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域】抗战圣地 红色武乡
武乡县地处太行山西麓,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部,东邻左权、黎城县,南与襄垣、沁县接壤,西邻平遥、祁县,北接榆社县。全县总面积1610平方公里,县界线287公里,县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最窄处只有10公里,状似横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的“如意”。
2017年,武乡县下辖大有、贾豁、上司、故县、石北、涌泉、韩北、墨镫、分水岭9个乡,丰州、洪水、蟠龙、监漳、故城5个镇,以及石盘开发区办事处,分辖328个行政村。截至2017年底,全县总人口20.9万,县城位于丰州镇。
◇◆◇◆◇◆◇◆◇◆◇◆◇◆◇◆◇◆◇◆◇◆◇◆◇◆◇◆◇◆◇◆◇◆◇◆◇◆◇◆◇◆◇◆◇◆◇◆◇◆◇◆◇◆◇◆
区位独特 资源丰富
武乡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30370万立方米,境内有浊漳北源、涅河、马牧河、昌源河、云簇河、洪水河6条大河,其中昌源河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其余河流均属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境内还分布着许多小泉水,南沟上升泉、泉之头泉、暖水头泉、北良侯泉、板山泉都有一定特色。
武乡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铝、硫黄、油页岩、石膏、硅藻土、白云岩、石灰岩、大理石等1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最大,已探明储量28.6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白云岩探明储量1.8亿吨,是山西省金属镁原材料主要生产基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乡县石北乡是全国最大的硅藻土矿区,矿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总储量1.8亿吨,占全国发现的硅藻土矿总量的10%以上。
历史悠久 厚土民魂
武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据1972年石门村牛鼻湾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已有7800多年历史。春秋时期,武乡地区属晋,为皋狼之地。战国时期,名涅,城邑在今故城镇,先属韩,后属赵。秦代,属上党郡。据《汉书补注·地理志》中记载,两汉、三国时期,今武乡为涅县地。西晋泰始年间(265—274),[大]涅县分为:[小]涅县、武乡县、轑阳县3县,从此武乡县因有发源于境内武山(今名八赋岭,在榆社县北)和武乡水(今名浊漳北源)而得名。此时,武乡县、涅县都属并州上党郡。
石门村牛鼻湾出土“石磨盘”文物
2000多年来,武乡县名、境域多次演变。涅县、阳城县、甲水县、铜鞮县都是武乡县(乡县)曾用过的县名。武乡县(乡县)曾和榆社四合四分(三次称武乡县,一次称乡县);和轑阳县(今左权县)两合两分(称乡县);和铜鞮县(今沁县)一合一分(称铜鞮县)。现在武乡县(乡县)的境域状况为隋朝义宁元年(617)形成的,唐朝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恢复了武乡县名。抗日战争时期,武乡县分成武东抗日县和武西抗日县,1945年两县合并为武乡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乡县属长治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为晋东南专区)管辖。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分设长治市和晋城市,武乡县属长治市管辖。
文物古迹 传承文明
武乡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境内庵、观、寺、庙、亭、台、楼、阁以及雕塑、壁画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古刹离相寺
离相寺位于武乡县城东35公里的韩北乡北上合村德峰山中,原名五峰寺,始创于东汉,是武乡最古老的一座佛寺。离相寺因历史上曾有佛图澄、法显两位高僧的入住弘法,特别是高僧法显在此坐化圆寂而驰名海内外。五代后周时期,德峰寺因“法显高僧以离幽谷,圆寂西去”一事被官府赐名为离谷寺。元至元十三年(1276),寺院住持雄辩大师将离谷寺改名为离相寺,沿用至今。
故城大云寺
大云寺位于武乡县城西25公里故城镇,原为东汉涅县治所,后为岩静寺,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称大云寺。纵观整个大云寺布局,有正殿(三清殿),建于金代,系该寺主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殿顶为单檐悬山式,正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殿五间(十八罗汉殿);南殿五间(观世音菩萨殿);西殿五间(十殿阎罗)。大云寺建筑年代久远,建筑风格独特,保存较为完好,200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监漳会仙观
会仙观位于武乡县城东25公里监漳村西,始建于元代至元三年(1266)。总体布局沿中轴线自北向南有三清殿、玉皇殿、关帝庙及戏台,东西两侧分为奶奶庙和阎王殿,东西廊房各二十余间,另有钟鼓楼筑于关帝庙两侧山门之上,建筑面积共1354平方米。会仙观建筑规模宏敞,构造壮丽,保存完整,反映了金代中国古建筑构架与布局的特点及上党地区的地方风格与手法,是不可多得的古建佳作。
