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凉州护国寺历史变迁述论(一)
西夏护国寺遗址即今凉州大云寺所在地。位于武威市城东北隅,坐北向南。遗址东依钟楼后院东围墙,西临东百家巷,南为钟楼巷,北至海子巷向东延伸段。南北长189米,东西宽177米,占地面积为33453平方米。现遗址东南角保存原大云寺建筑古钟楼一座,以及近年来搬迁的城内其它建筑火庙大殿和山陕会馆春秋阁及两廊,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现已对外开放。
大云寺是武威有史以来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感通”,大云寺的塔名,也是著名《西夏碑》的碑铭,即“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历史上河西走廊的名刹古寺,也是古丝绸之路上国内外游客游览朝拜的重要圣地。它作为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威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曾引起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和旅游观光者的极大关注,历代王朝和地方政府对大云寺的修复和保护非常重视,历史上曾经历了几度的繁荣和兴盛。同时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由于自然和人为的战火破坏,也曾经历过一时的凋敝和衰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几经更替变迁。但无论情况怎样,凉州大云寺与感通塔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西夏学研究、中外文化友好交流方面的功绩,早已载入史册。
一、阿育寺及姑洗塔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前486年)。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即现在的尼泊尔),净饭王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年十九岁(一说二十九岁),入雪山“苦行六年”,出山后,在迦耶山菩提树下,得悟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说苦集灭道四谛及正见八正道,以后四出,凡四十余年,年八十示寂于拘尸那伽城跋陀河边娑罗双树间。他的弟子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纪录整理,通过几次结集,成为经、律、论“三藏”。公元前四世纪,印度著名的民族英雄旃陀甸笈多,被国王放逐流徙在西北印度。当时亚历山大入侵印度,占领五河一带,威胁恒河平原。旃陀甸笈多举起义旗,聚合西北民众赶走了希腊驻军,然后回到摩揭陀国,推翻了难陀王朝,成为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一代君主。他统一中、西、北印度,使摩揭陀国成为强大的帝国。公元前268年,雄才大略的阿育王继承他父亲的王位,发扬光大了先人的志业,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全印度的统一。他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国的时候,看到了战争的惨状,大动悔悟之心,从此放弃了由武力征服的办法,而皈依了佛教。他一方面实行转轮王理想的政治,兴办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修筑从摩揭陀国到伊朗的国际大道,发展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一方面大力传播佛教。他置“正法大官”官置司掌宗教工作和慈善事业,派遣他们和传教师们到各地宣传佛教,他的儿子摩晒陀,女儿僧伽密陀也先后被派往斯里兰卡。当时东至缅甸,南到斯里兰卡,西到叙里亚、埃及、希腊等地,都有佛教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年代,现存资料很难考定,据说最初传入时,只不过在少数人中奉行,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吏官之流所注意。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我们可以推断,由于在此一百二十年前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的结果,当时由印度传布到中亚西亚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过行旅往来而向东方渐进。也有传说:在与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68——232年在位)同时的秦始皇(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年,会后派大德赴各国传教,前来中国很有可能。《魏书·释老志》就有这样的记载:“佛既谢世,…十八人来到我国咸阳。阿育王时举行第三次结集约在公元前250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于后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时而就,今洛阳、彭城、姑臧(今武威)、临淄皆有阿育寺,盖承其遗迹焉。”这里提到姑臧的阿育寺就是今天的大云寺。唐代佛教论《广弘明集》记载,释迦牟尼涅槃后,东天竺国阿育王收佛舍利,派遣鬼兵,在全世界同时造成八万四千宝塔,安置舍利。姑臧姑洗塔即其中之一。清康熙二十一年《重修白塔碑记》中也记载:“昔阿育王造塔八万四千,而震旦国中立有塔十六座,甘州之万寿塔与凉州之姑洗塔居其二焉。”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即西夏碑)中也记载:“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宝塔,奉安舍利,报佛恩重,今武威郡塔(大云寺塔)即其数也,张轨称制(西凉)……天锡宫中,数多灵瑞,天锡异其事,时有人谓天锡曰:‘昔阿育王奉佛舍利起塔,遍世界中,今之宫乃塔之故基之一也。’天锡遂舍其宫为寺,就其地建塔。”“巍巍宝塔,肇基阿育。”清康熙十一年六月立的《重修清应寺塔记》碑又载:“清应寺本名北斗宫,北斗宫之有姑洗塔,盖始于晋张重华舍宫内地建立寺塔。”从以上诸多史料记载来看,姑臧早期的阿育寺就是今天的凉州大云寺,姑洗塔应是阿育王时期所造的八万四千宝塔之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最晚也应在战国秦。武威是中国佛教传播的最早地区之一,凉州大云寺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二、前凉王宫殿及宏藏寺
