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榆林县的早期组织

温馨提示

星期五 4月9日 榆阳区晴 4—14℃

本文1392 字阅读时长约3 分钟

中共榆中支部的建立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通过了《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强调要重视大力发展党的组织。榆林县早期党组织是在全国革命形势大发展,受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绥师)党组织的影响,并在其帮助指导下建立起来的。1924年寒假,在榆中上学的绥德籍学生张肇勤、李登霄(李子洲胞弟)回到绥德,开办了寒假补习学校,此活动引起李子洲和王懋廷的注意,王懋廷找二人进行了几次深入的谈话,遂由李子洲、王懋廷介绍发展为共产党员。

1925年3月,王懋廷来榆主持成立了中共榆中支部,指定张肇勤任支部书记,归中共绥德支部领导,联系代号“张建基”,党称“大学”,团称“中学”,办公地址设在榆中附设的平民学校。榆中党支部成立后,发展刘志丹、刘景象、周梦雄、周发源、李含芳、焦维炽、杨国栋等人为党员。

1925年春,北方区委派耿炳光来榆,经神木人王瀛在太原推荐,耿在榆林直接接收榆中学生武开章、王季明、张心斋入党,并将三人的组织关系介绍回榆中党支部。其后,支部又发展了郭洪涛、庄培、苗存权等人入党或由团转党。 同年年初,共产党员张肇勤、李登霄从绥德返回榆中后,发展同学汤登科加入共青团,随即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榆中小组

至暑假前,榆中党团员已有四五十人。在此期间,榆中发展入团的学生有刘志丹、曹必达、王子宜、王俊让、周梦雄、刘实庵、焦维炽等人。

1925年秋,绥师党组织派王复生(王懋廷兄,早期共产党员)带体育运动队来榆林以参加运动会为名,检查榆中党团组织工作情况。他在榆林城西门外沙滩上,召集刘志丹等20多名党团员开会,决定将一部分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并遵照中共北方区委的指示,决定派遣刘志丹、张肇勤、柳长青三人赴苏联留学,杨国栋入黄埔军校学习(后苏联未能去成,只有刘志丹、杨国栋二人入黄埔军校四期学习),这样,刘志丹、张肇勤、柳长青、杨国栋四人均提前一年或半年离校。于是榆中党支部进行了改选,周梦雄接任支部书记,周发源、霍学光分别任宣传、组织委员。11月,榆中党支部由刘景象负责。

共青团榆中支部的建立

1925年初,共产党员张肇勤、李登霄从绥德返回榆中后,发展同学汤登科加入共青团,随即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榆中小组 (即CY榆中小组),组长张肇勤,受绥德四师团组织领导,办公地址设在榆中附设的平民学校。在此期间,榆中发展入团的学生有刘志丹、曹必达、王子宜、王俊让、周梦雄、刘实庵、焦维炽等人 加入团组织。

1925年2月,CY(共青团)陕北特别支部在绥师成立,支部书记王懋廷。于是,王懋廷指派张肇勤和其他几名学生在榆中加紧活动,筹建团支部。榆中团小组在1925年春又先后发展了刘文蔚、杨国栋、柳长青、周发源、王迺屏、尤施普、白作宾、霍学光、霍作霖、王怀德、高之钰、周家琪、刘景象、李含芳等20多人加入团组织。1925年3月,王懋廷在主持成立中共榆中支部的同时,在榆中CY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共青团榆林中学支部,书记李登霄,受CY陕北特别支部领导,办公地址仍设在平民学校 。同年11月,榆中二次学潮后,庄培接任团支部书记。

榆中党团组织成立后,立即把平民学校作为向工人、市民进行政治宣传、发展组织的立足点。

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组织部

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宣传部

榆阳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编辑:谢安发

责编:高忠平

审核:曹 缘

编审:榆阳区融媒体中心

“榆榆”和“阳阳”欢迎您踊跃投稿

Hash:f7a54b32da0dba10951e9cc0f0a374f1c15fd0ab

声明:此文由 发现榆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