千佛塔
千佛塔位于武乡县城正中,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塔体为砖石结构,基部为条石砸砌,其上为古砖精砌的八角十三级锥形空心体,顶部为金属、琉璃混合而成的插花朵叠的皇冠形顶戴。塔体通高31.5米,底部直径8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最上一层直径2米。第一层正面原有释迦牟尼巨石型彩塑,第二层有南北二门,游客可转出塔外游览。每层上下有楼梯相通,周围留有窗口,可俯瞰全城。塔外以斗拱围檐作界,各角均有垂柱、套兽、风铎。整座宝塔,巍峨壮观,建造精巧,结构严谨,造型优美。
名流荟萃 英才辈出
武乡历代英才辈出,名流荟萃。有中国历史上唯一从奴隶到皇帝的石勒;有为黎民百姓驱邪避灾、扶危济困的风雷将军焦旺录;有胸有奇策、能文能武的兵部侍郎魏云中;有明太祖亲赐“帷清”二字的著名廉臣庞清;有被誉为明“天下廉吏第一”的程启南;有刚正不阿、政绩卓著的宣大总督魏光绪;有被誉为清初“四大家之一”的文学家程康庄。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有把革命火种带回故土武乡的李逸三;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山西省委书记武光汤;民政部副部长史怀璧;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张超;粮食部副部长李衍授;兵器工业部副部长来金烈;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程红;中国驻外维和部队司令、少将赵京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等杰出人物。
石勒
石勒(274―333),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人 ,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奴隶皇帝。西晋太安年间(302―303),石勒被抓卖到山东为奴隶,后追随牧帅汲桑起义投靠公师籓,反东海王司马越。后投靠汉赵(前赵)刘渊。石勒在汉人张宾辅助之下以襄国为根据地,先后灭了王浚、邵续与段匹磾等西晋在北方的势力,又吞并曹嶷。前赵平阳政变后正式与刘曜决裂。公元319年称赵王,都襄国。329年吞并关中取上邽灭前赵。北征代国,后赵成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国家。石勒在位时求贤纳谏、减租缓刑、重视教育,推动了文教和经济的发展。
李逸三
李逸三(1906―2003),原名李楷,武乡县北良侯村人,毕业于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曾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五期学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武乡籍第一位共产党员。他点燃了武乡老区革命的星星之火,组建了中共武乡县第一届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祖国教育事业,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等职。1964年秋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1980年1月起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1989年6月被中华全国老龄委员会授予“老有所为精英奖”。
武光汤
武光汤(1908―1985),原名武兴周,武乡县城关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武光汤一直战斗在太行山上,指挥民兵大摆地雷阵,给"扫荡"出扰之敌以沉重打击。他发动群众打窑洞,并与群众反复试验,把抗战初期的简易窑洞改造成"拐三弯、设三关、楼上楼、天外天"的战斗堡垒洞,把单口洞改造成"住得久、熏不死、能战斗、跑得脱"的保险洞。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西省农业厅厅长,省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副省长和中共山西省委委员、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山西省政协主席等职。
纪登奎
纪登奎(1923―1988),武乡县松庄村人。1937年,15岁的纪登奎加入牺牲救国同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出任晋东青救总会委员兼和顺县青救会主席。此后,他长期在华北地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中共许昌地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常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秘书长,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小组组长,中央军委领导成员等职,是中共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红色沃土 丰碑卓越
