亭初成诗呈府帅苏翰林》,苏轼用同样的韵写就了一首和诗《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次辩才韵诗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件墨宝就是当时苏轼所写的和诗,整幅作品共有20行,共188个字。长47.9厘米,宽29厘米。

在诗作在叙言部分,苏轼述说了事情的经过。诗中对辩才视去留、得失如日月双转、过眼云烟的佛子风范倍加赞赏。

结尾两句“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更是寄托了他对这段感情的追忆和希望,同时表现出大千世界如在掌握,人间的离愁别苦何足忧的豁达胸怀。

就在写完诗的第二年,辩才就去世了。当时,苏轼已被调到颍州,听到这个消息悲恸不已,却无奈远在他乡,无法前去吊唁。此后,苏轼再也没有到过杭州。

如今,过溪亭或者称二老亭依然在风篁岭下翼然独立,述说着苏轼与辩才的这段千古佳话。

《过溪亭》

——苏轼

身轻步稳去忘归,四柱亭前野彴微。

忽悟过溪还一笑,水禽惊落翠毛衣。

▲虎溪三笑

【风 篁 岭】

经“过溪亭”,沿溪而上,山岭高峻,地多修篁,风韵萧爽,故名“风篁岭”,为清乾隆御题“龙井八景”之一。

北宋元丰年间,上天竺高僧辩才告退龙井后,人们钦慕他的渊博学识和高尚道德,前来探访,络绎不绝。

辩才为方便行人游客,化缘募集资金整治山林,开辟山道,广植翠竹,逐渐形成一条修篁夹道的盘纤小径,风篁岭由此而得名。

苏轼、秦观等著名文学家曾多次经此地与辩才会晤,交流禅、诗、茶艺。

“丹青明灭风篁岭,环佩空响桃花源”,苏轼对此地赞美有加。

岭上现建有风篁亭和风篁阁,其中,风篁亭的匾额为乾隆御笔亲题。

亭前置抱柱楹联:“缘阶井溜通泉乳,绕殿花香挂薜萝。”

▲风篁亭

▲风篁阁

【方 圆 庵】

方圆庵,为清乾隆御题“龙井八景”之一。

原来是北宋高僧辩才建于老龙井的建筑,清代李卫在重建龙井寺时移址再建。

该建筑圆盖方趾,蕴涵天圆地方之说,原是佛教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宋元丰六年(1083)四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师到龙井寿圣院辩才住所方圆庵拜会辩才,二人讲经说法,谈古论经,十分投机。为此,守一写了《龙井山方圆庵记》一文,以示纪念。

如今的“方圆庵”,已经摇身一变成了一家餐馆了。

▲此碑由“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所书

【浣 花 池】

过龙井路,有个休息亭,名曰“浣花亭”,这是一个四角朱漆亭。亭额“浣花”二字,为乾隆御笔亲题。亭门抱柱楹联:“风流二老归灵鹫;笔黑千年续楚骚。”

亭下有一方水池——浣花池,在浣花池的不远处,有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就是乾隆四上龙井走过的问茶古道路口,一路龙泓涧蜿蜒跟随。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出现一场大旱。时任浙江总督李德命军士淘井,泉水汹涌,因而疏浚三池,浣花即是其中之一。

泉水自龙泓屈曲下注,旁莳杂花,飞英蘸水,漫天起舞,故名“浣花”。

前面我们从南天竺进入“龙井八景”景区,一路溯溪而上,探访了“龙井八景”中的五处景点——龙泓涧、涤心沼、过溪亭、风篁岭和方圆庵。

现在转到龙井路西面,即原龙井寺——现在称作“龙井问茶”的地方,继续探寻另外三处景点。

【一 片 云】

从浣花池走上去,就在斜对面的龙井路边,有一形似片云的岩石,即“一片云”,为乾隆御题”龙井八景“之一。

“一片云”,又称“片云石”,亭亭丈许,青润玲珑,巧若镂刻,松磴盘屈,好似天边飘来的一朵云彩。

如果不仔细看,真的很可能错过,路边的它真的太不起眼了。

在“一片云”上方建有同名亭子一座,亭额为清乾隆皇帝亲题。

亭前楹联:“兴来临水敲残月;谈罢吟风倚片云。” 为明·孙隆先生所撰,西泠·宋涛所书。

【神 运 石】

龙井,井水清碧,甘冽澄澈,与虎跑泉、玉泉并列西湖三大名泉。改建后的龙井,呈圆形,井圈刻有精美云纹,极具古意。

“神运石”就在龙井泉旁,高约六尺,状若游龙,为乾隆御题“龙井八景”之一。

这块大石头是明正统十三年,由80位大力士从龙井池里挖出来的。据记载,当时刻有“截臬神运石,下有玉泓池”等草书。但是什么年代镌刻的,就无法考证了。

▲1929年前龙井泉池

▲如今龙井泉池

古人有击石祈雨而云生之说。据传,以前杭州大旱时期,到此地祈雨,异常灵验。

今天所看见的神运石上,刻有清乾隆题“龙井八景”诗一首:“诡石狰如伟丈夫,遥年题识半模糊。”

