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洲文化 | 澧洲外八景之《彭峰叠嶂》

Hi :

这里是彭山景区

澧州外八景之《彭峰叠嶂》

彭山位于澧县澧南镇境内,艳洲水电站往西一公里。这里层峦叠嶂,树木葱茏,杨柳依依,碧水盈盈,是一方令人向往而又留恋的生态胜景,养生福地。

澧县彭山

彭山据说以前叫作虎山,是因为山形如一只卧虎,故而得名。后来之所以又叫做彭山,是和唐朝开国之君李渊的儿子李元则有关,早年他被封为荆王,后来改封为彭王。

我们在上一期的《凤堰水月》中说过,彭王在澧州励精图治,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好事,赢得了澧州人的拥戴,在民间树立了很好的口碑,这位王子最终也死在了澧州,并且赐谥号为“思王”。山上的思王祠,就是李元则之嗣祠,位于彭山东麓,与山下蜿蜒的澧水交相辉映,自成一景。祠始于唐,距今可能有1000多年历史,明户部尚书李如圭衣锦还乡时上山拜谒,感慨于彭王的清正为民,曾作《颂彭山思王》以祀:“雄才宗室寄干城,刺史分符万里行。德在民心崇祀远,功施社稷荷封荣。半山落日鸦声乱,古庙高松鹤影清。瞻仰英风频感慨,断碑开藓读遗文”。今天的彭山,其实就正是为了纪念这位李唐王朝的王子彭王才改名的。

澧县彭山思王祠

由于这一段因缘,彭山就具有了不同于周围其他名山的人文风景,千年以来,它的文化堆积日益深厚,成为了远近人们信仰和祈祷的胜地,也是官民祈雨、重阳节登高雅集的场所。关于彭山历代的传说故事,诗词游记,轶事掌故,也非常之多。

彭山本身风景如画,形势雄伟,早在宋代,祝穆就在他的人文地理名著《方舆胜览》一书中,引用了一块如今已经消失了的宋人任续撰写的《彭山庙碑》,碑文里对彭山做了一个简略但是非常形象的描绘,说彭山“崇山连天,外界越隽,冈阜逶迤,如舞如驰,遏千里之势于洞庭之野,屹瞰郡治,并为澧邦所瞻也。”彭山如此巍然高耸,在古时候澧州城里,人们只要一抬头往西南方向望去,就会看见,不仅仅是城里,就是整个澧州都可以望见。这里用了《诗经》里“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修辞手法,稍稍有点夸张地描述了彭山的高大雄伟。其实在今天高楼大厦林立城中,再眺望彭山,已经不觉得那么巍峨了,但它依然郁郁葱葱,与澧水蜿蜒东来的气势,还是让人叹为观止。

澧县彭山

宋朝时候担任澧州地方官的苏森,流传有一首《彭山祷雨》诗,可知至少在那时,彭山就已经成了一个祈雨的圣地。为什么会选择在彭山祈雨呢?原因并不仅仅是由于彭思王勤政爱民,民众在这里祭祀他,且非常灵验的缘故,还由于彭山之上,还有其他灵异的地方。

