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河姆渡遗址的榫卯结构雏形

丁,在殷虚的甲骨文中既象形为用木质做成的椎形物,又象形为在木料中人工凿出的孔洞,并使两块材料接合起来所特制的凸凹部分。后来,将凸出的部分称为榫头,凹下的部分另叫榫眼,彼此契合起到框架结构的联结固定作用。所以,丁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中常见的榫卯结构雏形。而且,它存在的时间更为古老,在华夏先民的巢居时代就用丁来固定大型的框架结构。毫无疑问,巢居在风中摇曳的树枝之上,光用绳索捆绑还是不够的,榫卯结构可以起到极佳的固定作用。

庄子·盗跖》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孟子·滕文公》曰:“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这些中华圣贤们多次谈到巢居生活,充分说明巢居是华夏先民很重要的居住生活方式。

东方原始祖先巢居,西方原始祖先穴居,是东西方远古时期人类生活的大特点。巢居与穴居的生活习惯,使得东西方在原始文化上便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习俗。比如西方原始祖先长期居住在阴冷潮湿的洞穴之中,所以更加喜欢赞颂太阳的光芒;如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引吭高歌《我的太阳》。而东方原始祖先长期巢居于树上,所以更加喜爱夜晚的明月,如唐代诗人张若虚婉转低吟《春江花月夜》。东方人喜欢居住木质结构的房屋,而西方人则喜欢居住石质结构的房屋,这些都来自于原始祖先的记忆遗传。

河姆渡遗址,距今6000至8000年,位于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村,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图片来自百度: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出土了大量干栏式建筑遗址,现场发掘出的木构建筑遗迹是沿小山坡呈扇形分布,很有规律,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底层架空、带有前廊过道、房顶呈三角形的长屋。约有数间,其中大的长23米左右,深约7米,前廊深1.3米。房屋建筑用一排排桩木打入土中为屋基,在木桩间架设地梁,上面铺设地板,距地高约一米,并由基座中间一根约3米的中柱,高2.6米左右的后檐和稍矮的前檐柱挑起屋架,屋架中的梁、枋、柱、檩等许多木构件均采用榫卯结构,屋顶用茅草苇席等物盖在椽上而成。河姆渡遗址带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之一,被考古专家称为古代的“高科技”。

图片来自百度:河姆渡文化

文物会说话,文字也会说话。河姆渡遗址其实述说着远古时代的华夏先民由树上巢居搬迁到地上居住的过程。丁是榫卯结构的雏形,亦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智慧。

Hash:6233d577406b011f9a325c78c18ef10c47e76816

声明:此文由 尚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