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绘 | 慈城独特的县级建筑(3)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1905年。明清时的科举制度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阶段。而慈溪县校士馆(就是民间说的考棚)是童试之地,是科举制度中最初一级的考试场所,即每年举行一次,应试者称为“童生”。童生须经过县、府、院三个阶段的考试,及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因建校士馆花费巨大,且一年利用不了几天,再说考试临时场地按老规矩设在县衙、孔庙,所以全国多数州县都未建这座科举专用的“奢侈品”。慈溪虽是地域面积上和人口上的小县,却是文化、经济和人才大县。清道光十五年(1835)前,慈溪县每次参加县试的童生多达七八百人,但无专用考场,县衙的厅堂、房间、檐廊、过道,都成为考试的场所,若遇风雨,更使童生无法展卷作考。清道光十五年,慈城半浦郑氏佑启堂乡贤郑廷荣、郑一夔父子见此情景,慷慨捐银三万两,经过一年动土施工,于道光十六年(1836)建成了这座被誉为慈溪科举史上的盛举的校士馆。此馆占地近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有正厅五间,左右两廊,考屋六十九间,每三间筑低墙一道,外留见天(可以看见天空)一方,每间考桌四张,考凳四条。仪门外左侧土神祠三间,右侧门房六间,正厅后正房五间,又后挑试前列所五间,皆南向,又后东北隅韩昌黎祠三间。同时邑人杨元骧又捐地四亩有奇,宗人郑诏于正厅西北隅捐建黄文洁公祠三间。咸丰十一年(1861)被太平军拆毁。同治二年(1863)邑人桂馥、凌庆 、冯可镛等筹款重修。民国初此馆改办为慈溪县普迪二校,抗战胜利后归慈溪县立中学校舍,不久归还政府使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建筑被改建,21世纪初按照清同治年间规制重建修复。慈溪县校士馆是县城的一个重要建筑,它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折射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全景。
(七)慈溪县大关圣殿(武庙)
慈溪的县级文庙为孔庙,也有县级武庙,即关帝庙,慈溪人称大关圣殿,也称“显灵义勇英济王庙”。址在慈城县前大街平政桥东侧,而戏台建在平政桥西侧,下面是河,过街有月洞门。大关圣殿是纪念三国蜀汉大将关羽的庙宇,因关羽为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尊敬,历代尊称为关公、关帝、关圣、关圣帝君、武圣等。慈溪民间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查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多种法力。每年五月十三关圣帝圣诞日,慈溪各界热心人士会在大关圣殿举行祭祀关公活动。大关圣殿前殿奉关帝神像,后殿奉敕封三代裕昌公、光昭公、成忠公神位,还邀请本地有名的剧团及外地京剧戏班子来演大戏,免费供各界看三五天。此庙历代皆有毁建,初建于宋代,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毁于倭寇,嘉靖三十七年(1558)重建。
万历四十五年(1617)改封“三界伏魔大帝”。天启二年(1622)冬火烧毁,天启三年(1623)重建。清雍正五年(1727)奉旨:每岁春秋及五月十三日致祭,褒封三代祀于后殿。咸丰四年(1854)升为中祀,设乐舞、如丁祭礼。咸丰十一年(1861)殿毁于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重建。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又重修。慈溪大关圣殿占有地理优势,处在全县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街市中心,做生意的商人交际面广,要跑三关六码头,接触多方面人士,所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特别讲究义、信、诚,最反对一锤子买卖的欺骗行为,不会欺行霸市,以次充好,短斤缺两,损人利己,昧着良心赚黑心钱。于是明清时由慈溪商界在庙内建有关帝会(类似民国的商会),以关羽这位被誉为“忠孝节义”的化身为榜样,在商界同行间崇敬义、信公德,即生意买卖,老少无欺。民国时,关帝会每年正月中旬进行商会活动,由担任会脚(也叫会柱)的殷实商户组织举行,会脚按天地玄黄四序,它们是:“天”,代表穗芳南货号,百余年老店,前店后场,产销油包、蜂糕与香干而闻名四乡;“地”,代表二成斋药店,石库门面,底子厚实,所卖的丸散、胶丹全是家传秘方配制;“玄”,代表刁裕隆香烟批发店,规模大,实力雄厚,代理英美烟草公司与南洋烟草公司香烟,销售“小仙女”“老刀”“美丽”“白锡包”等高档牌子的香烟;黄,宝康文具店兼慈溪唯一的印刷厂,印书,印报纸。这四家商家刚好处于大关圣殿的周围,也是县内较著名的商户。
内容选自
《宁波文化丛书(第二辑)》之《天赐慈城》
宁波出版社
Hash:5f78b676f03b27cec30a8dcbebeab4e78f8bbeb1
声明:此文由 宁波出版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