武乡是块神奇的土地,曾养育过千军万马,孕育过正义和胜利,被誉为“八路军抗战之都”。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总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师部和总部机关,以及抗大、鲁艺、北方局党校、华北新华日报社等都长期驻扎在武乡。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他们以武乡县为中心建立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部署指挥了反“九路围攻”的长乐急袭战,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歼灭战、黄崖洞保卫战,解放县城等多次重大战斗,创建了晋冀豫根据地,创办了黄崖洞、柳沟等抗日兵工厂。尤其是指挥的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被日本司令部称为“恐惧的挖心战”,有力地打乱了日军侵华计划。
武乡是块英雄的土地,曾经是“太行抗日实验县”。抗日战争中,武乡境内共进行大小战斗6368次,歼灭日伪军2.88万人。仅有14万人的山区小县,就有9万余人参加工、农、青、妇和儿童团等各个抗日团体。先后有1.4万名青壮年参加八路军、决死队。有5300名干部南下北上,被传为“五千干部一万兵,百万雄兵出太行”的历史佳话。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老区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被日伪杀害的干部群众2万余人,正式载入烈士名录的有3200多人。
红色旅游 转型升级
近年来,武乡县抢抓发展机遇,以“弘扬太行精神、传承八路军文化”为主题,加大财政投资,引入市场运作,加快红色旅游重点景区(点)建设。打造了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太行山》实景剧等红色工程,完成对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三个红色重点景区的改扩建,大大提升了武乡红色旅游品牌,推动经济转型跨越。
八路军文化园
八路军文化园位于武乡县城,背靠风景宜人的凤凰山,东临风光秀丽的马牧河,整个景区由前广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胜利大道、军艺社、胜利坛、实景剧场、八路村七部分组成。园内有“反扫荡”“太行游击队”“军民同庆《欢庆胜利》大巡游”三场演出,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幽默诙谐的表现形式,喜庆热闹的民俗风情,生动再现了八路军将士与当地老百姓军民同心、共同抵制日军的历史场景。
游击战体验园
游击战体验园位于百团大战总指挥部蟠龙镇砖壁村,距县城约50公里。体验园共设有地雷战、地道战、追击战、围困战、真人CS实战体验等参与项目,并加入美轮美奂的现场情景表演、儿童军事体验区等多个景点,生动再现了八路军与日军斗争的艰苦历程,游客可以体验到烽火年代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
《太行山》实景剧
《太行山》实景剧是中国北方第一部以革命历史题材为内容的大型实景剧。演出内容分为序、太行血、太行魂、太行情、太行泪、太行剑六个部分。通过迎亲、日军轰炸、血染山河、血肉长城、百姓迎战、东渡黄河、春耕、秋收、窑洞、红星杨、日军扫荡、太行母亲、百团大战、日出太行等生动场景,再现了当年的八路军军民抗战、鱼水情深。演出场景在太行龙湖水域及山体,主剧场占地面积290亩,演出控制面积1000多亩。参演演员600余名(当地群众演员),被列入山西省“八大文化品牌”和“三大精品演艺”工程。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位于武乡县城西凤凰山腹部,1978年邓小平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题写馆名,1984年动工兴建,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对纪念馆进行了改建和布展。该馆占地18万平方米,分主馆区和游览区两部分,主馆区占地面积14.8万平方米,主要有八路军抗战史陈列馆、临时展览馆、百团大战半景画馆、窑洞战景观、八路军雄风碑林公园、八路军抗战纪念碑、八路军将领组雕“太行山”、“和平颂”主题公园8个参观点。开馆以来,纪念馆先后接待了习近平、刘云山、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华国锋、杨尚昆、宋平、刘华清等老一辈革命家,年均接待观众80万人次。
山河壮美 关山伟固
武乡地跨太行、太岳两山,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的马鞍形。东部属太行山中段,群峰叠嶂,气势磅礴,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400米以上,最高峰花儿垴海拔2008米;西部属太岳山北端,地势高峻,支脉繁多,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300米以上,最高峰紫金山海拔1809米;中部地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多为海拔千米左右的丘陵地带,最低处监漳滩至西川一带海拔800米左右。
武乡是太行风光的“大观园”,集太行风貌的雄伟、险峻、奇特、秀美于一体,犹如一幅茫茫苍苍、妙趣横生的山水风景画。
板山
板山,位于武乡县东部洪水镇窑湾一带,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最高峰为花儿垴。板山山势雄伟、千姿百态,集中了太行山脉的神奇与精华,是八百里太行的观景台。晨看云海日出,晚观彩霞夕阳,一年四季的季节景观十分独特。
