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寨顶”风光你有没欣赏过

在半山亭游览歇脚之后,再沿着登山石级路迤北而上,奔往盘古寨顶。这条路就是重阳登高的主道,寨顶就是盘古王山的主峰,海拔为324.4米。以山脚盘古王庙为起点(海拔50.1米),垂直高距不过274.3米,但路程却有1千多米,从半山亭起计也有8百多米。寨顶并不算高山,只不过是高丘陵地带。山不在高,以风光优美为胜。登山路经过两次修整,虽没有半山亭以下那段宽阔,但也有三、四米宽,同样是沿着古道,就地取石砌结,保持着大自然的情趣。

盘古寨顶八角风雨亭

多数人到此登高,只是匆匆奔向寨顶,沿途一些美景也就漏了。其实快到寨顶的东面隐藏着一大片斜坡岩石地带,长达50多米,高约6至12米。它倚西面东,石块大小一不,有高十多米、宽三、四米的,也有高只两、三米,宽几十厘米至一米多的。整体来看有如一排高低不等半仰着的“望天石”。石面有较平整的,也有凹凸的。虽说不上奇形怪状,却是罕见的独具个性的群体卧石。

重阳登高人群

1994年,盘古王公园的总体规划者,曾在这里观察了多时,构思出在这些石面上雕刻书法艺术,定名为“天书”。二十多年过去了,“望天石”仍在静静地注视着太空,它们在期待着什么呢?

“望天石”只是盘古王山的一大石景,而隐藏在树林之中的嶙峋怪石就难以计数。如盘古王庙背后至半山亭的山间就有几处,民间说是女娲帮盘古炼石补天时遗落的,那么其他的是不是女娲的呢?总体规划者踏遍这座古老的“炉山”(盘古王山的原名)时曾有一个疑问,“炉山”这个名称是不是也与女娲炼石有关呢?最近有人从当地长者李巨洪的遗作中,证实了这个推测。

人群拥往盘古王庙朝拜,然后才登山游览

站在“望天石”上,向南望下去,一条绿树掩盖下的山坑直落到盘古王山东面的已被关闭复绿的旧采石场,隐约见到山坑水流出山外的一口山塘之中。

从“望天石”返回登山路不久便到达了盘古寨顶。这里就是花都最早宣布开放的重阳登高点。其实,重阳节到盘古寨顶登高的习俗自古已有。以前登高是农历九月初九上午才去,中午下山,也没有人管理。现在可不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们从初八傍晚便上山,初九零时已在山顶高呼“转好运啦”。曾经有人在山顶烧烤或放炮仗,不小心引发了山火。所以以后便在指定的登高点,沿途戒备,不准在山上点火。加上重阳登高者一年比一年多,也需要加强管理,维持秩序。现在花都区重阳登高已增加了几个开放点。不过,到盘古寨顶登高的人还是比其他开放点多。因为到这里登高,可以先在山脚拜祭盘古后才上山。广州人重阳登高不单有“避灾难,转好运”的习俗,而且还有再“拜山”(指扫墓)一次的风俗。这里有老祖宗盘古可拜,拜后再上山“转大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故人数特多。

盘古寨顶现在已不同了。2006年,落户狮岭镇的广州华尼公司捐资25.50万元,建造了一座高和宽都达到9.5米的八角双层风雨亭。亭的南面前方崖边还建造有花岗石护栏。捐钱的这间公司是做皮具皮革生意的,经济效益不错。公司的总经理姓李,他也是一位登高爱好者,有一次他上到山顶忽然下起大雨,淋湿了身,回来后,便主动提出要捐款建亭,好让登山爱好者避风雨,做了一件好事。

登临二层亭上,果然风光无限。广州秋天仍然很热,在这里,八面来风,把“秋老虎”赶得无影无踪,凉爽得很。连夜登山者,盼来初九凌时“大运”到来后,有兴趣者便等待晨曦观看日出,望着东方的“鱼肚白”,悄然间红彤彤的旭日喷薄而出,让摄影爱好者兴奋异常,“咔嚓”之声不绝。

有了这座亭,登高者便可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亭楼上,纵目南面,便是广州北部花都区的辽阔大地。林立的楼房,树荫的公路,集群的村庄,星罗的绿丘,绵织的耕地,鳞光的水塘,迤逦的灌渠,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尽收眼底。至于哪些著名的社区景点却难仔细分辩。不过,老花都人还是可以向陌生者指出方位,如南面铁路之西有洪秀全故居圆玄道观、资政大夫祠,再过一些就是汽车城、金银珠宝城,再南一些巴江之边有花都之港。正南面近处有皮具皮革城,远处偏东有花都广场,再往东就是新白云国际机场,宽阔的迎宾大道与机场高速、京珠高速连接,再去就是花东镇的九龙湖。东北面还有被群山挡住的高百丈、王子山、芙蓉嶂;西南就是鱼塘之乡炭步镇。西北是赤坭镇美丽的锦山、剑岭……

老花都人在这里闭起眼睛也可以指东划西,如数家珍般向陌客畅述美丽的花都,令他们目不暇接,转动着眼珠在许多绿丘遮挡的深处遥望,想像,神往!

转身寨顶的北面另有一番景象,正如盘古王庙楹联中所写“数十里峰峦重峙”,山脉逶迤,层林叠翠,沟涧蜿蜒;好几处水塘粼光涟涟,有多条村庄炊烟袅袅。这绝好的山区景象,就是清远市的南部,它与花都北部的山区连成一体,成为广州的绵绣屏嶂,这就是史上记载的南岭连山余脉——青云山脉尾端,包括盘古寨东西双向数十里,形成广州“北部环山”之势。风水佬说的“王者之地”就在此处。

饱览了寨顶的无限风光之后,可以从西面的一条山道下山。这条山道,是2002年由市旅游局拨款30万元修筑而成。这样下山就不必重走上山时的登山路,避免了路上拥挤,又可以“不走回头路”,达到“转大运”的愿望。西面下山石级路顺着山势往南,全长约800多米。有一段是沿着山坑泉水边而下,到达“圣龟池”西侧的山脚,才会合入山大道离去。

登高游览,寻觅佳景,神往远方,沉思历史,探讨风水,这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

(文图/ 东来客)

编辑:小狼

Hash:fe35f1db8ae843dc29cc2cd9281a013d7be8ffa6

声明:此文由 花都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