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一路歌 红军精神代代传
阆中市老观镇红军驻扎地遗址。
7月18日至7月29日,南充日报社采访组先后走进我市阆中、南部、仪陇、营山、蓬安等地追寻红军足迹,感受红军在南充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的感人故事。1933年6月至1935年4月,红军解放了南充三分之二以上的乡镇、人口和土地,开展了仪南、营渠、反“六路围攻”和强渡嘉陵江等战役,进行了大小战斗百余次,建立了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开展了土地革命和社会经济事业建设。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南充人民为支持创建革命苏区,捐钱捐物甚至流血牺牲,对建立、巩固、扩展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南充闪光的一段历史,是南充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红色浪潮涌动嘉陵江畔
南充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6年,南充就建立了中共地方党的组织———川北支部。1932年11月,震撼全川的南充升钟、保城农民大起义爆发,5000余名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揭竿而起,摧毁了地方武装,举起了“川北工农红军”的旗帜。随即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6月,红军进入阆中,革命火焰迅速燃烧到南部、仪陇、营山、蓬安等地,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红军先后在南充境内建立了10个县(市)委,41个区委,350个乡党支部;建立了9个县(市)、53个区、322个乡、1710个村苏维埃政权。“红军解放了南充三分之二以上的乡镇、人口和土地,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1953年,四川省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将仪陇、阆中、营山、南部、蓬安确定为老根据地县。
据《川陕苏区·南充卷》记载,南充苏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全面开展了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分得梦寐以求的土地、房屋、粮食、家具、农具等胜利果实,翻身做了主人。南充人民热情高涨,纷纷行动起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恢复食盐生产,整修道路,繁荣商业,活跃市场。
在南部长坪山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红军走后,国民党军阀和地方反动势力疯狂反扑,1935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南部“清乡队”杀害了一批零散红军,打死了红军排长,游击人员冉从芝、鲁承培从战场上把红军排长的尸体背下山,进行安葬,把红军曾经骑过的马牵回家饲养,以祭红军忠魂。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继续在南充大地燃烧,南充人民继续支持红军,坚持与国民党军阀和地方反动势力顽强斗争,最终迎来了革命的胜利。
南充人民支援苏区建设
南充历为川北重镇,南充苏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前沿阵地、军需物资主要供给地和重要的兵源地,红军在南充战斗的三年里,南充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援红军,为巩固和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7月29日,在阆中水观镇采访时,当地居民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太婆送孙儿参加红军的故事。1933年红军进入阆中时,在盘马乡(今水观镇)等地剿灭土匪,平分土地,深得民心,68岁的老太婆王赵氏把红军当亲人,决意将年仅13岁的孙子王仕登送去参加红军,但由于王仕登年龄太小被退回。王赵氏一心送孙儿跟随红军上战场,找到当时红八十一团政治部主任丁先国“说情”,丁先国被她感动,最终将王仕登收下。
据史料记载,1935年前后南充总人口达到300万,其中南充苏区人口200万,占川陕革命根据地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既为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又为扩充红军队伍创造了条件。“动员广大青年参加红军,是当时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出现了不少父子齐参军、兄弟同入伍、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入伍的动人景象。”阆中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宏说,如阆南县谢河乡盐业分社社长李东生将4个弟弟送去参加红军,峰占乡鄢有充6兄弟一起参加红军等。
据统计,南充共有5.2万余人参加红军,3.8万余人血洒疆场,献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烈士的达1.76万人。阆中黄花山上,红军烈士纪念碑巍巍耸立,7468名革命烈士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至今依然沉重而嘹亮。
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
7月27日,在营山县太蓬乡蓬溪村探访红军激战马深溪战斗遗址时,蓬溪村党支部书记张顺民是当地百姓极力推荐的采访对象。在大山沟里,张顺民做了30多年的村干部,他带领当地老百姓兴修村道公路和饮水工程,谋划产业布局,使这个贫困的革命老区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致富路。
采访中,像张顺民这样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的人很多,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
追寻红军的足迹,记录那段闪光的历史,红军精神光照千秋。生生不息的红军精神,不仅是南充人民的光辉史诗,更是一笔值得永世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南充正处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围绕项目攻坚、脱贫攻坚“两个主战场”,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打赢“两场攻坚战”斗志高昂、信心十足。建设新南充,谋求新跨越,红军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是我们不断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
相关链接:
在距离营山县城13公里的营山县新店镇上,有一处保存完好的红九军政治部旧址。7月27日下午,采访组一行慕名前去探访。
红九军政治部旧址坐落在新店镇红军街上。记者看到,整个红九军政治部旧址为穿斗木结构建筑,双四合院布局,为单檐悬山式屋顶。新店镇镇长闵伟民介绍,红九军政治部旧址始建于民国初期,1933年10月红九军占领新店场,在此设立政治部。
据了解,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红军在此配合营山地下党组织,进行了土改、扩军、建立地方武装等工作。在此期间,发动和指挥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三大战役之一(营渠战役),歼灭了杨森一、二、三、五混成旅各一部,杀敌千余人,俘获两千多人,缴获了枪支两千余支,解放了营山全境和渠县、蓬安的大部分地区,使渠江以西、嘉陵江以东这片红色土地成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南疆边防。
1995年,南充市人民政府将红九军政治部旧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该旧址一直保存完好,2007年成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以前,这里一直是新店镇政府的办公所在地,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建筑,我们将办公场所搬离,每年进行修缮和保护。”闵伟民告诉记者,文建明曾在新店镇工作过,电影《头等大事》里一场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戏就在红九军政治部旧址取景。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红九军政治部旧址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前来感受红色文化。”闵伟民说。(本组稿件由记者 杨晓江 周晓琪采写 图片由记者梁洪源 摄)
Hash:1683a69b60d4f972f61ae0aed78e60a7af820454
声明:此文由 南充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