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州县凤凰镇及其境内著名旅游景点概述

蒋建刚原创

凤凰镇位于广西全州县西南部,距县城约39公里,与兴安县界首镇接壤。全镇20个村委,279个村民小组,人口约5.5万,辖区面积为183.3 平方公里,农业人口居全州县18个乡镇之首。

一、交通

该镇交通便利,省道20165线横贯全镇东西,G72泉南高速公路在距凤凰镇政府1公里处设有出口,县道、村镇道路星罗棋布,四通八达。通讯设施完备,信息通畅便捷。

二、经济

辖区内1.5万亩的洋堰大垌是广西区内面积最大的田园化田垌之一,由于该镇土地肥沃,出产的大米质优味美。2002年,以凤凰镇大米为龙头的全州县被确定为广西区六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油菜籽是该镇又一主要农产品,全镇年产量达750万公斤以上。该镇油菜籽以含油量高、油味美享誉区内外,是桂北有名的油菜生产基地。该镇每年的水果产量在1400万公斤左右,主要品种有柑、蜜桔、脐橙全州蜜梨及萘李、金橘等。该镇还盛产花生大豆、玉米等土特产

近年来,该镇经济发展较快,基础建设蒸蒸日上,现全镇建成了凤凰、麻市两个农贸市场。尤其是2002年以来建设的麻市开发区,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更是远近客商前往投资经商的好去处。

三、民风社风

人民普遍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不管来人亲或生,姜茶油茶荆芥茶,茶茶款待。抑或水煮花生蒸红薯,切块腊肉海椒。煎个糍粑麦酱,或者来点豆腐乳。社会风气良好,每年案件数均较少,可见本地乡民重视教育,民风素养较高。

四、著名古迹古遗址及旅游景点简述

凤凰镇文物古迹、古遗址、古墓葬红色文化遗迹丰富,且山水环境极佳,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点有大坪渡口、凤凰嘴渡口、麻子渡、上畔塘蒋家大院、天子岭、建安司等著名景点。

1、大坪渡口:红军长征湘江第一渡

大坪渡口,是全州著名古渡之一,位于距全州城约30公里处的湘江江畔,江东面为凤凰镇大坪村,江西面为绍水镇洛口村。

大坪渡口处于水陆交通要津,依渡口而建的老街,旧时生意兴隆,人气颇盛。其摆渡之处,至今仍保存有一处30来米长、用巨型青石砌成的老码头码头的规模和气度,为全州诸多渡口之冠。

大坪渡口所处的位置,水深流急,没过人顶,过去仅有两只木船来回摆渡,通行不易。从渡口处上溯约700米,有一滩头,水流虽急,水深却仅及腰。此处也是整段江面最容易涉渡的地方,附近村民就经常从这里驱牛去对岸溪洲放牧,往来自如,熟悉情况者,完全可以从这里涉渡过江。

1934年11月25日,由于湘军、桂军和国民党中央军之间的内部矛盾,造成了从兴安界首到全州屏山60里湘江无人防守的局面。中央军委侦知后,决定突破蒋介石依据湘江天险设置的企图围歼中央红军的第四道封锁线。

26日,右翼红一军团前锋第二师及军直属队从灌阳文市出发,经过石塘镇后,在余粮铺一带,折小路而行,直奔大坪渡口。

27日凌晨,在夜色的掩护下,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率第二师,以及军团直属队红一师第二团,趁桂军南撤无人把守之际,首先从大坪渡口涉渡而过,兵不血刃地突破湘江,成为中央红军最早渡过湘江的部队。大坪渡口,因而成为中央红军最先突破湘江的渡口。

红一军团先锋部队渡过湘江后,立即分兵,控制了当时全州县范围内红军跨越湘江的屏山、大坪、倒风塘、凤凰嘴、界首(该渡原为全州县管辖,1950年划归兴安县)等沿江所有的重要渡口,为落在后面的中央红军大部队强渡湘江打开了一条生命通道

渡过大坪渡口后,红一军团红2师4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率部沿桂黄公路南下,迅速抢占了全州与兴安交界的湘江古渡界首。随后跟进的红三军团4师在光华铺一带设防,抵抗从兴安方向发动攻击的桂军。红一军团红5团团长钟学高、政委易荡平则率全团沿桂黄公路北上,准备抢占古城全州。但由于湘军抢先占领了全州县城,湘军前锋与红军先头部队在鲁板桥一带发生遭遇战,因为这里地势平坦,不利于布防,红军迅速后撤,在离全州16公里的桂黄公路两侧的脚山铺一线布置阻击阵地,打响了惨烈的脚山铺阻击战。

