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治理的绥德实践!!!
原标题:回眸十三五 · 奋进新时代|治一方水土 富一方百姓——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治理的绥德实践
“ 辛店沟示范园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水保科技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观光融合发展的新路子。”2020年8月29日,8位中科院院士来绥德县辛店沟调研时充分肯定了该示范园的建设成效和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绥德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遵循,推进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绥德县副县长孙虎生说。
义务植树 郭媛瑞 摄
近年来,绥德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目标,重视河道治理和沿黄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县域内山水林田路、梁峁塬坡沟综合治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土不下山 泥不出沟 清水常流
——形成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多功能防治体系
辛店沟属无定河中游左岸的一级支沟,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典型流域,也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了研究水土流失规律,探索水土保持良方,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因地制宜,为流域南部、中部、北部配置了不同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先后开展了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生物等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
同时,应用集雨节灌、自然修复、保土耕作、坝系稳定等先进的水土保持技术,总结出了梁峁坡地修田造园、沟谷坡地植灌乔草、沟谷道内建淤地坝系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三道防线”理论,巩固沟床,拦蓄径流,变荒沟为良田,形成从峁顶到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工程体系。
崔家湾镇生机勃勃的川道田园
淤地坝治理成效显著
“绥德‘7·26’特大洪灾发生时,辛店试验场卡口站水位才0.2米。”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试验场场长李尧说,经过几十年努力,辛店沟流域治理面积达到80%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75%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80%以上,已基本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清水常流”的生态治理效果。目前,试验场基本形成经济林、沟道坝系、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试验观测区四大功能区,场区内基础设施完善,可集水容积1万立方米,拥有淤地坝22座,坝地梯田占地600多亩,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淤地坝有很大的综合效益,除了拦泥保土、防洪减灾、促进水资源利用外,还能淤地造田。”李尧介绍说。
在黄土高原地区沟沟壑壑的群众中,广泛流传着“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说法,并称淤地坝为“粮囤子”“钱袋子”。
绥德县王茂庄小流域,大力发展淤地坝,在人口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缩小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还能稳定增加,大量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耕地面积下降,林地面积和草地面积上升,实现了人均林地2.4公顷,草地0.3公顷,粮食超千斤。
“我种了近10亩坝地,主要以玉米为主,每亩能收1000斤。按照现在每斤1.2元计算,每亩地的毛收入就是1200元。”58岁的王茂庄村原村支书刘艳雄说,王茂庄村大约有400亩坝地,每年人均纯收入能达到4000多元。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绥德县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33.8平方公里,全县河道治理保护140.5公里,堤防总长度53.29公里,建成淤地坝2915座,控制流域面积823.98平方公里,总库容34311万立方米,拦截泥沙18.6亿吨,可淤地面积5.66万亩,总灌溉面积3070公顷,各项水保措施的实施,对防止水土流失、增地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稳定脱贫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森林资源实现面积、蓄积、覆盖率“三增长”
绥德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以来,该县坚持开展造林绿化“接力赛”,到2020年底,森林面积增长83.28万亩,覆盖率提高到29.93%,林地总面积17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2.09%,全县境内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7.4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实现了面积、蓄积、覆盖率“三增长”。
