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这里,讲述着那段战火中的燃情岁月~

两当是一方红色的热土,不仅见证了共产党在甘肃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还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的第一站。红二十五军、红二方面军都在这里写就浓墨重彩的革命历程。80多年来,红军长征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代代传承——

红色两当,广香河畔,两当兵变纪念馆静静伫立,无言地讲述着那段战火中的燃情岁月——

这里,曾打响了陇原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这里,曾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的第一站;

这里,存留着习仲勋、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

……

广香苍茫之间,故道逶迤之间,浓墨重彩的革命征程,成为永恒的光辉印迹。

两当兵变纪念馆。冉创昌 摄

两当兵变——陇南第一支红军队伍

广香河水澹澹,穿城而过。周末,9岁的张佳宁一如往常,按时走进了两当兵变纪念馆,开始了自己一天的解说工作。

跟随着张佳宁的脚步,看着橱窗内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个个简陋武器……这些陈列品将思绪拉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2年4月2日零点,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了山城两当的夜空,‘两当兵变’开始……”在张佳宁稚嫩的童声讲解中,这段尘封的记忆再次被打开。

1932年4月2日凌晨,三个连的二百多名起义士兵在习仲勋、许天杰和陕西省委特派员刘林圃等人的组织领导下,枪毙了三个反动连长,将部队带出县城。

那一夜,月茫茫,风萧萧。

那一夜,战斗激烈,起义成功

随后,总指挥刘林圃号召战士,去会合刘志丹的部队当红军,号召发出,战士们一致高喊“愿意”。随后,部队连夜沿两当河北上,急行军七十华里,第二天早上9时左右,在太阳寺,营党委正式宣布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选举许天杰任支队长,习仲勋任政委。

当日下午,部队继续北上,一路且战且走,经常昼夜不得休息,给养发生困难。指挥部针对这种情况,在崔木开会决定:派刘林圃、吕剑人前往乾县,准备把部队拉到乾县休整。并派习仲勋、左文辉去侦察西南公路是否有敌人把守。部队由许天杰、李特生带到永寿县的岳御寺驻扎,等待这两处侦察人员回来再行动。

谁知部队到达岳御寺,刚好撞进大土匪王结子的巢穴。第二天上午10时左右,被王结子的大部队包围。许天洁立即集合部队,占领背面一个山岭阵地,抗击敌人。

由于敌众我寡,伤亡严重,原计划同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师的目的未能实现。

虽然兵变失败了,但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

“这就是纪念馆关于两当兵变的全部讲解。”张佳宁说。

事实上,对一名只有9岁的小姑娘而言,复述同样的解说词、重复同样的工作,或许显得有些枯燥,但张佳宁却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通过参与这样的实践,让她对两当的红色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而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正是她在这里工作最有意义和魅力的地方。

游客在两当兵变纪念馆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撒播火种——两当建立苏维埃

回望历史的足迹,两当这座小城,红军曾先后过境两次。

1935年8月1日,红二十五军3400多人,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在凤县双石铺休整庆祝“八一”建军节,进行出击两当的准备工作。2日晚间,到达灵官殿(村)后兵分三路,进至两当城东面的北崖沟、祖师山、贯沟、刘坪一带包围两当县城。

“当时两当城内有敌县保安队士兵和警察70多人,敌人据守在东西两山的四个碉堡内。”两当县党史办工作人员介绍说,3日拂晓,红军开始进攻,一时杀声震天,枪声响成一片。东西两面三个碉堡内的守敌,见红军来势凶猛,弃堡而逃。只有副队长乔玉良、二分队长朱玉川,带着30多名保安队士兵,死守在西山顶的野狐嘴碉堡进行顽抗。

当时,红军见敌占有利地形,正面攻击伤亡大,即以一部分兵力,迂回到南面的刘家沟上了西山顶,逼近野狐嘴碉堡。以猛烈的火力摧毁敌堡,活捉了乔玉良、朱玉川及士兵30多人。战斗历时3个多小时,胜利结束。5日凌晨,红二十五军从前川出境,进入天水