彭绍辉时任红一军团15师(即著名的少共国际师)师长,率师直属44团。据《彭绍辉日记》十二月一日记载:“我赶回师部通知部队立即出发。在九时之前须渡过湘江(已搭浮桥),跨越湘桂公路。部队行进至大坪附近时,闻全州方向枪声甚急,迅即由浮桥通过,向咸水圩前进。”

从日记中可知,红一军团15师44团也是从大坪渡口渡过湘江的,至于大坪渡口,是否曾搭设浮桥,则有待进一步考究。

值得一提的是,红15师43团、45团被敌截断,滞留江东。彭绍辉发觉情况后,连夜派出了一支部队接应他们过江。当时,屏山、凤凰嘴和界首渡口都已失守,在只有大坪渡口没有被敌封锁的情况下,据推测,所谓老马识途,最大的可能,被接应的红43团、45团还是从大坪渡口处渡江,平安涉险。

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出资购买了一艘大铁船,可载汽车,能容纳100人左右,来回扯渡,暂时解决了两岸群众通行难的问题。但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问题日益成为瓶颈,大铁船再也无法适应需求。1996年政府再次出资,在渡口稍下游处修建了大坪大桥,从此行人车辆通行无阻,改变了“隔江千里远”的困境。

因为大坪大桥的修建通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到老渡口去了,只有附近的村童戏水、村妇洗衣、渔民捕鱼停船在此陪伴,江柳依依中,只有老青石码头还在默默讲述着那段古老悲壮的历史

1998年《长征》电影在大坪渡口附近开拍取景。2006年7月,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我的长征》、广西电影制片厂大型专题片《长征从这里走过》(原名《红色的记忆》)也同时在这里开拍,其留存下来的影视基地,成为了游人凭吊赏景的好去处。

时至今日,该处影视基地成为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红色遗址遗存点,翻修一新,观者如潮,盛景更胜从前。

大坪渡口及影视基地

2、凤凰嘴渡口:牺牲红军最多的渡口

湘江与建江的交汇处形似一只凤凰的尖嘴,而两水间沙洲之上的小村庄就好比凤凰的眼;湘江东岸的天子岭,则是一只硕大无朋的凤凰,正俯首濯缨。

“凤凰嘴”与湘江古渡相距不过一里,如今还保留着扯船过渡的风俗。渡口东岸的街巷曾是凤凰公社,一度为乡集中心。凤凰嘴上下游水流平缓,河床较宽,还有董家堰、八字堰等堰坝,有些地方泥沙冲积,秋冬枯水期则可徒涉过江。

1934年9月初,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从凤凰嘴涉渡,横穿桂黄公路,翻过越城岭到西延山区,北上湘西黔东,与贺龙的红二军团胜利会师。11月30日,正是湘江战役最趋白热化之际,桂、湘军阀南北夹击,急欲封锁湘江通道。而此时,由于中央和军委机关的两个纵队辎重缠身,行动迟缓,红军12个野战师中还有8个师未能实现全军在30日全部渡过湘江的原定计划,形势危急。

中央军委发给各军团的多个电文开首都是“十万火急”、“万万火急”。11月30日凌晨3点,中央局、军委、总政治部联名给红军主力一、三军团下达了指令:“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人人要分期作战的勇气,不顾一切牺牲……望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既是作战命令,又是思想动员和政治命令,战况已到千钧一发之际。红八军团原定跟随中央机关之后从界首浮桥过江,但那里水深流急,一旦浮桥被炸,在寒冬泅渡将变得异常艰难。为避免更大损失,12月1日凌晨1点30分,中革军委命所有江东部队到凤凰嘴一带涉渡过江。当日,中央红军第九军团、红五军团第十三师、红八军团先后急行军至凤凰嘴涉渡。

1日上午,九军团由石塘经铁炉头、余粮铺,过建江麻子渡(今麻市),穿柳山尾、左家坪,到凤凰嘴过江。红五军团十三师政委李雪山在回忆 录《紧急渡湘江》中说“凉气袭人”、“冰凉入骨”。对于红军,“冰凉入骨”不是问题,最大的危险是涉渡时遭到敌人的“半渡而击”和敌机俯冲轰炸。

