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长城,似玉带连珠揽住边塞风光

10月11日、12日,由山西文化旅游厅联合山西晚报社共同推出的长城精神提炼总结——“游山西·读历史”全媒体宣介活动来到了朔州右玉县,围绕山西长城的6个核心展示园之一——杀虎口—右卫古城展开,记录长城内外的美好风光,探访长城脚下的风土人情。

万里长城右玉留下惊鸿独秀,镌刻着中华文明的印记,书写着西口大地的传奇。

右玉作为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前沿阵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在此修筑长城,屯扎重兵,驻将设衙。10月中旬的右玉已然清冷,山西晚报全媒体宣介团成员在这个更像是冬天的秋天来到了右玉,探访杀虎口和右卫古城,走访右玉县的长城。

了不起的长城

战略地位重要

地处晋蒙两省交界处的右玉,地势险要,自古为中原门户、三晋锁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防御地位始终为历代朝廷所重视。从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置雁门郡起,秦筑长城,汉伐匈奴,唐征突厥、宋抗鞑靼、瓦剌,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屡屡南侵,战事频频,使得历代中原王朝在此不断筑城、筑堡、设卫、驻军屯防,与北方少数民族分疆对垒,拥有长期的边塞史,也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边塞文化遗产。

右玉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的关隘城池、古堡墩堠,在这里体现得最为密集,类型功能最全,体系最为完备,是最具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的历史遗址。历史上,长期的民族碰撞交融后留下了长城89.2公里,古堡共100多座,烽堠、烟墩共140多个,除马堡之外,其余俱有遗迹可寻。2020年,右玉县二边段长城被列为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据史书记载,自战国时期开始,秦、战国、魏、汉、隋、明等朝代都曾先后在右玉境内修筑长城,现留存的长城是明长城,起伏于丘陵之巅,逶迤磅礴。

明朝建立后,为防御蒙古南侵,固守边防,修筑了长城并设置了9个军事重地。右玉是明朝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点区域,属大同镇中路参将、威远路参将所辖。

10月11日,西口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牛建山陪同山西晚报全媒体宣介团一起走上杀虎口。站在高高的城墙上,遥望北方,他指着远处蜿蜒而去的墙体介绍道:右玉长城就像是玉带连珠,把杀虎隘口和无数烽堠古堡连成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当年抗击外族入侵极其重要的第一道屏障之一,是山西省境内明代长城的代表作,在历史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军事、政治、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等作用。咱们现在所处的杀虎口,是两省三县交界处,村子里的鸡鸣狗叫互相都可听闻。

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南下进入中原的重要战略通道,杀虎口见证了民族交融、晋商辉煌的历史。春秋时期杀虎口被称为参合陉,《水经注》上曾有记载:“参合陉,北俗谓之全鹤陉,道出其中,亦谓参合口。”唐朝改名“白狼关”,宋朝又改名“牙狼关”。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被称为是“杀胡口”。清朝,为了缓和蒙汉之间的矛盾,将其中的“胡”字改为了“虎”字,并设立了关市,商贾云集,日进斗金。中原农耕、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军事战争,民族融合,晋商出关,西口文化的核心就是在右玉悠久历史中逐渐积淀形成。

杀虎口长城封山锁谷、穿河卧波,被称作中国唯一“水上长城”,依然还彰显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边塞风景独特

右玉长城属大同镇中路,虽为土筑,但十分坚固。东起庄窝村,西至楼沟村,呈东北西南走向穿越黄土丘陵区。

右玉长城从左云界入右玉,第一村便是庄窝。沿北岭梁呈锯齿状一直西延,特意绕过马头山,穿行北岭梁、冲下杀虎口,扼险守关隘。爬上大堡山,急转向南,跨过二分关河谷,直上桦林山。蜿蜒三十二、曲折十三边、缓下云石堡、止于楼沟台,再走就到平鲁界。这一路上,风景甚好:“马头山的神秘,二分关的风光,桦林山的奇险,十三边圣山的故事,云石马市的过往,楼沟交界处的风情……这些足以构成独特的边塞风光。”牛建山介绍道。

桦林山是右玉西山最高峰,海拔1737米。长城走到桦林山北,一个急转弯直冲山顶而上,顺山势直角拐向西不远,再直拐向南,是依山势走向修成“之”字形。因此,一座桦林山被隔成两省。桦林山长城是利用险峰加强防御的神来之笔,最高处可瞭望几十里,是控制这一带的制高点。利用陡坡设险墙,就地取石稍加砌筑便是最坚固的石筑长城。这一带石砌与土筑墙交替修筑。三十二长城,保存较好,曲折蜿蜒,呈“之”字形,随山走势,跃升而伏下。

十三边,原来是小有名气的关卡,是周边过往的十字路口,是通往洪河流域的要道。口里要出西口外,必走十三边。十三道边墙围不住圣山的故事中的“圣山”属内蒙古地界,海拔1788米。它突兀于峻岭之巅,像一座巨大的烽火台。南、西、北三面似刀削直壁,只有东面凿有石梯,攀岩直上顶面。顶上平展一面,有“圣泉”一眼。