绥德县龙湾生态综合治理区历经20年治理,森林面积达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逐步形成了风景资源优良、旅游景点遍布、交通条件便利的市级森林公园。每逢夏秋,走进位于城区的龙湾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鲜果飘香、生机勃勃,从塬面到梁峁,从沟壑到河岸,郁郁葱葱。如今,这里不仅是市民居住生活的天然“氧吧”,而且已成为休闲采摘的好去处。
“过去这里大部分都是耕地和撂荒地,常年风沙大,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后,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绥德县林业局局长张春胜说。
这仅是绥德县造林绿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重点实施了五大绿化工程,使城区周边山体坡面的绿化在原有0.1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到1.7万亩,实现城区山体坡面绿化全覆盖,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验收,达到了省级园林城市的标准。
同时,完成村庄绿化300多个,大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以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为主线,打造绿色走廊,新增通道绿化面积6万多亩,实现青银高速、210国道两侧直观坡面绿化全覆盖;完成退耕还林33.29万亩,涉及退耕农户近4万户11万多人,累计兑现资金近5亿元;退耕还林工程每年都顺利通过国检、省检,面积核实率、面积保存率、钱粮兑现率、管护率、档案率均为100%;打造了四个生态示范园区,即陕北规模最大、面积达180平方公里的龙湾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以满堂川镇圪针湾为中心的万亩核桃示范园,集休闲、娱乐、采摘等于一体的裴家峁创新林果园及崔家湾绿源生态示范园区,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山峁沟壑不仅要绿起来,还要发展绿色产业,带动群众富起来。核桃就是绥德县绿色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从2012年开始,绥德县就通过多方考察调研,最终决定发展核桃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该县通过“样板示范、典型引路”,先后打造了满堂川万亩核桃示范基地、崔家湾绿源核桃精品建设基地和绥德县绿源生态示范园,引领带动全县核桃栽植面积达到了10万亩,涉及全县16个乡镇160多个村。
除核桃之外,红枣和苗圃也逐步成为绥德县生态与经济效益有机循环的代表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红枣栽植面积达到14.64万亩,总产量达2.8万吨,并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红枣产业链。苗木种植面积也发展逾1万多亩,年出圃苗木近1亿株,产值在2亿元以上。
“三变”改革驱动现代园区建设
“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是绥德县赵家坬村的真实写照。过去,赵家坬村农民大量外出,以务工为主,大部分土地被闲置撂荒。
2017年,赵家坬村迎来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春风,踏上产业发展的康庄大道。该村先后召开30多次会议,成功将赵家坬村7000余亩荒山荒坡流转到绥德县二十四坬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费平均每年每亩55元,流转期限为20年。二十四坬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建好的果园集中连片无偿给赵家坬村976人人均1.3亩,按照“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方式,村民又将自己的果园入股到村集体成立的专业合作社经营。
山青水碧的无定河流域
层层梯田成为农民的“粮屯子”
“我以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8亩地撂荒,地里没有一点收入。园区建设以来,我不仅可以在家门口打工,还没花一分钱就拥有5亩多果园,果园入股村合作社后,分红1500元,我还在园区打零工挣了5000多元。”赵家坬村村民赵如龙说。
赵家坬山地苹果示范园是绥德县深化“三变”改革的一个典范。该园区占地面积达3万余亩,目前已建成1.75万亩高标准现代化山地苹果园,创建成为榆林市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为陕北贫困山区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如今,园区带来的效益初见端倪。“自从村里建起了园区,我家的日子总算稳定了。”赵家坬村村民杨玉清说,去年,她家土地流转、配股分红、光伏分红、园区务工收入共达2万元。
园区现在能为当地和周边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一是土地流转收入,每年平均每亩55元;二是入股分红,截至目前,已兑现分红234.85万元;三是务工收入,园区每年可为村民提供劳动岗位600余个,去年支付工资380万元;四是光伏收入,截至目前为贫困户分红共计9.59万元。
赵家坬山地苹果示范园不仅绿了山峁沟壑,还带动了周边发展。
“绥德按照‘新时代高西沟’和‘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园’的定位要求,抓紧抓好赵家坬等一批生态示范点建设,以点上示范带动面上突破,推进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孙虎生说。
近年来,绥德县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产业覆盖、联结机制、精准帮扶”为突破口,建设种、养、加一体化,集休闲观光旅游、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巩固发展以省级园区为支撑,市、县园区为依托的三级园区集群发展格局。目前,绥德有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园区87个。
马蕊 张东红 王彦轮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作者/来源:榆林传媒中心
Hash:23ea4118b6b03b3cc0984a20042c7fe6e6b724c1
声明:此文由 水土保持之点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