在1日下午赶到江边的红八军团属于最后一支渡江部队,损失特别惨重。八军团从石塘到凤凰,为了掩护五、九军团在杨梅山与桂军之追敌发生激战,之后边打边退,在凤凰嘴与建安司抢渡湘江,遭敌机狂轰滥炸,死伤无数。特别是紧追而来的桂军,在东岸用机枪扫射,渡江中的红军纷纷倒下,鲜血把一江水都染红了。过江后的部队在李家村竹林里隐蔽时又遭敌机轰炸。待翻过越城岭到西延(今资源),万余人的八军团仅剩1200人,在贵州黎平缩编成一个团,编入五军团,八军团建制被撤销。

硝烟之后,李家村等周边群众,在江边掩埋了三天烈士,更多的沉入江底。在下游的全州城北一个叫岳湾塘的江湾处,尽是顺流而来的红军战士尸体,宛如浮萍满江,其状惊心动魄。全州沿岸百姓不忍,遂有传谚: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莫吃湘江鱼

湘桂走廊上的全州,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历代都不乏征讨杀伐。从秦始皇溯流南征,到汉高祖刘邦击破淮南王英布,到唐末黄巢领军顺湘流北上中原,从南宋抵御蒙元到南明抗击满清,再到太平天国过境,战船长戟,刀光剑影,都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迹。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红军长征经全州、血战湘江的悲壮。中央党史研究者曾说过,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规模最浩大、鏖战最激烈、伤亡最严重、场面最惨烈的战斗,而且在人民军队近90年的战争史上,乃至现代世界战争史上,其残酷性、惨烈性能够与之相比的,也屈指可数。”

毛主席有诗云:“五岭逶迤腾细浪”。湘江战役这朵“细浪”,乃中共史海中的警醒之浪、血泪之花,是生死攸关的转折,是扭转危局的子夜,为中央红军改湘入黔召开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埋设了伏笔。这一笔,浓血重彩,改变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世界。

凤凰嘴渡口

3、麻子渡:红军渡江人数最多的渡口

麻子渡位于凤凰镇麻市村委老集市旁,处于石塘古镇和界首古镇的中间位置,是旧时全州名圩场之一,也是湖南道县行经全州县去往桂林的必经之地。

麻子渡是中央红军途经广西时,经过人数最多的渡口,位于建江之上。建江发源于全州县蕉江瑶族乡,流经安和镇,在凤凰镇凤凰嘴附近汇入湘江,冬季水量不大,也不湍急,深处及腰。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除红一军团之外,包括中央军委纵队在内的几乎所有红军军团的主力都经 了麻子渡,然后从界首渡口和凤凰嘴渡口两处抢渡而过,血染湘江。时至今日,麻子渡对面的马鞍岭最顶峰寨子山,还遗存有红军阻击追敌时开挖的战壕。

据红八军团六十七团营长谭庆荣回忆:“从湖南进广西到渡湘江以前,没有超过两小时不打仗。做饭都没有时间,到麻子渡不远的地方,把所有的东西都丢了……”、“麻子渡前面打得很激烈,过了麻子渡也打了一仗……”

彭德怀所率红三军团主力部队,从安和镇大塘一带涉渡建江,经过凤凰镇石冲、黄龙井、下西边等村落,最后也是聚往麻子渡的彼岸,经由桂灌公路奔赴湘江。

4、上畔塘蒋家大院:全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凤凰镇三塘村委上畔塘村,一个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保存有集中成片的官绅宅第二三十座,古建筑群总面积4000多平米。老宅鳞次栉比,排列规整,座座相连,雨天不湿身,是为蒋家大院。该村蒋氏皆为三国蜀国丞相蒋琬后裔,亦即全州永岁梅潭蒋氏十大房之一的忠良一脉派系。大明成化年间蒋明亨、蒋明道携家眷从凤凰麻市川山搬迁到上畔塘定居,始建村落。上畔塘蒋氏迁移路线为:永岁梅潭-全州城西隅-麻市川山-凤凰上畔塘。在清末道咸同光时期共考取庠生、贡生、举人、军官者凡三四十人,一时乡里荣之。有“一门四举人六大夫”之说,可谓“秀才满巷走,贡生排一队,举人坐一桌”。宏大气派的古建筑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了蒋家大院不平凡的气质和内涵。最终上畔塘蒋家大院于2012年由全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不可移动文物。目前蒋家大院也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江战役旧址-红一军团宿营地、筹集粮饷地。上畔塘蒋氏先贤名录及生平略述:1.蒋明亨,邑庠生。

