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诗和远方,都在七里诗乡

一条绿道,串联起了农商文旅体;

一间诗社,吸引一批作家“新村民”;

一片林盘,留住了浓浓乡愁情。

来到都江堰市柳街镇七里诗乡,记忆中乡村的模样仿佛重现。没有集中搬迁、没有大拆大建,本土农民、城市“新村民”一起聚居于这片川西林盘,种田、喝茶、开民宿、打造农家小院……

绿道串联的李家院子 供图/都江堰市委组织部

生态良好的林盘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乡愁记忆,彰显了农村的自然之美,同时又吸引了像毛强、宋建明等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5月24日,笔者跟随参加“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全国党刊全媒体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四川采访活动的编辑、记者一起来到了七里诗乡,探寻它所描绘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之美。

绿道绕村舍 归来也增收

乘坐观光车进入七里诗乡,绿油油的田野中一条绿道穿行其间,成为这片土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穿行绿道间,大家可以在青城湾湿地庄园喝喝茶、在“又竹堂”看看书……在这里,人们感受到了意外惊喜和不寻常的乡村旅游体验,而当地村民则在乡村田园绿道推进中尝到了甜头。在绿道旁,在林盘间,当地不少村民开始主动参与到发展乡村旅游中。

青城湾湿地庄园一角 图/谢鑫宇

两年前,在外打工近20年的毛强带着妻子回到家乡创业。绿道从毛强家门口穿过让他想到了商机。他将老房子进行简单改造,并修了一堵观光墙,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游客的打卡胜地。此外,毛强家屋后的鸡圈、猪圈也华丽变身成为茶社和餐厅,这些都为他带来了一比不少的收入。“今年菜花节期间,我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以前在外务工一年的收入。”毛强笑着说,这条绿道是一条致富路,更是一条幸福路。

蜿蜒在七里诗乡中的绿道,串起了林盘中一个个农家院落。穿梭在林盘院落中,竹林石阶、蝉鸣鸟唱、袅袅炊烟,农家墙壁上书写的一些田园诗歌,这些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恬静与浪漫。

柳街镇田园绿道 供图/都江堰市委组织部

七里诗乡以绿道为轴,用绿道联田园、联林盘、联景区、联社区、联产业,形成多功能叠加的高品质生活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我们坚持‘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共同建设,利用原有村道、机耕道等路网资源,以较低成本建成约30公里七里诗乡田园绿道。”柳街镇党委副书记夏洪刚介绍道,绿道串联了稻香生活馆、又竹堂等30余个林盘院落和旅游点位,谱写出了七里诗乡共创和谐幸福生活的新画卷。

以文润乡 深化文旅融合

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还不够,文化的浸润也很关键。七里诗乡曾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农民诗社——柳风农民诗社。经过16年的发展,已成为一张文化名片,先后吸引了舒婷、杨牧等著名诗人、作家来到这里并成为“新村民”。

柳风农民诗社的发展为七里诗乡注入了文化活力,为川西林盘烙上了文化印记。把群众的日常生活融入诗歌,让诗歌走进平凡生活。在七里诗乡,随处可见青墙瓦黛上书写着一首首田园诗歌,村民们闲来无聊时吟上两首,文化就这样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大家。而本土诗人杨奇旭撰写的《七里坝之恋》,既传承弘扬当地诗歌文化和农耕文化,又有效推介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人文风情,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融合。

村民使用过的农具 图/谢鑫宇

乡村文化是“乡愁”基因的重要载体。丰厚的诗歌文化连同精华灌区的农耕文明一起,成为了七里诗乡的“文化基因”。绿道两旁,“爸爸的童年”旅游景点的堆放的草堆、草牛等农耕文化元素,勾起了人们对儿时的回忆;黄家大院里展示的过去原住村民的生活场景,唤起了人们的乡愁……

七里诗乡田园绿道赏花节开幕 图/刘杰

“每个川西林盘都承载着当地的乡土记忆。”夏洪刚说,近两年来,柳街利用天府精华灌区的地理优势,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和内涵,以田园诗歌文化为魂,对乡村生态旅游点位实施诗歌文化氛围打造,打造了一批“高颜值”“天府味”“国际范”的精品林盘院落,提升了七里诗乡乡村生态旅游品质。

乡村振兴犹如一支画笔,在广袤的乡村点缀出了美丽图景。“七里诗乡从大地景观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都规划建设得非常好。” 宁夏《共产党人》杂志社记者红煜称赞道,相信未来这里会是一个人人想走过来、住进来、留下来的好地方。

主编:陈庆

作者:谢鑫宇

编辑:黄敏

审核:蒲芸茜

Hash:45ef2b6bb152fc84ca2a3e73b17dfd024c34d642

声明:此文由 党建视点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