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地震使一座古城堡“隔海相望”

秦州(今甘肃天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伏羲故里,历史悠久。传说中的伏羲、女娲、轩辕都出生或曾活动于秦州一带。大地湾原始社会遗址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即在这里生息繁衍。

顺治十一年六月初八(公元1654年7月21日)秦州地大震,年余不止。

此次地震给秦州及邻近四十府造成了轻重不等的破坏,波及陕西四川山西、直隶、河南五省九十余府、州、县。根据研究者综合评定,此次地震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达Ⅺ度。

1654年秦州8级地震等震线图

1654年秦州地震各地烈度汇总

对于这次地震情况,清史稿、清史录、地方志和当时文人的书稿和诗歌等都有着详细描述记载。

“凡城垣官舍崩圮殆尽,摇倒房屋三千六百七十二间。震塌窑寨(砦)不可胜计”--《康熙秦州志·城池》

“秦州城垣、官署、民房崩圮殆尽,罗家(寺)堡七十峪,两山拽成一处,壅河成潭”“压死男妇万余口”--《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6页23

“余以甲午春,谬领陇头节,维时值天灾,厚地忽而裂,可怜半秦民,骨肉毙陶穴,板陉尽丘墟,坚城无遗堞,余也对残黎,呼天眼流血” --时任秦州知州宋琬之诗《丁酉季春赴任北平留别秦州守姜继海》

《安雅堂文集》中收录了宋琬写的《重修秦州城垣记》、《祭秦州山川社稷文》、《为秦州地震压死士民忏佛文》、《祭秦州地震压死士民文》等,为我们再现了1654年地震的场景。地震后,他又组织民众抗震救灾。

地震当年,州人在水月寺(今秦城区人民公园)东建造了他的生祠。

通过史料记载的描述情况,此次地震造成了大范围的城垣毁坏、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

除此之外,滑坡、山崩和堰塞湖等地震地质灾害也非常严重。

地表形变现象(如滑坡、崩塌等)最密集的地方为天水以南至礼县之间的西汉水河谷地区。

通过航片及卫星遥感解译和现场访问发现,在西汉水上游礼县至天水镇一段发育了规模不等的滑坡体约180个,最大者宽达4千米左右。其中西汉水北侧较南侧滑坡数量多、规模大,并以永兴--盐关--罗家堡--天水镇一线最为密集。根据史料记载和现场访问,规模较大者主要由1654年这次地震形成。

西汉水河滑坡分布图

另外,据史料记载,地震造成七十峪(今华岐乡附近)两山合并壅河成潭,形成了大、小两个海池(海子,即堰塞湖)。当时的安集寨和对面山上的斜坡村被两山壅并,把安集寨山上的古城堡从中间塌垮一半连同山体壅至斜坡村的村边,另半个城堡还留在了安集寨的半山腰上,中间地带就是所谓海池的“海”。

这里至今还留存两城堡隔“海”相望的遗迹

发震构造背景

据考究,此次地震极震区位于礼县以东的西汉水河谷永兴镇--罗家堡--天水镇一带。经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在此次地震的极震区内仅有一条活动断裂,即礼县—罗家堡断裂,其性质为左旋走滑兼正断。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该断裂沿礼县--盐关--罗家堡一带保存了地震陡坎、纹沟左旋和地震沟槽等地震地表破裂带形迹,其地理位置与历史资料考证确定的极震区范围一致。

礼县—罗家堡断裂分布图

礼县—罗家堡断裂毛家庄附近阶地断错图

— END—

参考文献:

袁道阳、雷中生、王爱国等,1654年甘肃天水南8级地震补充考证,地震工程学报,第39卷 第3期,2017年6月

赵云,1654年甘肃天水地震烈度和震级考析,高原地震,第20卷 第2期,2008年6月

来源:震知卓见(ID:dizhen_sd)

Hash:11d7d28399f646b1e89b2fcaf75073f8091cfce7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四川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