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的老家在山西,河南汤阴县大寒泉村是从山西永济县迁来的吗?
河南省汤阴县瓦岗乡大寒泉村的一位李姓网友发帖说,我们的老家在山西。有网友跟帖,中原河南一带有许多居民都是明代时从山西移民迁过来的。大寒泉村的李姓网友说,我们老家还是五帝之一舜帝的都城,不但是华夏帝都,还是唐诗“五言绝句”之首《登鹳雀楼》中的鹳雀楼所在地。据传,舜帝的都城有多个地方,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大家也熟悉,那么汤阴县大寒泉的老家究竟是啥地方?这引起了许多跟帖网友的好奇。
瓦岗乡位于河南汤阴县城东南部火龙岗上,全乡地势因呈脊型瓦状,故名瓦子岗,也称博望岗(枉人山)。瓦岗乡地处火龙岗中段,地薄水缺。境内有邶城遗址,史载为周武王封纣子武庚于此。大寒泉村位于汤阴县城东约十二公里,全村人口将近二千,这个不大的小村庄却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
约成书于春秋中期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起初叫做《诗》,《诗·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寒泉”即寒泉村,有大、小寒泉(因居大寒泉之南,故也称南寒泉)对称而来。后人以“寒泉之思”指子女对母亲的孝思或子女思念母亲的心情。据清代乾隆年间汤阴县志记载:舜庙,在寒泉,村民皆自蒲迁,蒲民载舜德,户祠之,迁时载主以行,因共为庙以祀之。舜(shùn),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德、孝、仁、诚的首倡身体力行者,被后世尊为“五帝”之。大寒泉村的舜王庙始建于明代,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即蒲坂,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县蒲州镇。《诗经》里的《魏风》就是诞生在蒲州一带的诗。永济古称蒲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区域。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蒲坂为“天下之中”。据《帝王世纪》记载:“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因此,早在部落联盟时期,蒲坂地带就是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
蒲州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境西南约17千米处的黄河左岸,传说中的舜都蒲板即此。蒲州古城位于晋、秦、豫三省交汇处的黄河左岸,相传为舜帝建都之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自古扼蒲津关口,为三晋之门户、陕洛之要枢,有“关中锁钥”之称。这里地势险峻,历为兵家必争。数千年来,为州、为郡、为道、为府、为县,历朝建制虽各不相同,但大藩要镇光耀史册,无论军事民政,还是经济文化,都有着非凡的历史记录。
据文献记载,蒲州古城在春秋时期属晋国,战国时期属魏,称蒲邑。秦行郡县制,属河东制(治今夏县),蒲坂县。西汉改名蒲反,东汉复名蒲坂。三国、西晋因之。东晋十六国之后赵政权移置河东郡于蒲坂;前秦置为雍州,后秦置为冀州、并州。北魏始置砖城,改为泰州;北周时期建军事戍楼鹳雀楼,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为蒲州,誉为“关中之巨防”。隋代复名河东郡,改蒲坂县为河东县。
唐代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置为“中都”,号称“河中府”;唐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改建蒲津浮桥,升制为“上辅”。北宋仍为河中府,隶永兴军路(治所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金隶属河东南路(治所在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金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金兵为阻拒元兵进军,截城池之半固守,同年鹳雀楼及蒲津浮桥毁于战火。明代复名蒲州,隶山西布政使司(治所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平阳府(治所在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撤销河东县治。清代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改为蒲州府,隶山西省河东道(治所在今天的运城市盐湖区安邑街道),同年在府城东关建“永济县”。
蒲州古城从明朝开始,因离黄河较近,屡受黄河水威胁。1942年7月3日,水淹城北20多人村庄,城被洪围困其中。这也是唐代时蒲州城号称“河中府”的由来。1946年秋天黄河又涨大水,河床高出城池,第二年县城迁出蒲州。1959年因三门峡水库建设,蒲州城内居民全部迁出而废弃。黄河横过鹳雀楼遗址,吞没了整个蒲州,古城从此沉入一片黄色的汪洋之中。今天的蒲州古城只留下半截城墙、鼓楼和一片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古蒲州昔日的辉煌。
1989年从蒲州古城西门外出土唐代开元年间所铸铁牛、铁人各四尊。蒲津渡是历史上的著名古渡口。考古发掘的蒲津渡遗址是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的遗迹。2001年6月,蒲州古城与蒲津渡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列入国家“十二五”大遗址保护建设范畴。蒲州古城遗址是研究中国古城垣历史发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王建安 摄影)
Hash:f5a2446982008ea38d618164ec515875a908c32e
声明:此文由 建安视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