过了十三边,就是云石堡,扼守宽阔河谷,控制边外大道,更有马市遗址,明蒙互市之地。云石马市现存完整的马市遗址,再现了明代大规模边贸的盛景。再走楼沟,雄壮挺立的烽台下立着中国唯一发现的长城界碑,上写“山西11国务院2013年”。此段长城从东北走到楼沟村越过很深很窄的沟,继续向西南方延伸,过界碑就直奔正西平鲁界。

2020年,右玉县境内“长城天路”风景得到了证实和认可,并申请了商标认证。游客在右玉自驾游,可以近距离穿梭于长城两侧,饱览雄伟蜿蜒的长城,近观纵横交错的烽燧,体验古老大地的雄浑与豪迈,感受沧桑历史的深邃与悠长。

加强长城保护

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右玉县切实完善保护长城工作,出台了《右玉县长城古堡保护管理办法》,县、乡、村各级都成立了长城古堡文物保护领导组,并严格贯彻落实。

在长城沿线乡镇建立了长城保护管理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并将保护长城的责任分解落实到长城沿线各乡镇政府,明确保护管理区域和目标,分段签订责任书。为了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的力度,县财政每年预算经费15万元,配备了车辆和22个长城保护员,组建了三个重点文物保护站。

目前,全县境内所有的长城古堡都划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县所有的重点文物单位竖立了标志牌。结合移民并村,对长城沿线及古堡内的500多户居民进行了移民搬迁,全县境内所有长城古堡都得到有效保护。修筑了沿长城旅游公里,这条沿塞外古长城遗迹而建的旅游公路,既保护了长城,又契合了当地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思路。做好了杀虎堡、右卫古城、威远堡三个古堡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前期准备工作,右玉古城的保护和恢复规划正在制定,古城周边的居民正在逐步搬迁。

在挖掘保护文物的同时,右玉县也走上了保护与开发并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同步开发的路子。近年来,全县从打造“西口文化”品牌入手,对境内北魏和明代的长城古堡遗址进行了普查,并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县里部署长城沿线各乡镇政府和杀虎口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长城进行险情隐患排查,明确责任分工、时间安排和任务要求。聘请省文物局技术中心对右玉古城、杀虎口城门等古城堡进行了合理的规划设计,对云石堡进行了防水修缮。严格履行报批程序,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长城行为,把解决当前问题与着眼长远保护结合起来,建立长城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

长城脚下我的家

一个凉粉摊摆了18年

国庆假期一过,来杀虎口旅游的人就极少了。“天气太凉,游客不来,我们也就准备冬歇了,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出摊。”一边低头切着一张面皮,一边和记者聊天的胡秀英是杀虎口村的媳妇。18年前,她和丈夫李四红在杀虎口摆起凉粉摊,一个小摊子养了全家5口人,供了3个孩子读书

胡秀英娘家在内蒙凉城县,与右玉县毗邻,两县隔着长城相望,相距不过40里路。30多年前,她嫁过来,成了杀虎口村村民李四红的媳妇。夫妻俩靠耕种养家,但是靠天吃饭的收入难以养家,更无法供3个孩子读书。18年前,两口子一合计,决定在耕种之余到杀虎口前摆一个凉粉摊。“我们平时在家也自己做凉粉吃,如果能把家常凉粉销售给游客,就能多一点收入。”胡秀英说道。

当年的杀虎口前还只是一条土路,过往的大型车辆居多,胡秀英两口子一个人在家做凉粉、面皮、碗托,一个人在杀虎口的路边售卖。味道纯正、价格公道的地方小吃,很快就得到过往司机们的支持,小摊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18年间,这个小摊养着一家人,供着3个孩子读书,其中两个孩子先后读了大学

“以前就是在路边摆个小摊,遇到天阴下雨就没法做生意。今年,我们购买了一辆流动餐饮车,天气不好的时候,顾客可以坐在餐车里吃东西。我们在里边干活,手脚不冷。”胡秀英站在餐车前,笑意浓浓地擦抹着餐车的玻璃窗。

每天上午,李四红把餐车开到杀虎口路边,胡秀英随后在车里开始准备食材,准备迎接顾客,“有了这个车,每天出摊、回家都很方便,食材、工具载在车上就运过来了。而且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年中能营业的日子更多,虽然一次投入花了两万多块钱,但是长远来看还是挺值的。”胡秀英透露,今年国庆第一天,这个餐车就销售了凉粉面皮200碗,当天的收入突破千元。“这几年,杀虎口的道路宽了、平了,来杀虎口旅游的游客多了。每年暑期的旅游旺季,小摊的生意格外好。现在,3个孩子都已经工作,分别在山西、内蒙古、四川,我们老两口就继续安心守着这个摊子,守着杀虎口,服务过往的客人吧。”胡秀英说道。

山西晚报记者 赵丽娜

Hash:c1d319849bfaa44c0ead00ebd9ecbc30c2135d03

声明:此文由 山西晚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