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绩赫赫朱襄氏 后人敬仰万代传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春正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贾晶晶

视频/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德鹏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朱襄氏大殿

阅读提示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三月(公元1396年),即使冬尽春来的迹象有些呈现,但寒气还是有些料峭。在通往柘城大仵朱贡寺朱襄氏陵的一条官道上,一队人马鸣锣开道向这里行进。领头的不是别人,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他受朱元璋之命,前去祭祀炎帝朱襄氏。在这初冬的季节,我步朱棣的后尘,随“游遍商丘”采访组前去拜谒朱襄氏。站在朱襄氏陵园前,脑子里想象着朱棣祭祀的情景……

一个泱泱的神话世界

相传,朱襄氏在柘城施政时,正值恶魔作怪,常刮怪风。大风起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天干地裂,草木枯黄,五谷不收。自然灾害危及人类,使人无法生息,甚至面临灭顶之灾。朱襄氏忧心如焚,决定为民除害,降服恶魔,拯救万民。他召集部下士达、飞龙共商降魔之策。他们认为,恶魔乃邪恶之气,邪必畏直。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用琴瑟之弦来降魔,于是就决定造一把瑟。朱襄氏令部下士达以柘丝、良桐为原料,制作一把五弦瑟。当黄风搅天,拔禾折树之时,朱襄氏凭高端坐,拨动瑟弦,瑟声激越声振高空,怪风渐息,顷刻间天空彤云密布,下起大雨,百草萌发。从此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仓廪俱满。群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百年皂角树

朱襄氏在人民的生活安定后,就谱写了一首名为《来阴》的曲子,用五弦瑟弹奏,这开创了人类的“礼乐”文化。所以说,柘城县又是中国礼乐文化的源头。依照古人的理解,朱襄氏发明了“五弦之瑟”,才使群生定、寒暑适、百物生、万民安。并且把乐器的发明与治理国家联系在了一起。

据史料记载,朱襄氏创造了汉字的雏形——书契。北宋刘恕在《通鉴外纪》记载:“太昊时有龙马负图瑞出于荥河,因而名官,始以龙纪,号曰龙师。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书契就是把文字刻在木片的一侧,是中原地区远古时代的一种刻画符号。朱襄氏把相关事件刻在木片上,代替了结绳记事,是一种进步。又有史料记载,朱襄氏还创造了“六书”。元代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称:“太昊……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归纳总结的汉字造字的6种方法。在当时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情况下,朱襄氏在把事情刻在木片上时,用象形的符号来代替,也许就是“六书”的雏形。

这些故事当然只是美好的传说,把朱襄氏描述成人神共仰的圣人,集中地反映了人民对他的尊敬和爱戴。然而,他毕意是有血有肉的,他的创造发明,直到今天还在为人民造福。

一座小小的纪念宝殿

我怀着虔诚的心走进陵园院内,左侧的一棵皂角树映入眼帘,格外醒目。这棵皂角树枝叶繁茂,遮盖面积有四五十平方米。据陵园管委会主任李怀林介绍,这棵皂角树就是从当年朱棣祭祀炎帝朱襄氏时栽下的那棵树旁边发出的新芽长成的。当年朱棣栽下的那棵皂角树在此生长了200多年,枝干枯死后,老树在其根部发出了一个嫩芽,慢慢长成了今天的模样。这棵树在这里站立了400多年,每天翘望着日出日落,品味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也观望着到这里拜谒炎帝的人们。

正殿对着陵园的大门,这座巍然而立的重檐脊顶的建筑,斗拱交错,琉璃瓦盖顶。檐下绘有条条金龙,似作盘绕升腾、腾云驾雾状。拾阶而上进入大殿,正中则是炎帝朱襄氏的塑像,旁边站立着两位童子;左侧有轩辕黄帝塑像,右侧是太昊伏羲氏塑像。炎帝塑像的正中供着香案,几位善男信女跪在塑像前,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祈祷着自己的福祉。从这方面可以看出,人们对炎帝是多么的崇拜。

大殿的后面有一个用石板铺地的小广场,分行栽着银杏树柏树,再后面便是炎帝朱襄氏的陵墓了。陵墓用土堆成,不算太大,上面长着许多杂草和不知名的树木,衬托得陵墓比原来的模样大了一圈,显得壮观了不少。墓前有刻着“炎帝朱襄陵”的石碑,石碑前摆着香炉和用来跪拜的垫子。李怀林说,每到农历的三月初八,附近的人们都会拿着祭品到陵前烧香祈福,热闹异常。

炎帝朱襄氏陵

一位赫赫的中华始祖

炎帝故里说法多,朱襄故里独一处。很多人将炎帝与神农氏的关系归为一个人,而炎帝朱襄氏陵园管委会主任李怀林则认为,炎帝应是一个时代。在不少传说中,有炎帝神农氏,也有炎帝朱襄氏、炎帝连山氏,还有炎帝烈山氏、炎帝大庭氏。

在古代,炎帝为尊称,像封建社会国人称呼的“皇帝”。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并不是一个人,其实是一种封号。无论炎帝神农氏有多少种说法和故里,但史称的炎帝朱襄氏,无论史籍记载还是实物考证,只在柘城县。

现在,在淮阳县伏羲陵前的大殿中,太昊伏羲氏像前站立着两尊童子,右侧童子为昊英氏,左侧童子便是朱襄氏。这也能旁证,在伏羲氏之后,朱襄氏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帝王。光绪二十二年版《柘城县志》记载:“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都于朱”,“朱”即为现在的柘城县。

古时,朱襄氏所生活的“朱”地,盛产朱木。朱木,是原始社会末期生长在柘城一带的树种。朱木应该是朱襄氏部族的图腾。

古朱字即来源于“朱木”。古“朱”字是“合体指事”文字,它兼有象形和指事的特点。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可以清晰地看到,“朱”字由“木”和“一”两个构件组成。“木”像树木之形,“一”是一个指示性符号,原本写成“本”字形状,标在木中,象征树心。

国姓氏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部族把图腾作为姓氏,流传下来。朱襄氏部族后人把部族图腾当作姓,流传至今。所以说,柘城县是朱氏文化的发祥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炎帝朱襄氏陵从兴到衰,又从无到有,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又在墓前修建朱襄王祠庙,建有大殿、山门、配殿共十余间。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已“庙貌荒废”,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重修。

晚报记者在了解朱襄氏陵园文化

因为经济发展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前,朱襄氏陵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为修复陵园,守陵人李怀林几乎到了倾家荡产地步。他变卖了在县城里的院子,又四处举债,筹集了150余万元,通过专业的古建筑公司,建设了炎帝大殿、东西偏殿,又修缮了山门和两边的侧房。目前,他还在多方筹钱,用来扩大陵园的规模。

炎黄子孙尊贤敬祖的美德是始终不泯的。如今玉宇澄清,山河壮丽,伟大祖国越来越兴旺发达,中华一统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如果古帝有知,也会感到高兴的。

我站在炎帝朱襄氏陵的大门外凝视着,久久地沉浸在浮想联翩之中。我们是前人的后辈,也是后人的前辈。神农炎帝由于给人民办了那么多的好事,因此,大家记住他,几千年来,他一直活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

编辑:李德鹏

Hash:c1a0ff8d025a755883159bfb4da7ca8c24da53a8

声明:此文由 大公观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