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古村青龙山,有着怎样辉煌的历史与食俗?

龙山村芋头飘香

青龙山成片种植的安和香芋

风景秀丽的泗溪源

泗溪源第一景--古闸门遗址,是昔日的古关口寨门,左悬崖、右峭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广西全州古有六乡,安和镇古属建乡,全州有"长万二乡出白米,恩建二乡出刀枪"之说。安和镇地处海洋山脉脚下,水土气候适合芋头种植,种植面积在全州名列第一,是当之不愧的芋头之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往今来,建乡的人们有尚武的传统,民风彪悍,仅青龙山村就出过1个武进士,5个武举人。该镇东部的青龙山村,因村后有一条山脉形似青龙而得名。

青龙山虞三公堂桥,双狮喜迎天下宾朋(远处为虞三公祠)。

虞三公堂桥,吉祥双象(出将入相)

小桥流水青龙山(兼善公堂桥)

青龙山村虞三公祠堂,是红军长征指挥所和宿营地。

青龙山古村于清康熙三十八(1699)年建村,有着300多年的历史,位于全州县西南部,距全州县城35公里。现青龙山古村有常住人口 1300 多人,除建筑外的山地水田有 2000亩,古民居达 4600 平方米,共有 36座民居古建筑,始建于康熙清至民国初,整个古村落是同姓聚居,整个古村落的村民都是“蒋氏”一族三国名相蒋琬的后代。青龙山古村是安和镇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较完好的代表性古村落之一,也是红军长征在全州经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古村落之一。青龙山古建筑群较全面地反映了本区域在清朝至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凝结着祖先智慧与汗水的文化遗产。

武圣宫(关帝庙),武圣宫桥,三百年古樟树

村中三百年古樟(现存共5棵)之一

武圣宫(关帝庙),红军宿营地

青龙山公共古建筑主要有:虞三公祠堂,兼善公祠堂,武圣宫(关帝庙),广福殿(已无屋盖),迴龙殿(只剩墙基)。主要古民居的代表有:蒋伯文故居建筑群(春甫公庄院),蒋连杰武进士故居建筑群(辅臣公庄院),绍康公庄院等。

精美的古建筑(绍康公庄院)

在1856年起至科举制度终结前1年的1903年不到48时间里,青龙山村共出了1个武进士(蒋连杰,字莲浦),5个武举人:蒋誉、蒋济川、蒋联飞、蒋连杰、蒋继鲁;1个文举人(蒋继伊,字伯文)。这些青龙英杰中以蒋连杰、蒋继伊叔侄二人为最,叔叔蒋连杰武进士为青龙山科举功名最高者,蒋继伊官至民国广西参议院议长,为民国时期全州第一高官位获得者。现存诰封碑2块,功名夹石17块。

全县知事蒋任衡(字春甫,乃蒋连杰之兄,蒋伯文之父)题写

武进士蒋连杰(莲浦)题写

民国初期,时任粤海道尹、两广财政厅长的蒋继伊致财政部的电文

青龙山是安和香芋的主产地和种芋供应地

青龙山村可谓是古建乡盛行尚武风气的代表村落。以下举两例说明, 清光绪年间,为了反抗满清的统治,哥弟会一度遍布全国四川湖南、广西。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二十一日,全州哥弟会集会党2000余人,一举攻破灌阳县城,顿时声势浩大。但这股武装到达内建乡后,青龙山人武进士蒋连杰与大塘人武举人唐必见,一声号令,招集团丁,居然将这股威胁清朝统治的会党起义给灭掉了。

抗战时期,青龙山人武进士蒋连杰的侄孙蒋朝瀚、蒋朝清兄弟(都是蒋伯文的侄儿)组织抗日挺进纵队第三支队(全州县志称朝清自卫队)进行抗日。民国33年11月8日,日本侵略军犯境安和,朝清自卫队在浩水田村设伏,击毙日军高级军官木村大佐。据史料记载,这是全州境内击毙日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官。当年打死日军大佐时,朝清自卫队抗日战士就杀猪做芋头扣肉庆贺。但是青龙山村人民因此也随即遭受了日军的疯狂报复,青龙山自卫队员被抓被杀十余人,其中一人被日军点天灯(直接浇油烧死),全村共84座房屋被日军纵火烧毁。

