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阜阳白衣楼毁前旧影流传网络

发现一张疑似白衣楼老照片

这张老照片是安徽和谐传统文化研究院部分专家意外发现的,照片拍摄于1939年“拆城防敌”之前,照片中为疑似白衣楼道观。

“白衣楼被拆掉以后,我们一直没有找到与这座古建筑有关的图片资料。”安徽和谐传统文化研究院常务理事李世忠说,今年初,武当玄武派第十五代弟子王理蓬到阜阳考察武当派祖师张三丰修炼过的迎祥观,专门从湖北武当山道教协会带来了一张阜阳白衣楼的照片和文字说明。

从照片上看,白衣楼平面呈方形,坐落在一处高约3米的汉白玉石台上,面阔、深进均为三间,重檐庑殿顶,主体高度约9米,坐北朝南。在明清两代,白衣楼同东南城墙拐角处的奎星楼一样高踞城墙之上,具备一定的军事瞭望和防御功能,故又名“克敌楼”。

“拆城防敌”为由拆除白衣楼

白衣楼,坐落在阜阳西南城上,明正德九年(1514年)建,尊奉白衣大士(观音化身),另供有地藏菩萨和达摩祖师。有房30余间,楼为阜阳登高远眺之所,每晚笙箫鼓乐响彻云霄,明清两朝兴废不定。

民国28年(1939年),广西驻军副师长赖刚以“拆城防敌”为由下令拆除白衣楼。主持张静安及众道士迁住祖师庙。

白衣楼的“云亭山影”与新渡波光、让台观稼、书院探荷、芦湄秋月、杏林晓莺、南岗雪色、西湖柳荫一起被誉为“颍州八景”,有诗曰:白衣桥东白衣楼,依城拐角筑城头。闲云飞渡碧空过,山影一缈尽目收。观音非俗亦有情,倚楼望山思幽幽。今日仙去楼无踪,唯有墨客不罢休。

文史研究者呼吁重建白衣楼

“白衣楼是明清两代阜阳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与之相关的道教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原阜阳市博物馆馆长韩自强说,从元代开始,以理性学说融贯儒释道三教的“全真教”传入阜阳,到了明代,道教开始兴盛,城隍庙、白衣楼、三清观文昌阁、祖师庙先后建设,为道教在阜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韩自强认为,重建白衣楼,挖掘道教的文化、武术养生资源,符合历史文化传承的需要,有利于增加阜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重建白衣楼,不仅能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还能为市民创造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李世忠说。

记者 方松高

Hash:63969b0e0d09b0bc116abbe86624c4b5a801a10f

声明:此文由 阜阳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