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的工运记忆丨长汀红军斗笠厂的佳话~~~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三月起,福建省总工会在“八闽工会人”微信公众号开设 “党史上的工运记忆”专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学出特色、学出亮点、学出深度。
红军斗笠簸箩圆,毛委员指示改缠边;
平顶平沿式样好,支援红军把敌歼。
新做斗笠圆叮当,做给毛委员上前方;
红军前方真勇敢,消灭敌人一扫光。
深山黄竹根连根,细编斗笠送亲人;
跋山涉水头上戴,顶风冒雨好进军。
《红军斗笠歌》 ——
长汀红军斗笠厂始建于1931年,它生产的斗笠都是仿照广东军的斗笠制造的,属于尖顶宽边的传统样式,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生产出了印有工农红军字样的新式斗笠来支援红军。
每每看见这种印着红五星的斗笠
长汀人民都会回忆起那段
毛泽东与红军斗笠厂的难忘故事
视察斗笠厂提出改良意见
长汀红军斗笠厂所编斗笠的式样,原来是根据当地传统的习惯,斗笠的上下两面用细竹篾条编制而成,中间夹着双重油纸,边沿用两层厚竹片夹起来。这样的斗笠由于边沿太大,致使斗笠既硬又笨重,背在身上容易和背部摩擦,衣服容易被斗笠磨破;加之笠顶是尖的,不利于急行军;休息时,当坐垫容易破损,用于扇风则费劲,并不那么方便实用。
1932年冬,毛泽东和一位红军干部一起来到红军斗笠厂,编织斗笠的确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毛泽东拿起一顶斗笠,细细端详起来。工人师傅们此时还不认识毛泽东,便问:“您这位红军同志哥有事吗?”“哦,是这样的。”毛泽东拿着斗笠对工人们说:“现在生产的斗笠,顶是尖的,夹的是竹叶,周围还夹着厚厚的竹篾片,不仅笨重,晴天背着还容易磨破衣服,给行动带来许多不便。”“那该怎么办呢?”“我向大家提个建议,你们看行不行。能否 将尖顶改成平顶, 把竹叶和竹片用柔软滑水的油纸代替,这样,就轻便多了。”大家点头,都觉得可以试试。
毛泽东视察斗笠厂 油画
几天后,毛泽东再次来到斗笠厂。他们这才知道设计斗笠的这位红军哥就是日思夜想的毛泽东,都热情地向他问好。毛泽东看到工人们按照建议,正在制作新式斗笠,他们将原来尖尖的笠顶,改为缠藤的平顶,竹夹边改为竹篾缠边,并在新式斗笠上写上 “工农红军”和 “百战百胜铁的红军”两种字样,一边配上红五星或斧头镰刀图案,然后刷上桐油,太阳一晒,闪闪发光。毛泽东连连称赞:“很好!很好!红军斗笠,尖顶改平顶,人人都平等嘛!”“哈哈……”斗笠厂顷刻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回去的路上,毛泽东对汀州市的干部说:“现在前线的红军数量发展很快,我看斗笠厂规模还小,不能满足前线的需求,可再招一些斗笠工人,今后不要动员斗笠工人当红军了,做斗笠支援前线也是一大贡献, 只有前线后方一齐发展,我们才会胜利嘛。”
红军斗笠复原图
经过改良后的新式斗笠 既美观又实用,能避雨,遮太阳,又能在行军休息当垫坐,天热时可以扇风,睡觉时又可当枕头,且背起来不会磨破衣服,旧式笨重的斗笠逐渐被新式斗笠替代。
给斗笠厂工人送食盐
毛泽东不仅对斗笠厂提出改进斗笠的意见,还在斗笠厂召开了 工人座谈会。
红军斗笠厂厂址
在座谈中,毛泽东看见工人们带来的饭菜都是糙米饭,便询问工人们:“糙米饭难吃吗?”快嘴的编笠能手廖樟模听了笑着说:“这糙米饭是不怎么难吃,但是这没有盐的青菜可真难吃啊!”这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工人也都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他们说:“现在长汀城里白米贵我们还可以吃糙米饭,但是食盐太贵了,每块光洋(银元)只能买到四两食盐,而且又很难买到,弄得我们家里经常炒菜没有盐放!”
毛泽东听了,不免皱起眉头询问厂工会支部的支部长(相当于厂基层工会主席)谢老三:“刚才我问你现在工人们生活有什么困难,你为什么不说呀?”谢老三连忙回答:“刚才我想这是小事,不必让您费神。”毛泽东听后说:“这不是小事, 群众生活中的困难,都是我们应该关心和解决的大事!”
红军斗笠厂复原
接着,毛泽东还向工人们了解长汀城食盐奇缺昂贵的原因,工人们说:“现在汀州市苏维埃政府只讲扩大红军,组织运输队,对群众吃盐等生活问题不关心也不管,加上白匪军对我们苏区搞经济贸易封锁,汀州市苏维埃政府有些干部又把偷偷来我们苏区做食盐等生意的白区商人都当成白匪‘探子’抓起来,极少数不法资本家又把食盐囤积起来投机倒把欺行霸市,这样食盐就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了!”毛泽东听了,点头说:“你们讲的这些情况和意见很好,我一定去和汀州市苏维埃政府领导同志商量,尽快帮助大家解决困难。”
毛泽东回到福音医院休养所后,就同警卫班的战士们商量,建议从本月起每人每月节约食盐四两,支援红军斗笠厂工人搞好生产。战士们一致赞同,但大家考虑到毛泽东正在休养身体较虚弱,因此,建议“毛泽东例外”。毛泽东笑着说:“这节盐支工建议是我提出来的,我怎么能例外呢?我应该和同志们一道这样做!”翌日,毛泽东和警卫员携带 五斤食盐亲自送到红军斗笠厂,请谢老三分发给这个厂的工人。
人人都有一顶“红军斗笠”
在毛泽东的关怀和帮助下,工人们的困难得到解决,斗笠厂的规模不断扩大,1933年秋,红军斗笠厂还从家家户户都会做斗笠的南山坝谢屋村,招收了 100多名工人,工人们日以继夜地赶制斗笠,斗笠产量猛增。1934年仅生产 9个月,产量超过 20万顶,大大满足了前线的需要,确保了红军指战员和苏区干部人人都有一顶“红军斗笠”。让人惊奇的是,长征历尽千难万险,有的红军战士竟将这种红军斗笠 一路带到了延安。不少红军官兵在回忆文章中,也常常满怀深情地提到这种具有显著苏区特征的斗笠。
来源:星火燎原 八闽工会人
Hash:eab463acc8ba54818cb35d19bd1ce4450e6e848b
声明:此文由 东南沿海消息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