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千年轮回”佛界典故的美谈
“桂琛回家了”,久别故土1131年的黄岗山万寿寺和尚,桂琛禅师,于公元2019年5月26日回家了,这是常山佛教界,不,是中国佛教界的一则“千年轮回”典故之美谈。创造这典故美谈的是杭州灵隐寺主持光泉大和尚。虽说,这“千年轮回”是历史的巧合,是佛界的因缘之说,然,如果不是光泉大和尚的善举,那桂琛禅师的禅脉,只是在灵隐寺划上了句号。所以说,光泉大和尚功德无量,他这一伟大创举,将载入佛教史册。当然,这也是常山县委县政府对佛教文化工作重视的结果。
桂琛,俗姓李,公元867年,生于常山,又成长于常山,自小就笃求远俗,斋茹一餐,调息终日,秉心唯确,为乡党所钦。在21岁既冠时,桂琛就拜师于万寿寺无相大师。由于聪慧,22岁时,就律学通读,为众升台,又足戒成僧。但,桂琛又不满足于律学,欲求佛道思想广深,于是,在公元888年,也就是他在无相大师处足戒成僧后的当年,就开始了他的游学生涯。
桂琛离开常山黄冈山万寿寺,没有向东,而是向西。他的第一站到了江西永修境内,走进了云居山道场,拜谒了云居道鹰禅师,并得以接受。桂琛在云居山期间,发现道鹰禅师也是较为重视律学的,这对于不拘泥于学律的桂琛来讲,就显得没有意义了,于是,桂琛又选择了离开。
桂琛,西行在云居山参学悟道无果,就转向东南方向,他翻越武夷山脉,进入福建中部的闽候县境内,上了雪峰寺,投到义存禅师门下。当时,义存禅师的教学方法是典型的禅宗式的,自由式的,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之潜能。这样,桂琛在雪峰寺,受到了良好的熏陶,也对他以后的禅风影响较大,而且,还具有法脉上的传承关系。
桂琛接下来又转到距雪峰寺50公里左右的玄沙寺师备禅师门下。师备禅师,曾获朝廷紫衣,又被赐号“宗一大师”,在福建宗教界享誉至高。桂琛,在前三位老师处学律与悟禅,基础得以夯实,然并未开悟,而在师备禅师门下,真有因缘,他开悟了,而且,深得师备禅师所器重,成了他的得力助手。此时的桂琛,也开始“声名扬外”了。有了声誉传远,时任漳州的牧王公就特地请桂琛在闽城西山,即福州旧城的西面石山上建“精舍”,亦称“地藏”。这就是桂琛,成了禅师,从此在福建禅界取得了一席之地。
桂琛禅师,在地藏院,时间较长,约十八年,可以说这是他在福建期间参禅传法重要而有成效的一处宝地,就其生活时间讲,地藏院是其在福建的“故里”。地藏院本该是桂琛禅师的心安之地,然而,福建“鼓山神宴”与地藏院有了纠葛,鼓山神宴大师,是唐末之高僧,他亦姓李,福建人称他为“鼓山和尚”,在福建佛教界有着较高的地位,让桂琛禅师陷入法嗣转改风波,或许还有他不得已的苦衷,最后不得不因此而出走地藏院,迁往漳浦罗汉院。桂琛禅师到了罗汉院宣法,又较快地产生良好社会影响,故而,他又被人称之为罗汉桂琛。
桂琛禅师,在罗汉院时间不长,大约三至五年,由于年迈,于公元928年,重新回到了福州地藏院,回到了他心中的“旧地”“故里”。就在这一年的秋天,桂琛禅师圆寂于地藏院,享年62岁,僧腊四十年。
桂琛禅师,本来从公元888年离别常山故土,他的一生僧涯,全归结在福地,然而冥冥之中,他在地藏院宣法传法时,文益禅师在一生行脚求学的过程中,走进了地藏院拜在桂琛禅师门下,恰巧又在这因缘之中,桂琛与文益两位师徒一问一答,文益开悟了。文益禅师开悟,又在南京清凉院创建了法眼宗,桂琛禅师也就成了法眼传承的关键人物,因为,桂琛是文益禅师的开悟老师。就这样,文益禅师带回了桂琛的思想以法眼宗之脉,在浙江天台、杭州等地弘扬与传承,出现了一祖、二祖、三祖之脉传。也就这样,法眼宗的三祖,文益禅师的师孙,永明延寿大师受吴越王钱弘俶之请,进了灵隐寺,成了公元960年大宋的第一任灵隐寺主持。永明延寿,主持灵隐寺后,苦心经营,恢复并造就了灵隐寺的盛况,贡献很大,功德无量,载入灵隐史册。
千年佛缘又轮回,公元2019年5月26日,灵隐寺光泉大和尚,领着众弟子,护送桂琛禅师回到了常山,让久别故土1131年的桂琛禅学思想回到了他出家成僧的黄冈山万寿寺。同时,又在常山为桂琛1152周年和他的师曾孙永明延寿1115周年诞辰纪念举办了隆重的学术研讨会,为其禅学思想进行积极讨论与弘扬。
桂琛禅师的悟禅与禅思,经过福建由文益到永明延寿,把常山与杭州,黄冈山万寿寺与杭州灵隐寺结了因缘,更重要的是光泉大和尚重续了此缘,让灵隐寺与常山结成了不解亲情,让佛教界这千年轮回之典故流入常山民间,成为美谈,也从此成了常山人民的世代传颂。不仅如此,常山黄冈山万寿寺的地位与名声,将在灵隐寺及光泉大和尚的携手庇佑下,在江南得以提振,并将成为江南又一处佛教胜地。
-----
-----
本文由常山文旅体资讯整理编辑,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ash:1dc0ae85128e3cf1272342d35c0d6009fdbc305b
声明:此文由 常山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