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2200多年的历史在哪里,来这里转转就知道| 闲逛

白居易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福州西湖,也有条湖东路。虽然没有“绿杨荫里白沙堤”,却与冶山路夹出了最老的福州城。汉代冶城、唐代马球场、宋代校场、明清贡院,都在这片区域,层层叠压。可以说这里包含了从汉代到民国,福州城市的所有时代要素,堪称福州文化的发源地。

知道收藏家李敏宁的汉脉空间搬到这边上的五四路已经一两年的时间了,连同一旁的闽味馆一同楼都成了不少当代艺术家到访福州的必去之处。但一问才知道李敏宁最早创立的广告公司就在中山路旁边的中山大厦,这一带过去他就待过好长时间,如今又回到这里。他说他爱这片区域,因为足够老,言下之意则是仍有新鲜,不止这里的历史可待挖掘的丰富,还有当下生活趣味的可供消遣。于是我们决定跟着他,在这附近逛一逛。

李敏宁

「汉脉艺文空间、一同楼主理人,早年在中山大厦开广告公司,如今常驻五四路」

/

都城隍庙

一早我们就从湖东路旁的小巷子里开始了闲逛的第一站,这里藏着福州的保护神——城隍。城指城郭,隍指护城河,古者,城隍保护一城之平安,被视为城市的保护神。城隍庙划分为都、府、州、县四个级别,福州为福建政治中心,故这里被称为都城隍庙,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

福州都城隍庙管辖现实中福州下属各县的城隍,庙宇曾被毁坏殆尽,仅剩俩堵残壁,后人在原来城隍庙阴司殿的基础上重建。今天的都城隍庙是一座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因城隍管理阴司的职能,殿内神像的摆放和种类都与一般的庙宇有所区别。殿内两侧墙壁上,还留有后人临摹的清代壁画

都城隍庙被包围在一幢幢高楼间,低矮的城隍神庙供奉着福州的保护神——周苛,自从晋代开始,这位徐州人便落户福州,保一方水土。如今他的法力似乎不足以管理周边的高楼。庙宇处低,大厦处高,正是现代化与传统在当今中国城市中,彼此力量的比对。

有趣的是都城隍庙还提供了另一种别样的景观——共处。这里不止供奉城隍,庙宇一旁又建起了三清阁和临水太后殿。和我们一样早到的还有依旧来这里祈福求愿的附近居民,墙上可见近日的活动安排通告。李敏宁说这就是福州人顽固的民间信仰传统,如隐秘却强大的线,连着高楼与庙宇,传统与现代。

虽身处高楼,走到阳台便可俯视,但心中却总是仰望这低矮的小红房,这是福州人古老的生活模式。紧挨着城隍庙的小区里,还有人家在护坡上,开辟出小花园,水瓮嵌入石壁,又自成体系的浇灌系统,都是神明与本地人家的日常。

中山路

从都城隍庙出来,绕道中山路。比起全国各地的中山路,福州这条不算有名气,但却很有趣。今天的中山路呈南北向,在中山纪念堂分叉为平行的两条路,一直秉承着明清以来的老样式。

中山路的起点是林则徐出身地,这位清代重臣在福州留下的痕迹实在太多,如林文忠公祠、桂斋等等,总在庙堂之高,但林则徐出身地则带来了“江湖之远”。

林则徐出身地是两座相依的小院,仅两进,建筑并不复杂。门墙没有复杂的雕工,观音兜的规模也是寻常人家的水平。不过一座普通的闽东建筑,质朴一如人的童年。正是这种古拙反而凸显了福州古建中最重要的一些元素。如今老建筑也陈列着本地文化相关的展览。

中山路尽头的中山纪念堂所在地在清代是贡院,此路也被称为登瀛路,意为登科高中。千年科举一朝废除,贡院在新政后被改为咨政院,中西合璧的中山纪念堂就为那时所建。1912年,中山先生来此演讲,遂改名为至公堂。纪念堂糅合西方罗马券拱门与中式硬山顶的屋架与一体,仍旧展示着中式建筑的样貌,这是那个时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取向。

闲逛当天周遭都在改造,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山路底下还包含着福州各时代的要素,需要被挖掘和看到。比如福州最早的城址——冶城,在这条马路下;唐代裴次元在这里开辟马球场;宋代是团练民兵的校场……一条路见证了福州城市发展的不同切面。