【翠 峰 阁】

“翠峰阁”,是八景中位置最高的一景,此处秀石森峭,峦翠欲滴,为乾隆御题“龙井八景”之一。

乾隆曾经登上翠峰阁远眺,览尽龙井胜景,并欣然题名为“湖山第一佳”。如今将其镌刻在翠峰阁旁的山崖上。

翠峰阁内景的匾额,为乾隆御笔亲题。

亭内有楹联:“泉聚龙泓低吟石罅;云揩鸟迹暂息林梢。” 为王漱居先生撰并书。

【龙井题咏】

乾隆皇帝曾先后四次巡幸龙井,观秀山翠水,品龙井绿茶清泉,且历次皆题咏八景。

而且,后两次巡游龙井,乾隆已年过七旬。

“御书楼”即其题诗咏赋、撰《龙井八景》之处。此楼为2005年重建。

乾隆四次南巡,所题《龙井八咏》诗,共计三十二首。

在过溪亭西南面,有一处专门为乾隆题诗而设计的诗碑廊——“龙井八景诗碑廊”。

地上有一条长龙顺着山势蜿蜒曲折,恍若游动,一条原木长廊顺着龙势,将乾隆皇帝为龙井八景题写的32首诗紧紧抱在怀里,气势恢弘。

▲匾为著名书法家沈鹏所书

▲地上的长龙

▲入口处地面上的双龙戏珠图

“诗碑廊”由100多米长的木制碑廊组成,分为4段,青灰色的京砖上展示了乾隆四次到龙井巡游的32首御诗。

或跃于宣纸上,或刻入京砖内,具皇家气度而不失清雅之风。其中17件是乾隆手书真迹或拓片。

京砖是一种青灰色的方砖,故宫里就是用这种砖铺地,因皇帝踩在上面而得名。

▲乾隆四次巡游龙井概况

廊内现陈列诗刻,几乎没有一块石碑,而是采用了京砖雕刻和御笔手书的方式重新表现。

这些御笔手书,均是根据珍藏在首都博物馆的乾隆第三次南巡时给龙井八景题诗的原件,被放大一倍后用古宣纸直接在诗碑廊展出。

另外的24首诗,则是在国内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寻找到的乾隆手笔的拓本。

未找到手书原件的,也是请国内著名书法家补写的。

这余下的24首诗,即根据当年原作,被雕刻在京砖上展示。

▲过溪亭

▲一片云

【十八棵御茶】

关于乾隆巡游龙井,还有一个故事。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微服来到杭州龙井村狮峰山下,陶醉于大自然的景色,久久徘徊在山间。尔后在太监催请下,始来到胡公庙。

胡公庙的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献上最好的香茗,乾隆品过之后,问:“此茶何名?如何栽制?”

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龙井茶之珍品——狮峰龙井,是用狮峰山上茶园中采摘的嫩芽炒制而成。”

接着就陪乾隆观看茶叶的采制情况,看完了狮峰龙井的采制和加工过程,乾隆被该茶的采制之劳、技巧之精所感动,并作诗称赞:“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看罢返回庙前,见庙前的十多棵茶树,芽梢齐发,雀舌初展,不觉心中一乐,于是挽起袖子学着村姑采起茶来。

兴趣正浓时,忽有太监来报:“皇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急了,随即将手中采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里一放,日夜兼程返京。

不几日回到宫中,见到太后,乾隆得知太后病无大碍,只是肝火上升,眼睛红肿,经太医诊治之后已近痊愈。

太后见皇帝回朝,便问起在外的情况,谈着谈着就闻到有阵阵清香扑来而至,忙问道:“皇儿从杭州带来了什么好东西,这样清香!”

乾隆皇帝也觉得奇怪,我匆忙而回,未带东西,哪来的清香?仔细闻闻,确有一股馥郁清香,而且来自袋中。他随手一摸,原来是在狮峰山采下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去,已经干燥,并发出浓郁的香气。

太后想品尝一下这种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奉上,果然清香扑鼻,饮后满口生津,回味甘醇,神清气爽。如此连喝几天,居然肝火平了,眼肿消散,肠胃舒适。当时太后满心欢喜,称杭州龙井茶是灵丹妙药。

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自己也乐得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敕封胡公庙前的茶树为御茶树,每年专门采制龙井进贡给太后。

因胡公庙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树,从此,就称为“十八棵御茶”。

十八棵御茶虽经多次换种改植,但这块“御茶园”却一直保留至今,而且如今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遥想当年,乾隆皇帝当年从孤山行宫策马来到风篁岭下,下马后沿龙泓涧山道一路而上,细细领略各处景色,游毕,对八处景点题名赋诗。

可以说,龙泓涧就像一条项链,将“龙井八景”这八颗珍珠串在一起,汇集成了一条连贯的旅游风景线。

游龙泓涧,登风篁岭;重走乾隆问茶古道,寻访西湖龙井八景;细览十八御茶,感受当年乾隆饮茶的意境。

Hash:ba3cb30bb7c72eb28b5573933a0995229bb960e6

声明:此文由 绵羊团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