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旧称济川桥

亭台 郑鹏 作

□ 陈俊乾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潮谚中的“桥”,指的是潮州湘子桥。

潮州湘桥好风流,

十八梭船廿四舟。

廿四楼台廿四样,

二只鉎牛一只溜。

这是潮州流传的一首古老民谣,赞的是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桥梁一一湘子桥的丰姿。

广济桥又称湘子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时由潮州知州曾汪建成桥的雏形,名曰“康济桥”,最后建成大浮桥称广济桥(湘子桥)。

广济桥横跨广阔韩江,工程巨大,造型奇特别致,集桥梁、拱挢、浮桥等形式于一体。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自古及今也倾注着不少地方官员和潮州人民的心血,数次修建扩建维护,不断完善,得以保存,其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千姿百态,风韵不减。

这样巧夺天工的桥是怎样建成呢?由此民间流传着一个十分美丽动人的神话“仙佛造桥”:韩愈被贬到潮州任刺史后,要在潮州城外恶溪(后称韩江)上造一座大桥,福泽百姓。因水深流急,无法施工,便请侄儿韩湘子和活佛广济和尚一起造桥。广济和尚负责建桥西段,韩湘子他们八仙负责建桥东段。仙佛各显神通,施用法力,分别将桑浦山凤凰山上石头点化成羊和猪群,赶往工地。 因故耽搁,法力失灵,一些羊和猪于途中复原成石头而成为乌羊山和猪山,致石头不够用,桥建到江中心,便没法连接起来。何仙姑便把手中的宝莲花抛下,花瓢在江心变成十八条梭船,对岸广济和尚急忙把手杖丢下江中变成一根长绳,把十八条梭船连成一架浮桥。桥建成后,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湘子他们八位仙人和广济和尚合力造桥的功绩,就给这条浮桥起了两个名字,一个叫“广济桥”,一个叫“湘子桥”。

此脍炙人口的美丽神话,传颂至今,事实上是历代潮人、骚人墨客,借咏湘子桥以表怀念韩愈及对韩愈治潮业绩的追思!

广济桥(湘子桥)史称康济桥、丁侯(公)桥、浮桥、“跃进桥”。除此,还曾称“济川桥”。

据《古今图书集成·潮州府部汇考》载:“广济桥”在城东跨韩江上,广二丈,长一百八十丈,旧名“济川”。又《永乐大典》(五三四三卷)桥道载: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知州陈宏规,益东岸洲二,结架如丁侯桥,而增广之,曰“济川桥”(见《潮州日报》2019年4月7日06版)。《潮州府志》《海阳县志》《鳌头陈氏族谱》均有相同记载,张树人《湘子桥考》也同样记述之。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知州曾汪初建广济桥雏形,名“康济桥”。三年后桥被洪水冲垮,继任知州常祎按原型重修。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常寺少卿丁允元出任潮州知州,增筑韩江西石桥墩,并在石墩上架桥梁、建屋亭,建成韩江西桥,称“丁侯(公)桥”。绍熙五年(1194年),知州沈宗禹建东一、二洲,蟠石东岸,结亭于前,匾曰“挹秀”。自广济桥始建桥雏形至此,历二十三年,西桥仍未建成,而建桥工程又转向东岸发展。

陈宏规接任知州翌年 即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就开始着手建东三、四洲。他实施的工程比前任知州沈宗禹浩大:更“挹秀亭”为“济川亭”,亭之后建“见思庵”。“见思庵”乃为驿站,以接待过客。同时,将建桥工程向东岸发展,他按照西岸“丁公桥”的结构和风格,在东岸江心扩建新石桥墩二座,开创了湘子桥东西皆有桥墩,中间用梭船作浮桥的历史,使之而后桥上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繁荣壮丽奇观。

知州陈宏规将东岸石墩桥命名“济川桥”,取“汇巨流,济百川”之意,西岸仍取“丁侯桥”。一桥虽东西异称,但风格却和谐统一。其修桥理念一直被后任者所接受。至元朝至正四年,乔贤修桥,始将东、西桥统用“济川桥”一名,长达一百四十八年。后世人改称为“湘子桥”沿袭至今,乃有潮州八景之一“湘桥春涨”闻名于世。

广济桥

济川桥来源:微博@揭西随礼擂茶 四海游子,家的礼物:随礼汇揭西擂茶

Hash:58909bdbae6948416ef00d3b24982ba8d81113f1

声明:此文由 擂茶侠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