青龙山村安和香芋种植基地交通方便

青龙山的安和香芋这样过冬,盖上了塑料薄膜。

其实,芋头之乡的安和人民不仅崇尚习武,也文人辈出。武进士蒋连杰的侄儿蒋伯文是民国时期全州籍人士在民国政府中担任过的职务最高的官员。他举人出身,曾任粤海道尹、两广财政厅长、广西省参议会首任议长。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革命烈士曝尸街头,包括烈士的亲友在内,都不敢现身出来收敛遗体,是蒋伯文向两广总督张鸣岐求情 ,才得以收敛让烈士安葬。1938年湖北有名的鄂湘联中(1938年6月,武汉会战打响,7月26日,九江失陷,武汉及周边地区的学校早已停课,战火逼近武汉,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决定将武昌文华中学、汉口圣保罗中学和希理达女子中学以及另外两所湖南省的中学组成“鄂湘教区联合中学”,简称鄂湘联中。1938年9月7日,鄂湘联中教职员连同家属约300人,由武昌徐家棚登上火车。9月9日下午,师生又乘火车沿刚刚建成的湘桂铁路(由蒋伯文主持修建)奔赴广西全州,第四天上午安全到达全州。)后在蒋伯文的帮助下,鄂湘联中迁至青龙山办学近一年。现有抗日遗迹兼善公祠堂、蒋伯文故居留存。

红军宿营地、抗日遗迹(鄂湘联中教室),兼善公祠堂的前景。

兼善公祠堂后景(断墙是后座,1944年被日军烧毁的遗迹)

兼善公祠堂前座内景,已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倒塌,急需维修保护。

武昌文华中学

在伟大的红军长征史上,青龙山是一个标志性的存在,中央军委的电文中反复提及青龙山村。1935年11月27日~12月1日,红军长征的三支队伍先后经过青龙山,前往湘江渡口。彭徳怀军团长率领红三军团的先头部队,曾在青龙山虞三公祠堂驻扎办公和歇息,其后是中央军委二纵队,最后是红八军团经过青龙山。但是有数十位红八军团的后卫部队战士在兔子塘战斗中壮烈牺牲,这座叫白水山的小山成为了无名红军烈士的长眠之地。

红军长征行军线路图,三支红军队伍经过青龙山。

青龙山古村是红军长征在全州经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古村落之一,村民给予红军有力的支持,支持粮食,补充给养。包括大米,红薯,安和香芋,都成为支持红军的主要食粮,青龙山村民还收养过四位失散红军,其中一位叫蔡荣春的受伤红军后来定居全州,他的一家人与第二故乡青龙山保持着亲情往来。

红军长征走过的石钉路,三支红军队伍先后从此经过,然后到达青龙山村。

青龙山有着许许多多的红色传奇故事。有红军侦察兵刘红军胆识过人智勇双全,在青龙山绘制地图并为过世老人蒋永应(是后来救助红军的蒋作杨的父亲)送吊唁对联的传奇故事,也有青龙山人蒋作君从民团手里勇救红军伤员蒋廷秀(收养后改的名字)并全力保护的故事,还有红军与百姓军民鱼水情深、村民为红军宿营提供稻草打地铺、红军首长赠送村民衣服的故事,更有青龙山村民蒋作杨收养救护的受伤红军蔡荣春一家人与第二故乡青龙山亲情常在的感人故事。

白水山脚的红军路山上就是兔子塘战斗的发生地(2019年7月17日)。

革命游击战争时期,则有青龙山人民保护游击队员肖友龄、唐存银脱险,开明乡绅蒋朝汉倾力支持陆绍双、唐楚英率领的游击小分队在青龙山蚂蟥塘自家大果园驻扎,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杀的故事。

此外,还有解放战争时期桂北游击队员汪庆霖向村民借枪时留下借条的故事。

1949年11月21日,汪庆霖书写给蒋廷程的借条。

在过去,芋头、红薯是青龙山老百姓赖以为生的口粮,中央红军过青龙山时,正是芋头、红薯收获的季节,红军短暂歇息、吃过蒸煮的红薯、香芋,又匆匆奔赴湘江渡口。现在香芋则是常用的食材,但作为香芋扣肉,以前老百姓也不常吃到。这是当地人们办庆贺酒席的一道菜,也是人们喜庆团聚的一道菜。但是当年朝清自卫队打死日军大佐,抗日武装庆贺时则可能吃上这道菜。红军蔡荣春被青龙山人蒋作杨收养后到全州定居,他经常回青龙山看望营救他的恩人,青龙人的亲人便会用香芋扣肉来招待他。

新鲜出炉的安和香芋扣肉

蒋士基 蒋廷松

Hash:65e359057dd3746503019562a4d16f8ef1a61559

声明:此文由 探秘桂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