时隔一年之后,红军再次进入两当。

杨店镇两当兵变部队驻地旧址。王坤 摄

1936年9月17日,红二方面军进至徽县高桥,夜宿马家庄。六军团当晚派出先头部队,夜袭两当敌军。18日凌晨,红军的尖兵爬城墙俘虏了西城门的敌人哨兵,未发一枪,打开城门,占领了两当县城,俘虏了全部士兵。

据记载,当时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共缴获枪支60多支,子弹4000多发,手榴弹30多个,军衣300多套。

9月24日,红六军在两当县城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两当县苏维埃政府”和“两当县农会”,同时成立了中国两当县委。随后,在县城附近的西关、香泉等乡镇也相继成立了农会。在红六军政治部和两当县委的领导下,各农会发动群众,开展了打土豪、斗地主的运动。

历史随风远去,记忆却不曾磨灭。

“红军走时,给我们留了一口大锅,还有一锅米饭。”两当县杨店镇杨店村92岁的罗彩萍说。

在罗彩萍的记忆中,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对穷人真好,不拿穷人的东西,还帮我们挑水、扫地。”回忆起八十多年前的情景,老人满脸都是感激之情。

不忘初心——整装出发新征程

80多年过去了,太阳寺的大槐树依旧郁郁葱葱,无声地诉说着鱼水情深与初心不改。

再走长征路,回望80多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更知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

昔日,“两当兵变”反抗国民党统治、长征过境的场景依稀还在眼前;今天,在这里,党员干部围绕摘帽之后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讨论越来越深入,信心越来越足,干劲越来越大。

两当兵变部队驻地旧址内景。王坤 摄

从贫困走向小康。两当人不忘初心,不止步、不懈怠,继续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中作示范、带好头,迈出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新步伐。

去年以来,两当县以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工作主线,以中蜂养殖和全域旅游为发展重点,以项目建设和城乡建设为基础关键,以深化改革和党的建设为动力保障,更加注重投入,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生态,更加注重开放,实现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可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朝着全面小康的目标更进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提高产业扶贫效益,两当县按照“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实现增收目标”的要求,把精准的要求体现到帮助群众选准增收门路上,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帮助群众精准对接“三养一育”和“两主四辅”农业特色产业,切实将增收措施落到实处。

同时,在加强党的“三农”政策和扶贫政策宣讲的同时,还开展有实用、有实效、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用好“爱心超市”“爱心衣橱”等激励措施,办好“扶贫工厂”,引导群众树立勤劳致富意识。

……

脱贫攻坚道路虽艰,但梦想终将抵达。在长征精神的滋养下,那蕴藏在这一道道山梁深处、在那一条条沟峁之间的精气神,成为两当人实现小康“新长征”路上的助推器。

幸福,从来都是奋斗出来的。历史的昭示如此,今天的探索如此。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中,两当人拿出当年共产党人带领群众闹革命的信念和定力,当先锋、站前列,让长征精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太阳寺的“红色足迹”

近日,在两当县太阳寺村的红军街上,村民们散步聊天,好不惬意……

太阳寺村位于太阳工作站,距县城约28公里,是两当县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两当县太阳寺村红军街。王坤 摄

1932年4月2日,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警三旅二团一营在习仲勋、刘林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发动了著名的“两当兵变”。兵变后,部队沿着广香河向太阳寺方向前进。3日拂晓,部队抵达太阳寺村,并在村口的大槐树下,召开了部队整编会议,两当兵变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宣告了陇南第一支红军队伍的诞生。当日下午,经过整编的这支新生革命武装,又从太阳寺出发,继续北上。

“听村里的老人们讲,兵变部队到太阳寺之后,纪律十分严明,从没有听说过抢掠老百姓财物的事情。这些军人还主动帮助老百姓干农活。”75岁的太阳寺村村民肖世全说起自己从老一辈人那里听到的红军故事,情绪十分激动。

实际上,太阳寺村和红军的缘分不止于此。

1935年8月初,由徐海东、吴焕先率领的红二十五军一路长征进入甘肃,来到了两当。红军部队士气高昂,进攻势如破竹,于8月3日攻克了由国民党部队把守的两当县城,并于8月4日奉命撤离北上,8月5日经太阳寺前川村吊脚楼出境,进入天水向陕北进军。