据《史传部·名胜志》记载,彭山“澧水迳其阴,其上有雷洞,白龙井。”从这里我们知道彭山上有一个洞,名叫雷洞,还有一眼井,名叫白龙井,雷洞龙井,光是看名称,就和祈雨很有关系。到了明代,州官水之文主修的《嘉靖澧州志》里,言及彭山,稍有不同的说法:“彭山,州西十里,是山高不概云,深无藏影,早非培嵝,浅异疏林,然登其巅,凡城中诸景,览之尽在几席间,诚近廓之嘉胜也。上有彭思王庙,前有泉,甘冽,名曰李公遗爱井,又有雷洞,旱祷辄应”。关于雷洞,记载前后都是一样的,只是白龙井在明代没有提及了,但有一个“李公遗爱井”,李公当然应该是思王了,只是这一眼井,其实不过是一眼泉水,是不是白龙井,却不可考知了。无论是天干旱少雨,还是大雨不止洪涝成灾,人们都到雷洞去祈祷。为什么是雷洞呢?在早期其他的志书里提及了雷洞中有一条白龙居住,清朝乾隆嘉庆之际,澧州人陈圭在他的《游彭山》诗歌中仍然说“龙栖洞壑长行雨”,可能是白龙井与雷洞都因为有“龙”居住,加以思王庙又在山上,地临澧水,所以历代祷雨都来这里,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彭山深厚的“祈雨文化”。清朝早期的州官何璘,曾经在他的文章里,提到了他在当澧州州牧第三年六月六日的时候,天气晴朗,但是上流山洪暴发,远近田地和屋舍都被淹没,州城如同一座岛屿,处在洪流中心,并且随后大雨不止,老百姓颠沛流离,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何璘向彭山思王祈祷,希望大雨停息,洪涝退去,后来果然灵应。他有感于神灵庇护苍生,于是就率领他的同僚,捐资为彭山上的彭思王祠进行过翻修维护。说明彭山不仅仅只是龙洞有灵,彭思王同样掌管着水旱丰歉的权柄,泽及苍生,雨露均沾,这就是今天彭山景区提出的“大爱彭山”主题词的文化之源。

澧县彭山思王祠

彭山之下,澧水之中,有一块绿洲,名叫沅洲,人们喜欢在其上种麦,每到麦穗抽出来的时候,微风吹拂,麦浪起伏,使人望而心旷神怡,这一处景致,还被称作“沅洲麦浪”。彭山还有一些神奇之处,譬如公安三袁中的袁小修的《澧游记》里就提到:“涉兰江观于绣水,遂放舟往游彭山,江底有兰,居民常有见之者。”江底的兰,今天已经没有听说有谁看见过了,但是这个传说,足以引人遐思。

彭山之上,生态良好,又是“澧邦所瞻”,很远都能看见它高耸的山峰,自然就是历代文人墨客重九登高的首选之地,这在历史上,已成由来已久的一个传统。最为引人注目且在历史上形成一段佳话的登高雅集活动,发生在明代,并有诗文留存下来,使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诗酒盛会。那一次活动,集中了澧州官员士子一共八人,同登彭山之巅,诗酒唱酬,极一时之欢乐。其中有当时任御史大夫的著名乡贤李如圭,其他人如陈洪谟,汪赐,张邦奇,刘廷诰等,都是当时的地方名人

澧县彭山思王祠

历代名人题咏彭山的诗词非常多,其中有名的人物,像明代苏州名士王在晋,澧州人李如圭,公安人袁小修,以及刘崇文,李谧,翟启迪,陶澍,周宣三等等,这些先贤,他们或者是在澧州为官,或者是在这里游历经过,或者本就是澧州士人,都或多或少地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彭山的诗文。

一百七十年前,我们湖湘的先贤陶澍先生,曾在澧州雨后望彭山诗歌中写道:“云收淡白凌空去,山拥层青渡水来。螺髻远含新翠合,马蹄曾踏乱霞开。”在他登上了彭山欣赏了彭山风物人文后,又不无感概的叹息道:“遗爱尚教山做姓,古碑多见客题名。”当我们登上彭山,亲近彭山之时,不禁遥想起唐代我们澧州的那位忧伤的才子李群玉,他有一名联,说:“万木自凋山不动,百川长旱海长深”。人不过百代之过客,惟有江山永恒,但在每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必然会有一些社会各界贤达,在大历史这伟大的丰碑上“题名”,并永远与青山碧水相辉映,相留存。彭山,就是这样一座澧州的丰碑,它记录了澧州历史的过往,并将还会记录其遥远深邃的未来!

Hash:2504ec4358d3258620df5128fec01c6988067139

声明:此文由 彭山景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