2.蒋一善,国学生,恩授九品登仕郎。

3.蒋一芳,邑庠生。

4.蒋登桂,貤赠文林郎,例赠武略骑尉。

5.蒋良高,国彦,恩授九品登仕郎,貤赠八品修职郎、晋赠七品文林郎,晋封五品奉政大夫。善于从商积财,四子皆有功名在身,一生以济人利物、建桥修路为务,为本地乡贤。

6.蒋鸿金,恩授九品登仕郎。

7.蒋鸿光,邑庠生。

8.蒋鸿翱,字琼林。性孝友,少有大志向,善帖括。参加科考屡次失利,后捐纳于官府获得监生资格,“入明经”,捐名“峻鸣”。他让二弟鸿翔公处理家政,自己则独自主持公务。咸丰任子(1852年)太平军攻占桂林、窜围全州,其奉命兴办团练,成绩显著。咸丰己未(1859年)春担任定安团局长,任命侄儿监生达材充任队长职。不久石达开支队进入全州建乡(今凤凰、安和一带),公率团勇与太平军接仗于凤凰镇新月塘杨梅山,太平军人数众多,经过激战,团勇不支,公与侄儿达材不幸被太平军俘掠至灌阳地界,最终伯侄二人不屈而死,朝廷下旨二人配享愍忠祠。

9.蒋鸿翔,武庠生。学名和鸣,字仪庭。生性孝顺友爱。十四岁就开始辅佐父亲良高公处 家政事务。二十九岁开始练习孙吴技艺,不久以府试第一名入武庠。1859年兄长鸿翱公征讨太平军在灌阳殉难以后,他不畏艰险星夜驰骋到灌阳运回兄长鸿翱和次子达材遗体并厚葬二人。独自处理家事之外,鼓励弟侄儿孙进取功名。后来果然有多人中生员中举人。

他一生积累田地达到两千多亩,将曾祖应通、祖父登桂、父亲良高、兄长鸿翱各坟墓依次砌圈修建,并且修建房屋多座。他为人仗义大方,家谱记载“有婚嫁无资登门乞贷者,公倾囊成美也”,“四世产不分内外雍然里党称之”。1849年米价飞涨,一升米六十文钱,他命人熬粥赈济饥民。太平天国运动干扰了先生的科考,等到补考时,已经四十三岁。1863年入“府庠”。因有手疾,无法练习骑射武艺,故无法再进一步考取科举功名。他仁慈宽怀,救济乡邻朋友,为人称道。先生去世后哭送者竟达数百人之多。全州翰林赵炳麟、吏部文选司主事雷祖迪、进士刘奉璋和唐尚光,举人蒋汝梅、廪贡阎冠英等士人皆撰写祭文、挽联、诗词歌赋等惦念先生。例赠六品儒林郎、晋封五品奉政大夫。

10 .蒋鸿翎,字丹山。天资英敏,读书务观大义,不屑为章句之学。后弃笔习骑射,弱冠即补弟子员,壬戌恩科乡试即中广西第二十名武举人,榜名岐鸣,敕封武略骑尉(正六品),候选卫守府。

一次,家中进盗贼,欲偷花瓶,公飞身一掌打在砖墙之上,砖被打掉一角,因天色黑暗故并未击中盗贼,贼落荒逃之,此后多年无偷盗之事发生。

其母许氏患有目疾,历久不愈,公早晚熬好汤药服侍母亲数十年如一日。为兄长做事最为谨慎,“事无大小先咨而后行”。训子侄严而有方,子侄多人相继取得功名,在乡里属于名列前茅,多为他所教导督促。其秉质刚正,遇有争讼主持公道,“得一言立解”。时家境富裕,又乐善好施,故遇有桥道倾圮及有关义捐之事则慷慨解囊无少吝。

与侄儿梓材同科中榜(同治壬戌恩科,梓材中副榜第五名),时乡里荣之。故有“叔侄同科”牌匾一块,至今保存。

光绪某年与侄儿拣选知县名材、副举人铨选教谕梓材、明经贡士成材三人共同出资修建神道直达祖上登桂公古墓处,并刻有神道碑一块至今保存。

先生在同治、光绪年间曾效力于本省军营,与贵县知县焦肇骏为幕僚和莫逆之交。焦肇骏曾代管桂平富川、宾州等州县事务,还担任过奉议州知州,在共事的过程中两人结下深厚情谊,故其墓碑上刻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特授贵县知县通家愚弟焦肇骏顿首拜”等文字。另外,兵部主事宗弟蒋元杰还为先生撰写了挽联“樵禁坟犹矜处士,山高风可拜先生”,殊为感人。时全州知州马圻则为先生作墓志,将其比作梅福等先贤。其他题词顿首之贡生、庠彦者则众矣。