在太阳寺村的太阳红陈列馆里,详细记载着当时兵变部队改编的经过和红二十五军过境期间所发生的故事。这里已然成了游客们重温红色历史、接受红色教育的基地。

世事沧桑,80多年前的革命火种遍洒太阳寺。80多年后,太阳寺村依托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而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里也渐渐开起了大大小小的各种餐馆、酒馆和客栈

“以前家里收入全靠种地,最困难的时候,甚至连孩子二三百元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太阳人家”农家乐老板陈翠花告诉记者,2016年的时候,镇上开始发展红色旅游,在政府的帮助下,她们家也开起了农家乐,头一年就赚了2万多元。

“我们这地方夏天游客最多,大多是四川、陕西、青岛等地来的,还有我们陇南周边的游客。粗略估计,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我的农家乐就赚了有4万多元,生活水平也比前好了很多。”陈翠花说。

如今的太阳寺村,红色旅游带来了人气,老百姓的“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这个曾经留下革命足迹的红色小村,正迸发着无限活力。

两当杨店镇:看今朝 忆往昔 红色精神永流传

两当县杨店镇古称“故道县”,自古以来是出甘、入陕、通川交通要道,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茶盐古道和兵家必争之地。11月18日,“追寻红色足迹 牢记初心使命”主题采访组来到这个被称为当年红军长征进入甘肃第一站的杨店镇采访。

杨店镇老街。王坤 摄

忆往昔,忘不掉的是红军情!

杨店镇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发动“两当兵变”的部队驻扎地之一。同时,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的率领下,进入甘肃境内,在杨店短暂休息,补充军需,召开军事会议,并打响了红军进入甘肃的第一仗——野狐嘴战斗,顺利攻克了两当县城。1936年陈伯均、王震率领的红二方面军第六军从陕西凤县的康家砭进入灵官峡的崇山峻岭之间,几经辗转来到杨店,在此休整了17天左右。

“以前常听老人讲,当时村里来了很多红军,白天他们在村外训练新兵,夜晚站岗放哨保护百姓。红军不进老百姓的屋子,不拿老百姓的东西,不骚扰群众。还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镇压地主恶霸,帮助村民挑水、劈柴、下地干农活。”61岁的杨店村村民韩永明告诉记者。

据杨店村92岁的村民罗彩萍老人回忆,红军来的时候,她只有8岁,队伍在村里休整了一段时间。休整期间,村民常常会给红军战士送去食物和衣物,但战士们每次都坚持付钱,说这是纪律,有时候做好饭还叫村民们一起吃。

“记得有一天,红军战士刚刚做好饭,正准备吃时,突然传来集结号声,他们迅速集合,拿起装备就走了,留下一大锅米饭和一口行军锅。临走时,红军战士把这些米饭都送给了我们,大家吃了好几天,而那口锅我们到现在还保留着。”虽年事已高,但忆起那段往事,罗彩萍却记忆犹新。

“老乡,请放心,革命一定会胜利,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罗彩萍说这是当时一位红军战士对他们说的话。

看今朝,说不完的是致富经!

“目前全镇正致力于文化旅游旧址保护与开发工作,我们的目标是把杨店镇打造成宜商、宜居、宜游的红色文化小镇。”杨店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为了让老百姓富起来,杨店镇充分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此外,镇上还依托互联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将土蜂蜜、木耳等优质农特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以前,红军让穷苦农民翻了身,如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农民享受到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日子也越过越好,我们时刻感念党的情,永远不忘党的恩。”韩永明说。

革命精神催人进,红色记忆耀光辉。如今的杨店镇,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一座座美观靓丽的新居整齐排列,还有充满文化气息的广场、富含历史底蕴的古建筑一条街,四处都散发着蓬勃的朝气,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记者/王 芳 马海涛 王 坤)

来源:微信公众号“陇南发布”

Hash:c16b9ca6e659d332db0ee278ba802fab70f5442a

声明:此文由 发现陇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