冶山

由中山纪念堂前的老社区拐上冶山。“三山藏,三山现”曾是福州建城功略,自汉及明,福州的城市边界总要找到三座山,最早的三山中便包括冶山。冶山不高,印象中就一直藏在居民区里,被茂密的树木遮盖,前两年还是略显荒废的幽静样子,如今已被重新整治为城市公园,作为“冶山春秋园”的一部分免费开放。

七月的阳光透过层层绿叶,星星点点地洒在山间。阳光没了暑热,把绿叶晒得发白,人行其间,清凉自觉。

冶山被视作福州城的起点,因为山脚下,有着福州最早的城址——冶城。如今冶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也有一部分回到了这里,被安放在了由海军名将萨镇冰旧宅仁寿堂改造的冶山闽都博物馆里。闽都博物馆刚开放不久,是李敏宁也愿意来逛一逛的地方,他喜欢了解福州城的过去,这里是一个好去处。

仁寿堂依山而建,另一侧的建筑也被重新修复改造,作为萨镇冰纪念馆开放。仁寿堂是萨镇冰的旧宅,他曾在此度过了晚年时光。庑顶、垂直的主楼与依山石梯,恰合成正与斜的和谐搭配。一株古榕参拔直上,树叶直抵廊窗,带来舒适与惬意,连李敏宁也感慨:“萨老的儿子真会挑地方”。

还有许多别致的细物藏在冶山,仁寿堂前的山阴亭中,不知哪个时代的人在青石上开凿出曲觞,意图在山阴亭里再造一次兰亭集会。一旁还有不少摩崖石刻,也被重新描了红。

顺冶山而下,就能见欧冶池,这是传说中春秋时的铸剑大师欧冶子淬剑的所在。如今被榕树掩映,清秀安宁。逛冶山累了,可以在湖中的亭子小坐,看着满池荷叶,也许能够细细体味“冶山春秋园”这个名字所承载的历史遗迹

观风亭街、赛月亭巷

出冶山向东走,很快就到屏东河沿的观风亭街。观风亭得名于它的地理位置,此路乃官员进入福州城的必经之路,福州的官员在这个亭子迎来送往,所以取名观风亭。2001年,在对屏东河进行考古挖掘时,曾挖到一段城墙,这道城墙存于观风亭街不远的赛月亭巷里。

关于赛月亭名称的由来,已是文献不足徵,但赛月亭巷早已由挨着福州城墙的小路,变更为社区道路。小区里的古城墙有些破落,根据宋代《淳熙三山志》所记福州城墙方位来看,这段城墙最早在五代十国,由王审知拓建北城时所建,后来的明清应有沿袭,亦有百年历史。曾经保护居民的城墙,如今被居民保护着。

营迹路、五四河畔

出冶山向东,经过屏东、五四两条河流,它们都曾是福州城的隍,也是周苛法力的边界。越过屏东河,旧城光景,一换而为新派大厦。绿意盎然的街巷里,有了恒力创富中心等商业写字楼的入驻,也让这一带的社区生活多了不少新鲜活力。

恒力创富中心里有不少轻食餐饮,周围咖啡店、精酿吧也陆续开了起来,李敏宁说营迹路多了些年轻人爱逛的时髦。沿街铺面的DAN咖啡就是个歇脚的好地方。之前就以稳定的好品质著称的DAN,新店虽然3层灰白色调不锈钢水泥建筑体本身就格外出挑了,但一坐下来,一杯冰拿铁入喉,还是让人轻松回到最纯粹的咖啡体验。

最后回到五四河边上的汉脉和一同楼,少不了坐下啜杯茶,尝尝本地味道。一同楼和汉脉大概也是现代化喧嚣的五四路里的例外,一同楼之前就坚持道地本味,搭配老食器,提供温情的福州私房菜(点击了解更多)。最近新增的闽味炒粉干也是老味道的酸爽,很是开胃;应季莲子甜品,软糯清凉,最是解暑;还有其他的新品也增添了不少新口味,花胶鸡汲粤菜鲜甜、剥皮鱼佐微辣,让人有了更多的选择。

静静吃完一餐,李敏宁开玩笑说:“今天闲逛的主题就是,自汉而来,一脉而成。”这一路逛下来,看福州从古代走向现代,吃一顿闽菜好味,逛逛艺文新空间,大概也会对福州这座城市了解更多一点。

撰文=冯涛

摄影=小混

转载请通过本公号后台联系我们!

Hash:cb1451cfebf581dd66d854aa1ee5f210fc291e12

声明:此文由 homeland家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