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长征时期的景古红色记忆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80多年前,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西北先遣军从雪山草地、硝烟战火中一路走来。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十二师的广大指战员长征到达康乐古城,9月30日全部撤离景古地区。红军在景古、莲麓地区驻扎的52天里,军队得到休整,改善了部队供应;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宣传抗日主张活动,扩大了队伍,为康乐人民的反抗斗争播下了革命火种。

康乐县景古地区包括景古、五户、莲麓三个乡,与临洮渭源卓尼临潭四县毗连,滨临洮之西、康乐之南。景古城建于金代,明设景古里,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残存的古城墙,历经千年洗礼,仍无法抹去昔日之痕迹。在这块红色的沃土上,处处可见苏维埃政权遗址和红军播撒红色种子的遗物。

红军长征遗址缐家楼——距景古城约1公里,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唯一一处现存的、远近闻名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01

红色政权:区、乡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独立十二师先后于1936年8月9日、8月24日长征到达莲麓、景古一带,时任师长吴承荣,政委李华益。司令部驻在地寺坪小学,村上设立了兵站。同年,司令部改设在缐家楼,政治部设在常家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后勤人员驻在孙家楼。

红军长征景古缐家楼遗址

1936年8月24日,当地以王朝佐为首的地方宿老欢迎红军进入景古。8月25日,在红军主持下成立了景古区苏维埃政府,并成立了地寺坪、斜角滩、缐家滩、景古、丁家滩五个乡苏维埃政府。各乡苏维埃政府设有经济、粮秣等委员若干人。

红军到达后,在莲麓拉扎山头挖战壕,长达3华里,至今残迹犹存。景古城的红军修整了国民党政府为堵截红军所筑的6座碉堡,碉堡周围挖掩体、交通壕,以备应战。区、乡苏维埃政府征集粮食和抗日经费,动员青壮年参加抗日义勇军。粮食的来源有四:一是将景古城内义仓粮食交给红军,红军除食用外,其余救济了贫民;二是打富豪,没收他们的粮食;三是向无恶迹的富户借粮;四是群众自愿捐献。同时,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动员民众抗日救国,在村镇墙上张贴标语、布告,用石灰书写“抗日反蒋”“救国救民,不当亡国奴”“严明纪律”等大幅标语。抗日经费的征集办法有二:一是向土豪罚款;二是动员农民捐献。当时正值夏收季节,红军一边帮助群众收割庄稼,一边宣传政策。吃群众的蔬菜瓜果、买东西一律给钱(四川铜元)。红军言传身教的实际行动,揭破了敌人的反动宣传,解除了群众惧怕红军的顾虑。

康乐县景古区苏维埃政府是当年红军在临夏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留下了珍贵的“红色文化”。

重建后的缐家楼遗址

景古地区三处革命地唯有缐家楼保存下来。1996年以来,州、县按照原貌重建缐家楼。1996年4月,州委、州政府、临夏军分区授予红军长征途经景古地区遗址缐家楼为“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干部群众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精神的圣地。

02

红色武装:组建抗日义勇军独立营

1936年8月,在区、乡苏维埃政府红色政权的协助下,组建起景古、莲麓抗日义勇军独立营两个红色革命抗日武装,并向景古抗日义勇军独立营颁发了营旗。景古独立营营长杨生华,副营长赵国俊(甲寅),下辖三个连。向营长杨生华颁发了委任状,首长署名是“总指挥徐向前,总政治委员张国焘,一九三六年八月”。景古独立营共有100多人,9月24日,由区苏维埃副主席张鸿儒和营长杨生华、副营长赵国俊带领,前往莲麓地寺坪司令部接受了一次检阅,师首长讲话。红军撤离康乐时,莲麓抗日义勇军独立营的180多名战士集体参加了红军。

9月28日,景古城红军除留守机关的少数人员外,全部到城外鲁家河打富豪、作宣传。驻宁定(广河)县的马步芳军侦探连40多人,突袭景古城。红军闻讯紧急赶回,敌军猛扑东城,双方展开激战。是役,击毙敌连长和士兵各一名,伤数人。敌人阴谋未逞,遂即溃退。当晚红军全部转移。

9月30日,红军全部撤离康乐地区,与洮州(临潭)的红军一道,渡洮河东去。红军战略性撤退后,敌人对康乐景古、莲麓的群众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在这些地区制造白色恐怖,许多为红军做过事的人被杀害或迫害。

赵国俊、陈有才被杀害。赵国俊,景古乡宋家园人,景古抗日义勇军独立营副营长兼三连连长。陈有才,临潭县甘沟人,原为长工,红军到来后,在景古城参加红军,后转入景古抗日义勇军独立营为战士。9月28日夜,被马步芳军抓去被害于宁定(广河)县。

区、乡苏维埃干部坐牢。景古区苏维埃主席王朝佐,50岁,区苏维埃委员兼秘书王文镜、委员常成文、王从蜃,景古乡主席祁如泰,被国民党政府以“附匪暴动”罪名于1936年冬押于临洮,受尽折磨半年后释放。王朝佐、王文镜、常成文三人释放后卧床不起,两月后相继去世。

赵窑遇难。景古乡坟湾村赵窑,帮助红军攻克安家窑,没收富户的粮食、牛、羊、猪等,罚交抗日经费。红军开赴临洮时,即参加红军。后从临洮派往景古城向红军送信途中,路经五户乡寺成功(又名四臣宫)壑岘,被守朱家山的壮丁队抓获,不幸遇难。