前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地方割据势力张氏政权建立的一个国家。因它是这一时期以凉州为中心建立的五凉政权的第一个国家,其国都在凉州姑臧(今武威),故国名“前凉”。前凉从公元301年张轨任凉州刺史、主持凉州事务开始,到公元376年被前秦符坚所灭,其统治凉州长达76年之久。在《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中记载:“阿育寺及姑洗塔自周至前凉,千有余载,中间兴废,张轨称制西凉,制建宫室,适应遗址。”这就是说前凉的宫殿是修在了姑臧阿育寺和姑洗塔的遗址上。
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张轨,被任命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而出牧河西。张轨出身于汉族贵族世家,是汉初常山景王张耳的十七世孙,他幼年聪明好学,很有学问,有远大理想,曾在西晋朝廷中担任散骑常侍、西征军司等官职,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王室之间互相殘杀,朝政日趋混乱。他效法西汉未年窦融保全河西的做法,想到河西创立基业。张轨到任之后,与其子孙们以保境安民为宗旨,在政治上以拥晋为号召,联络河西大族势力,经济上招纳流民,轻徭薄赋,“课农桑”,兴货币;文化上敦崇儒学,振兴教化。在张氏的苦心经营下,河西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张氏政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励精图治,到公元335年以后,在张茂、张骏的统治下,前凉已民富国强。曾派将军杨宣伐龟兹、鄯善等国,取得了胜利。于是西域诸国都到姑臧朝贡,献汗血马、火浣布、犎牛、孔雀、大象等珍禽异兽和宝物。至此,前凉国力达到了顶峰,辖境二十二郡,占有凉、河、沙三州。前凉统治者为了显示其富有和国力,除了在姑臧修建城池之外,还大兴土木,修建王宫殿宇,炫耀其国力。当时的姑臧城,其建筑豪华独特,格局别致,北魏时新建的都城洛阳就是参照姑臧城的布局扩建而成,以致于影响到以后隋唐时期的长安城的布局,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影响深远。当时的阿育寺及姑洗塔遗址就是前凉国王的宫殿所在。现保存的明嘉靖《北斗宫新创藏经楼碑记》和清康熙《重修清应寺塔记》碑文中所记的“北斗宫”当为前凉时期在阿育寺修建的宫殿建筑之一。其它宫殿建筑现在虽荡然无存,但宫殿的名称,现在从史籍中还可以了解看到一些。《晋书·张骏传》:“时辛晏阻兵于抱罕,骏宴群僚于闲豫堂,命窦涛等进讨辛晏。”“鄯善王元孟献女,号曰美人,立宾遐观以处之。”“又于姑臧城南筑城,起谦光殿,画以五色饰以金玉,穷极珍巧。殿之四面各起一殿,东曰宜阳青殿,以春三月居之,章服器物皆依方色;南曰朱阳赤殿,夏三月居之;西曰政刑白殿,秋三月居之;北曰玄武黑殿,冬三月居之。”《晋书·张重华传》:“尊其母严氏为太王太后,居永训宫;所生母马氏为王太后,居永寿宫。”《晋书·张天锡传》:“初,天锡居安昌门及平章殿无故而崩,旬日而国亡。”《晋书·吕纂载记》:“超取剑击纂,纂下车擒超,超刺纂洞胸,奔于宣得堂。”以上“闲豫堂”、“宾遐观”、“谦光殿”、“宜阳青殿”、“朱阳赤殿”、“政刑白殿”、“玄武黑殿”、“永训宫”、“永寿宫”、“平章殿”、“宣德堂”等,大都是前凉国王张骏修筑的,他在位二十二年(公元324——346年),当时国力强盛,是有条件修筑这些宫殿的。这些宫殿建筑,史书没有注明建造地点,很有可能有些建 在阿育寺及姑洗塔遗址上。
前凉时期,随着佛教自西向东传播,佛教文化首先在凉州得到了发展。西晋译经大师竺法护往来河西、长安、洛阳间[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三《竺法护》传,中华书局,1995年。],东晋中原地区的名僧道安(314——385年)谓其译经“寝逸凉土”[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七释道安《合放光光赞略解序》,中华书局,1995年。]。凉州自张轨以来,“世信佛教”[魏收,《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中华书局 ,1974年。]。四世纪中期,邺都有凉州博学沙门[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九《渐备经十住胡名井书叙》,中华书局,1995年。]。其时张氏在凉州东苑置铜像[李昉,《太平御览》卷一二四引《十六国春秋·前凉录》:张天锡“三年(365年),故藏北山杨树生松叶,西苑牝鹿生角,西苑铜佛生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73年前凉国王张天锡延揽月支人,龟兹人组织凉州译场,并亲自参加译经工作[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祐录》卷七《首楞严后记》、《开元释教录》卷四《说括群经录·前凉录》,中华书局,1995年]。374年,道安在襄阳撰《综理众经目录》时,其《凉土异经录》中,已收凉州译经五十九部、七十九卷[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安公凉土亿经录》中华书局,1995年。]。这些都说明凉州佛教渊源久远,前凉时已有了很大的根基。因此到张天锡时,其宫中多现灵瑞,有人对他说宫殿修在了阿育寺与姑洗塔的遗址上,张天锡才舍宫置寺复建塔。唐景云二年《凉州大云寺古刹功德碑》中说:前凉修建的宏藏寺,“花楼院有七级木浮图,即张氏建寺之日造,高一百八十尺,层列周围二十八间。西列四户八窗,一一相似。屋巍巍以崇立,殿赫赫以宏敞,拟璚台之景居。状层城之始构”。清康熙《重修清应寺塔记》中载:“清应寺本名北斗宫,北斗宫之有姑洗塔,盖始于晋张重华(前凉国王)舍宫内地建寺立塔。”以上史料对前凉时所建的宏藏寺内的建筑规模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和说明,是研究前凉时期修建的寺塔及佛教文化的珍贵历史资料。
宏藏寺作为前凉国王建造的寺院,其建筑宏伟,规模之大,在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传播及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想象当时的凉州作为中国佛教史上译经的一个重要据点,在《凉土异经录》中,收录的凉州译经,很有可能就是在宏藏寺所译。这一时期,在凉州翻译佛经、弘传佛法的高僧络驿不绝,数不胜数。我国著名的译经大师竺法护,道安往来于河西和中原,译经“寝逸凉土”,也都无不与当时的宏藏寺有关。为此,前凉时期的凉州宏藏寺在佛教向我国中原及东部传播中曾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来源:武威文化
点击“阅读原文”
Hash:c180e92d65b54d6040db6b0d1a684708eceb5c59
声明:此文由 武威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