11. 蒋鸿翊,字谦鸣,郡庠生。性孝友,魁伟若天神。少时便辅助父兄处理家政。为人乐善好施,经常解囊建桥修路,凡是好事、公益之事则无不仗义勇为。素严毅,嫉恶如仇,村里“有为不善者”闻其声皆远避之。天性热忱,“遇雀角争得公一言立解”。同治初年负责为县里的应举之士提供路费和食宿服务等,并协助官府勤办团练,甚为辛劳尽力。晋封五品奉政大夫。

12.蒋材芳,生而诚实,孩童时具有老成风。读私塾不久即弃之,带两弟耕作以减轻其父 劳。成年后娶唐氏,唐氏能修妇道,先生勤勉持家,不数年置产千金,有人怀疑先生具有致富术。先生则说:“此前人之贻留,非我辈能如是也”。

先生大度友爱,将其田园之膏腴悉数让给两弟,自己则取荒顿之地耕种,乡人都很佩服先生。“器度豁达,柔而能断”,“一时有鲁连王烈之目”。故遇有纷争,得先生一言即解。乡亲邻里有关义举之事则往往倾囊相助。

先生之两弟因目疾丧明,家资亦荡尽,但其“未尝以折产介怀”。“饥为具食,寒为备衣,如司马君寔之于伯康”。其补缀旧襦,调治晨膳,对己勤俭用度,对里党却屡施仁惠,为乡人敬仰。

先生以高寿遇国庆,朝廷恩赐九品衔。教育子孙贤良诚实,勤劳勇敢。其家风良好,人皆朴诚。

13.蒋成材,例贡。其母胡孺人爱之殊深,成材公四岁时其母对其曰:“汝为吾子,百年后能陪我于林下乎?”成材公不知其言之所指,故漫应之曰诺。读书之后将母之言书于壁上,以誌不忘。

弱冠两次童子试皆不售,于是废书习骑射,虽州郡拔前茅,然考亦不过。成材公深知得失有命,不能强致,遂捐纳于官家成例贡明经。居不出行,不入城市,足不履公庭数十年如一日也,人谓之如此质朴淡泊少之,成材公惟有谢之一笑而已。

性酷嗜酒,日以斗为。率宾客至对酌,靡不败北。读酒德颂,犹笑刘伶之陋也。

事母能孝,从不忍让母忧愁。常痛父早亡。其父太学生鸿翱公于咸丰己未(1859年)率团堵剿发匪(太平军),战败被俘,继而殉难。其母胡孺人命公寻求父尸,成材公断指濡血,历尽艰辛得之,与叔武庠生鸿翔公一同运回葬于胞叔鸿翮公处,故胡孺人叹曰:“生不能聚首,死不能同穴”。成材公跪于母前则曰:“此地湫隘(狭窄积水),不能再祔。他日母卒,儿愿陪母林下。”言讫泣下,胡孺人亦泣之。

按公之遗言,其与淑配马孺人、母胡老孺人同葬一处,以期酒泉之下能孝母,其心可鉴。

14.蒋名材,字荫堂。年幼悟性极高,年少即补博士弟子员(考中生员),光绪二年(1876年)广西乡试第十名举人,时年28岁。“拣选知县”。大挑一等,署理雒容学正,特授柳州府马平(今柳州柳江区)训导,亦兼任署理昭平、柳州、来宾象州教谕,为官十余年,整躬饬行,凡是士子前来拜访他往往先以圣贤诚正之学为训,地方文风为之大变。同僚以名材居官勤勉保奏五品衔奉政大夫。后升任梧州教授,不久回到全州,负责办理全城团务多年,民国初年继任全州县议事会议员。

他为人勤恳,生性孝顺,其父蒋鸿翊去世之前生病在床数月,他亲自服侍汤药晨昏无间,凡大小便之事都亲历亲为处理之。当时弟楚材4岁、济材还在襁褓中,作为兄长虽然已有幼子,但将弟与子一视同仁,一并抚养,不分薄厚,一直教养至成年成家。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弟楚材、济材都有功名在身。