赵山青遭报复,一家三人被害。地寺坪乙磨有一户逃荒农民赵山青,武都人,红军来到后,其父帮助红军打草鞋,母亲与姐姐录香为红军洗补衣服,反映过土豪丁秉义藏匿粮食、衣物的地方,并被红军没收。9月30日,红军开拔的第二天晚上,丁秉义纠集保长丁效周、蒲保成等,将赵山青的父母及弟弟赵得录杀害在磨房内。

03

患难与共:军民鱼水情成就景古政权

红军来了,带来了那个时代的民族之光和希望之光。早在先此一年的1935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就在离康乐不远的哈达铺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一篇有关民族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回民地区工作守则》。接着于1936年5月出台了“在少数民族中不打土豪”的相关政策。而与之相应,红四方面军也在1936年8月16日制定了《部队到达岷洮西后之扩红工作注意事项》《部队到达岷洮西后之政治工作注意事项》,8月19日公布了《进入甘南地区后四方面军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等。

红军驻扎的52天内,纪律严明,打富济贫,帮助群众生产,处处为贫苦人民办好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群众积极支持帮助红军。当年红军抵达康乐,景谷地区的老百姓为红军筹集粮食46万多斤,抗日经费4900余元,可见老百姓对于红军的支持。

踊跃参军。莲麓乡地寺坪小学学生戚守义等18人自愿报名参军。莲麓独立营180多人全部参加红军长征。景古独立营奉红军命令全部转移,未随军长征。零星自愿参军的群众有石三佛佑、石尕蛋、董桂清、赵窑、訾万祥、苏光等人。

掩护、抢救红军伤病员。景古城战斗黑夜撤退时,一红军战士迷路掉队到八字沟。群众发现后,首先将其藏到蚕豆地里,接着由张龙成领到家中隐藏起来。打听到红军驻地后送到靳家庄。红军战士刘立国在景古城战斗中头与腿部负重伤,不能随队长征,群众惧怕敌人搜索,立即背到景古城外田家窑水窟圈中隐藏。从莲麓乡地寺坪驻地接回红军伤病员两名,一名患急性胃炎,一名伤口发炎。病愈后将红军战士送往景古城司令部。掉队红军战士朱广宗,在莲麓足古川赵脚户家的柜子里藏了3天后,又被转移到地寺坪,不料被坏人告密,押往综家滩乡政府。村民戚子卿闻讯,立即凑了些银元将其“赎”了出来,收养在家,并为其成家立业。

保留红军物品。红军虽然走了,但贫苦农民日日夜夜想念红军,盼望再来。莲麓乡鸡儿里村群众王文华,把红军遗留的铜茶壶当作珍宝,父子两代相传,一直保存到现在。景古乡苏维埃主席王朝佐、区秘书王文镜,把为红军筹办粮食与抗日经费的花名册、红军布告、委任状等妥为保存,他们去世后,家属又当作传家宝保存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交给了康乐县政府;景古抗日义勇军独立营营长杨生华,将红军为其颁发的委任状和抗日义勇军独立营营旗,以及红军遗留的竹背篓、竹草帽等遗物一直保存了下来。

此外,当地群众主动掩埋红军阵亡战士遗体,在当地形成红军坟、红军崖。1936年9月28日景古战斗中,阵亡红军战士2人,埋于城北;9月30日,红军雨夜行军中,一战士不幸跌入莲麓乡地寺坪定固嘴巷窟圈中身亡,群众就地掩埋,后来这两地被群众称为红军坟;1936年8月,驻莲麓乡地寺坪两名红军战士病故,被群众葬于地寺坪白土崖下,群众称之为红军崖。

04

红色旅游:瞻仰红色遗迹弘扬长征精神

为缅怀红军英烈,康乐县借助申报全国第二批红色纪念馆之际,建成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康乐县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成立于2013年6月,展厅面积约800平方米。目前有藏品100余件,前后被评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武警甘肃省总队红色教育基地”“甘肃省社会主义学院现场教学基地”“甘肃省中华文化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和临夏州“两个共同”示范单位。

纪念馆陈展文物大多以红军长征途经康乐时的遗留物及当时驻守农户家中使用过的工具器物等为主。展示依据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长征经过康乐县景古地区的活动情况为主线,贯穿红军在康乐的五十二天(甘南临时抗日根据地地的重要述说和组成部分)、政权新貌(甘肃回族聚居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尝试)、势危时艰(胜利实现三军会师和北上抗日的必然中继)、天地人生(在红军精神的影响下康乐人民为民族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永恒记忆(历史荣光永远照耀康乐人民的前进方向)等五个单元,形成了一个浓缩版的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纪念馆通过照壁浮雕及多媒体声、光、电技术与场景艺术的巧妙融合,依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康乐时的历史特点和旧址实际遗存情况,严格遵循历史时序线索,采取专题划分、分块布展的方法,力求多点位、多角度、区分主次、全面再现红军长征在康乐的红色革命历程,全力打造缅怀革命英雄、继承先辈遗志的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现已成为一个综合性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县级红色政权纪念馆。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研究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已成为康乐大地的时代强音。 ( 记者马正兰 马廉朴)

来源:民族日报

Hash:ffed2533466dd364b929e8c411d07fa43fc5a434

声明:此文由 发现临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