板山自然景观有奇峰异石、红叶、云海、日出等景色。板山诸峰有太行山断裂带板山主峰、左右龙掌台、闯峰、土地仓、化山、花儿垴、十字岭峰、大小黑石料峰、补天石柱、桃花寨、茶壶山、情侣峰等。
太行龙洞位于县城东50公里处的蟠龙镇石泉村,是华北地区规模较大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溶洞。
太行龙洞清幽奇特,气吞山河。发育在上寒武系白云岩地层中,形成于5.7亿年前。龙洞上下共分4层,总长2000多米,共有400多处景点,目前对外开放的有前3层,长度314米,300多处景点。第一、二层洞共有3个大厅,洞长约90米,高约30米;第三层溶洞长224米,分两厅两洞,厅的长度为25—30米,洞的高度为3—4.5米。洞内气温宜人,空气新鲜,石花、石柱、石帘、石塔、石幔、石狮、石钟乳、石瀑布、石笋丛、石葡萄、石蘑菇群等各种造型奇特的钙化景观,攀登四壁,流光溢彩,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民俗文化 源远流长
武乡民间文化艺术兴起始于晋,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方文艺形式。戏曲有上党梆子、上党落子、中路梆子、武乡秧歌;曲艺有武乡三弦书、武乡鼓书、武乡琴书;民歌有开花、招歌、抗战民歌;舞蹈有小花戏、走乱团、顶灯舞、八音会、霸王鞭、竹马、抬贡、扛桩等,这些文化装点着人们的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武乡秧歌
武乡秧歌《红灯记》
武乡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武乡的下合、枣林、北漳、监漳一带,是流行于晋东南、晋中以及河北省武安、涉县一带有名的地方戏曲剧种。它与众多的地方戏曲一样,起源于“原生态歌谣”,是由原来的劳动“夯歌”发展演变而来的一个剧种。历经几百年的锤炼,剧种日臻完美。1940年,县秧歌剧团成立,武乡秧歌加入现代剧的编排,唱腔音域加宽,行当更加分明,剧种得到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武乡县政府对秧歌剧十分重视,曾几次创办戏曲学校,培育了大量的戏曲人才,县秧歌剧团得以迅速发展壮大。20世纪50年代末,是武乡秧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县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有业余秧歌剧团。姚长旺、安娥英、李效珍等人的优秀唱段还被中国唱片总公司灌成唱片,向国内外发行。经长治市文化局、武乡县人民政府和武乡光明秧歌剧团共同申报,武乡秧歌已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
武乡秧歌《小二黑结婚》
武乡顶灯
武乡顶灯是流行于武乡县境内的一种民间社火形式,是当地元宵节和其他喜庆节日的民间表演活动,已有千年历史。现在沿袭下来最具传统风格的是表演者剃光头,在面部和后脑勺都画上脸谱,脖颈以上的部位要求纹丝不动,与头顶的顶灯连为一体。顶灯所用的道具就是日常吃饭用的碗,里面装上沙土,中间插上蜡烛,再把彩色的纸剪出图案来粘贴在碗上。顶灯表演队形主要有“大穿堂”“九曲星”“蛇蜕皮”等,如游龙戏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缭乱,表演步法以传统秧歌舞十字步为主,讲究快跟快上、快进快退,被当地人成为“不拉场”。
魅力武乡 跨越发展
2017年,武乡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7.4亿元,同比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4亿元,同比增长3.0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6亿元,同比增长6.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6.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34亿元,同比增长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2574元,同比增长7.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593元,同比增长10.8%。
武乡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五五”战略,深刻把握县情,精准研判形势,运用科学思维,谋划长远发展,确立了“11355”发展思路,即着力打响一个品牌;率先走出一条国家级贫困县脱贫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打造全省煤电一体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全国镁铝合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全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基地;实施项目建设、扶贫攻坚、新型城镇化、民生普惠、生态文明五大工程;建设实力、富裕、宜居、幸福、美丽武乡。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武乡县将勇立潮头不忘初心,敢于担当继续前行,奋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县委书记:胡坚 县长:阎新平
责编:张 超
Hash:4d7514ac9a0735e06c3e244de7743122c83a93ae
声明:此文由 方志山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