名材一生清廉为官,出行办公常不坐轿,下人相劝亦不坐,体恤下人太辛劳,不忍坐之,常坚持走路。体察民情,经常自掏俸禄为民办实事,赢得民心。平民百姓打官司,从不收取钱财。他告老还乡回村,什么都没带,只是挑了很多书回来,都是些经典讲义 、时政国事之书。他两袖空空,一身正气,毫无官架官威,其人其品如此而已,在地方颇有声望和口碑。朝廷诰授奉政大夫。

15.蒋梓材,字豫章、晴麓。敕封文林郎,例授儒林郎,晋封奉政大夫。幼无玩好,天资聪颖孝顺。18岁时考中庠生,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恩科考试中第五名副举人。先被铨选为教谕(正八品),年五十岁升为直隶州通判(正六品),但因父母都已年迈需要照顾而辞不赴职。

堂弟蒋名材、儿子蒋梦庚等举人皆其一手作成之门生,而考中秀才贡生领官家补贴者则更是不计其数。平生嘉言懿行,对族亲常常褒奖和鼓励,“仁恕持躬,清操励俗”。

谱载“凡济人利物之事不胜枚举”,“尤精于圣贤诚正之学”,身体力行,老而弥笃。对子女耐心教育,其子蒋焕然、蒋焕熙、蒋焕煦、蒋焕奎相继考中举人或生员,多有成就,人称“四美”。他和原配陈氏礼待下人,从不责骂。陈氏和妯娌相处融洽,家仆常常得到很多恩惠。陈氏虽贵为宜人,但非常善良勤快,经常挑井水、缝衣服、养蚕、纺织等,能做很多普通妇女干的活。

蒋梓材和赵炳麟是故交,故其家父蒋鸿翔过世后赵为其题写了祭文镌刻于墓碑之上。

16.蒋达材,监生,敕封七品文林郎。任定安团队长,跟随伯父鸿翱公抗击太平军,不幸被俘殉难,灵位入愍忠祠供奉。

17.蒋巨材,授六品卫千总衔,候选千总。民国时曾在凤凰嘴担任局长一职。

18.蒋佐材,邑庠生。为人秉性温良,孝敬父母。遇有横逆而来,则一笑了之也,不与人争吵。善书画,制艺精益求精,为人称赞。

19.蒋楚材,国学生。

20.蒋济材,国学生。

21.蒋琦材,国学生。

22.蒋焕凤,邑庠生。家境优渥,热心公益,曾以分经理身份负责倡修县治蒋氏大宗祠,颇为负责。回村后又倡议族人重修子昌公祠,带头捐巨资作表率。葛巾布服,常与农夫于田间地头讨论农事,别人竟不知道他是富贵中人。

23.蒋焕然,举人,敕封七品文林郎,候选知县。分家之时将肥沃之田产悉数让给诸弟,自己则取贫瘠之壤耕种,兄弟友爱数十年无间言。为人公道正派,乡邻凡有雀角争,都让先生主持评理,片词释纷。

24.蒋焕勋,国学生。

25.蒋焕烈,国学生。

26.蒋焕奎,廪贡生,由廪贡身份入桂林攻读法政专业,曾任全州县议事会议员。善教育,从游者坐常满。例授八品修职郎。

27.蒋焕焘,邑庠生。

28.蒋焕煦,邑庠生。性慷慨,有远志。“每搡斛时辄自叹曰人生当自强,安用此毛锥耶?”。恪守礼孝之道,课子奉亲视膳问安务尽其礼。时疫病横行,“州县殆遍”,其父梓材公与继母刘孺人同日染症,虽朝夕调治然病势日笃,先生尝誓倘父母不测,“吾当从事九泉以终子职”,视死如归。三日之后父母相继病逝,先生“哀毁尽礼”,誓不欲生,视富贵如浮云,欲随双亲而去。三天后先生竟亦因感染疫病西行,徒留伤悲于后人。

29.蒋焕熙,年十八便以府试第一和兄长蒋焕然同中生员(秀才)。不久遇缺即补训导(从八品),敕授文林郎。光绪丁酉年(1897年)以办团练武装有功,朝廷钦加五品衔诰授奉政大夫。其后乡试屡次不中,乃知天命。1907年接受朝廷授予教职,署理归顺直隶州教谕(正八品)。后因鄙视州牧贪污和溜须拍马逢迎上级之行为,遂挂印辞官回乡,士林惜之。于是厌弃人 增修天爵,回乡后“笃孝友以树家型、课农桑以崇实业、创团防以遏寇盗、立学校以牖(you,第三声,窗之意)青年”,名望很高。

