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宝鸡先民仙迹

黄帝烧香台,位于宝鸡秦岭北麓的天台山口,相传是黄帝求救炎帝而焚香表达心意之处。此地又是炎帝采尝百草而中毒遇难之处。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关中古老的游牧民族,因有土德之瑞而以黄帝称之。黄帝以“姬水成”,一般学者认为姬水是指今陕西麟游县流出而南入渭河的漆水河。黄帝被道教奉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地位。

炎帝号神农氏,居于姜水(今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传说乃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后向东发展。后世尊奉炎黄二帝为华夏民族始祖。姜土爰氏“践巨人足迹,感而有孕,生子弃”,是为周族始祖后稷。今有学者考据分析,该传说中的“践迹”、“弃子”是古代圣足迹崇拜和图腾考验仪式。这种原始宗教活动传说为姬、姜两姓的联姻蒙上了一层非常神秘的宗教色彩。在今宝鸡市境内,还保存有姜城堡、姜塬庙和神农庙,而且在新建成的杨陵农科城也以后稷雕像作为城市标志。

姜太公钓鱼台,位于距今宝鸡市45公里的渭河南岸、古称磻溪河的伐鱼河谷。历史上周文王访贤招纳姜子牙兴周灭商、奠定800年江山之事便始于此,故有“垂钓始祖发祥地”、“伐纣兴周起步点”之称。道教故事传说,当年姜太公来此隐居时,见寸草不生,便借太上老君的青牛来耕山梨石、播种柏树,使千亩柏林绵延数千年。

仓山又名鸡峰山、宝鸡山、鸡山,位于宝鸡市渭滨区马营镇柘沟村南,距市区10余公里,主峰海拔2014米。秦穆公修建“宝鸡祠”于陈仓山。宝鸡祠前有一突兀岭岗,顶端竖有一铁鞭,相传是鸿钧老祖执法所用的铁教鞭。

秦穆公遇灵鹫的灵山,即今凤翔县境内的灵山,因有大小九个山头,古称“九顶莲花山”,约占地1000多公顷。相传秦穆公在此狩猎,遇见灵鹫鸟,就将莲花山改名为“灵鹫山”,简称灵山。

老子骑牛过玄关。道教有个传说“风透玄关”,说得是当年老子得混元老祖指点,自华山出发,骑着青牛西行,被宝鸡天台山的山高水绿景色所迷住,由于有玄关挡道,老子便让青牛以角拱石,穿石为洞,山风穿洞而过。从此,留下了“风透玄关”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骑牛过玄关”的道教动人故事。现在这里有一个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高4米,宽3米,深3米有余,内供老子像一尊,正襟危坐,神态非常安详。伏羲氏、鸿均老祖、孙膑葛洪等也在伯阳山居住过。

龙门山古名灵仙岩,是炎帝部族活动的重要地区,道教活动遗迹也很多。相传战国时尹喜曾隐居于此。后到汉代,娄景称此山为洞天福地,故改名景福山

大散关位于宝鸡市西南五十多华里的大散岭上,锁陈仓道(即故道),北起古陈仓(今宝鸡市东),向南沿着清姜河经益门镇、二里关、观音山、大散岭,顺着嘉陵江谷道至凤县抵达汉中。道教老祖老子也曾在大散关逗留休息。

位于宝鸡市凤县南部的紫柏山,海拔2538米,古往今来许多仙道于此游历修行。汉初张良辅佐刘邦取得帝位,隐居于紫柏山下,即今留坝县张良庙。历史上传说的“张良学道”的故事,对我们认识黄老道很有帮助。按照道门中人的说法,张良是“尸解”成仙,成仙后跟随在太上老君左右,号太玄童子。又过了数百年,张良的第八代孙张道陵,创立了天师道,被人看作是道教的正式创立。

喜欢此文请留言点赞,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Hash:d46d32da99c3b27a9f9600e2b8bfad08f16b5447

声明:此文由 琴心熙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