先生因亲身经历清末社会众多黑暗腐败之事,再加上朝廷割地赔款,备受列强欺辱,遂对朝廷失去信心,故赞成革命党人推翻清廷统治。辛亥革命爆发后,先生联合本地开明武官蒋连杰等人士趁机发动起义,并攻下了灌阳等地,先生曾亲自担任灌阳知县数日。

民国二十三年初冬,红一军团途经上畔塘,虽然天气已有些许寒凉,但将士们仍然穿着草鞋,衣裳单薄,又急缺粮食。可是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说话和善,还在村中宣传民主思想。

先生早前就已了解到红军是为了突破国民党封锁而北上抗日的队伍,亲身看到红军纪律极为严格,无半点扰民现象发生,作为开明乡绅的他立即打消了疑虑和担忧。当红军首长拜访先生并说明了来意和困难之后,他没有迟疑便命家丁挑了家中现存的大米和红薯给红军煮饭吃,又命人拿来了干稻草和草席等物品给红军在子昌公祠堂打地铺,还资助了数百银元给红军作军饷用。因家中去皮的大米不足,他便吩咐雇佣的长工短工连夜为红军磨米,上演了非常感人的一幕。工人们经过一夜辛劳,终于在第二天早上磨出了大量粮食,为红军部队及时补充了军粮。红军在上畔塘子昌公祠住宿一夜,第二天他们辞别乡亲们后便赶往了大坪渡口。

另有落单的小红军唐高走到上畔塘村后,因身体虚弱不堪,实在无法行走,就由村民郑十二和其妻蒋氏(蒋氏为蒋焕熙族妹)救助收留。恰巧郑十二夫妇无儿无女,为了方便照顾唐高,也为了弥补族妹蒋氏无子女的遗憾,焕熙公让唐高拜认郑十二为养父,拜认其堂妹蒋氏为养母。他们一家三口就住在村中庵堂里,蒋焕熙和村中乡贤商量同意将庵堂周围的祭田也送给他们种菜种粮食吃,他们只负责初一十五供奉庵堂里的观音菩萨即可。唐高后来还在仁甲村学会了裁缝手艺,就靠在周边村落走街串巷帮乡亲们缝补衣裳鞋子为生。唐高在上畔塘生活了十多年,一直到解放初养父母相继去世后才回到江西老家。

30.蒋焕,恩授九品登仕郎。躬身耕田,奉养双亲照顾备至。家初贫困,善于积累经营家业,不到十年便田地连云,堪称富有。和族叔祖鸿翔公为忘年交,两人合置会产百余亩,大家称赞。督诸子耕读,严而有法,三子玉镛英年考取生员。性格仁慈友爱,同治某年久旱,谷价陡涨,他拿出所有粮食分享给族亲,不计报酬和得失。对于贫困孤苦和无法还清债务之人,他都殊为同情,把欠条和债券悉数还给人家,其善行多类此。

31.蒋焕蒸,民国警察专业毕业。

32.蒋焕炘,明经小学毕业。深受儒学传统教育影响,国学深厚,善书法。在父亲蒋巨材引荐和介绍下,结交不少本地上层社会人士并深受赏识。日寇侵入全州后,曾胁迫他出任地方维持会会长,但他基于民族大义,不甘心为敌人卖命,不久后即辞职回乡。

33.蒋玉政,贡生。性至孝,其父早逝,母艰难维系家庭,其懂事明理,常讨其母欢心。每次外出,晚上必定早归,以免让家人担心。纳粮于官府而成贡生,让母甚感宽慰。奈何兄长玉 突然离世,嫂唐氏当时年仅二十二岁,侄儿锦汌尚在襁褓中。君肠几断劝慰嫂子。上奉母下抚孤,一切家务都由他亲自操持。侄儿锦汌成家后娶周氏,相继育有四子,但侄儿此时却又去世了。时君年已衰,幸亏周氏贤惠守节,无论大小之事都先询问先生后方才行之,而先生也随时教诲侄孙儿,直到侄孙儿依次成家,当时可称少康之家也。一门三节自古就难以做到,而唐氏周氏能坚守贞洁从而使家族兴旺,也确实是先生尽心尽力、努力而为的结果。

34.蒋玉荣,字鼎臣,贡生。少时聪慧,读书明大义,做好表率,以身示范。弱冠参加童子试不中后“援例入成均”。为人以孝闻名,与弟玉书尤为友爱,平生举动无不循礼。本地有为不义者,先生放下身段亲自教育教导之,使其改邪归正,走上正轨。为人尽职尽责,乡亲邻里都很尊重他。

35.蒋玉泰,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占全州,君随鸿翱公、达材公等族亲围剿太平军,不幸阵亡。

36.蒋玉镛,邑庠生。

37.蒋文传,邑庠生。

38.蒋玉珩,字伯寓,学名玉衡,毕业于广西陆军小学、江南讲武学堂、黄埔军校桂林分校。民国时曾任桂系陆军第六纵队少校,后升为上校军衔,曾担任桂林市长陈恩元的专职秘书和副官,其子蒋锦鋆被日寇残忍杀害,为保家抗敌,其资助弟蒋玉璿购买枪弹抗日。

39.蒋玉璿,字伯衡,学名政,广西高等小学毕业。民国桂系陆军少校,获授六等文虎章。在中共全灌特支委邓崇济动员下,积极组建抗日自卫队并担任大队长,上畔塘村有十多人志愿加入了他领导的抗日自卫队,队伍达到300人左右的规模,成为建乡地区最大的的一支民间抗日武装力量,驻地在今安和镇文塘村。在近一年时间里,他率队同日寇激战数十次,毙伤日寇为数甚众。最经典的一次战斗就是率队夜袭敌军,用杀猪刀砍杀了熟睡中的二三十名日寇,士气大振。另在造化塘村一次战斗中则俘虏了九名日军士兵。

40.蒋玉璞,民国警察专业毕业。

41.蒋玉璜,民国警察专业毕业,曾任桂系陆军上尉军官、律师等职。因人脉甚广,打官司总赢,在全州司法界风头一时两无。抗战期间日军轰炸全州县城,其在县城的房屋被炸毁后回到故乡居住直到终老。

42.蒋良玺,乡饮介宾。

43.蒋玉琛,明经小学毕业。

44.蒋玉洁,明经小学毕业。

45.蒋锦铨,明经小学毕业。

46.蒋锦侠,曾在李宗仁部队服役数年,身手了得,退役后回村务农,后来他还加入了蒋玉璿领导的抗日自卫队,打过日本侵略者。当年有日寇散兵数人侵入上畔塘,蒋锦侠凭借一根铜烟杆成功击杀一名单独扫荡的日本兵,声名大振。

47.蒋锦全,1951年参军,入伍后即开赴前线围剿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曾荣立三等功一次,晋升少尉军衔。

48.蒋良高淑配许氏敕封孺人,晋封宜人。

49.蒋鸿翔淑配阎氏敕封孺人,晋封宜人。

50.蒋鸿翎继配杨氏例封宜人。

51.蒋梓材原配陈氏例封安人,敕封孺人,晋封宜人。

52.蒋名材原配马氏诰封宜人。

53.蒋名材继配罗氏诰封宜人。

54.蒋焕熙原配唐氏诰封宜人。

55.蒋焕熙继配唐氏诰封宜人。

上畔塘蒋家大院修复中

5、天子岭、建安司、古渡景观群:山水与人文绝妙 结合的典范

位于海洋北端的天子岭,众多形似螺蛳一般的山体聚集在一起,气度非凡,颇具观赏性,因自古以来有着孕育“天子”的神秘传说而得名。徒步天子岭,登高西眺,湘江如玉带蜿蜒南来,江流两岸平畴田野,村舍俨然。东岸建安司古村前身为零陵故郡,两千多年前的古邑司城依稀可辨。自建安司而下,凤凰嘴、大坪等渡口,作为红军抢渡湘江的要地险滩,一度腥风血雨,其悲壮惨烈,惊天地、泣鬼神。而这块鲜血浇灌的山川沃野,则蕴含了太多历史传奇。站在天子岭山脊之上,远眺湘江北去,逝者如斯夫,感怀凤凰涅槃,民族重生。

天子岭

建安司古村

本文参考了邓跃华先生\蒋廷松先生的文章,在此深表谢意!

说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的事

中央红军长征过桂北四大渡口的说法欠妥,还漏掉一个!

广西白宝的皇华岭探秘

零陵行5:走进新的零陵古城,我个人感觉不错!

探秘明代大作家笔下有全州的缘由

Hash:00fbf4c0472320ec18e5d4151070eb8256aaa780

声明:此文由 探秘八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