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印记|发生在淮阳临蔡三里堂惊心动魄的——暗战!
建议在
据记载:淮阳三里堂遗址位于县城东北临蔡乡三里堂村北,黑河西岸,是大汶口、龙山时期文化遗址。文化层厚3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内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横篮纹陶罐和素面陶杯,龙山文化时期的篮纹罐、石凿等,从遗址的断崖可看到红烧土房基。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一个冬日的午后,小编骑车从龙都大道往北进入北环路,然后再向东骑行至东环路交叉口,再拐向北到五谷台,经七里棚,九里沟到临蔡镇,再从临蔡镇往东约1.5公里,便到了三里堂遗址。
这一路走来,仅这些地名就不禁让小编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不但从名字中可以了解到已经离城有多远?而且我想这每个名字的背后,还应该有其或鲜为人知、或广泛传播的动人故事。比如今天我们要探访的这处遗址——三里堂。
三里堂遗址位于三里堂村北,村里的人似乎对这处遗址没什么印象,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就连当地的老人也搞不清是因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军来过,还是清末的太平天国义军来过。小编也曾翻阅过大量历史资料,但关于三里堂的历史记载微乎其微。既然如此,小编又要斗胆给淮阳历史的天空涂鸦了。
1859年9月16日(清文宗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大清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北之袁张营的袁保中家,降生下一个男婴。男婴出生的那天,恰巧他的叔祖(父亲的叔父)袁甲三寄书到家,信中说他与捻军作战取得大胜,并得到咸丰帝的极大褒奖。
袁保中大喜过望,于是,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取名为“凯”,意为凯旋之意,而后,按照家谱“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行,又给婴儿命名“世凯”。这位男婴便是后来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叱咤风云、让历史学家对其褒贬不一、极具争议的人物——袁世凯。
也就在同年,袁世凯叔祖袁甲三凭着自己的卓著战功和皇帝的宠幸,在身居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兼任提督八省军门等诸多要职的光环下,竟又升任钦差大臣,终于做到了官居一品的朝廷大员。
而他的长子袁保恒也在与捻军作战中,表现英勇,为常人所不能及,被咸丰帝赐号“伊勒图巴图鲁”,这封号在既不是满人又不是清军嫡系部队的大清来说,实属罕见。项城袁家在与太平天国义军及捻军作战中,人才辈出,为大清的政权巩固立下汗马功劳,小编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捻军(1853—1868年)最早起家是在安徽亳州的涡阳,它与太平天国同时期并互有联通,其影响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历时18年,共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但也给北方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捻军在长期抗清作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流动战法,常能克敌制胜,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众。但其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1865年,清朝大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有利地形“画河圈地”。捻军为打破清军的这种牢笼围猎,后期分为东、西二捻,作战指导更加盲动,最终导致被清军逐个击破,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
其实,早在捻军刚起义不久,在首领张乐行手下就有位将领名叫李顺,他提倡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与清军抗衡。但他的建议被众天王一笑而过,置之不理。后来就连张乐行看着他都不顺眼,感觉他这是纸上谈兵。所以,每次率众与清军周旋时,都把他安排在家乡留守,说是留守,也就是留下百十人化妆成普通老百姓潜伏。
这期间,李顺为了争取更大的资源,经常游走于周边各地区,扩大自己的圈子,并在进入家乡涡阳的五个交通要道旁边设下秘密堂口,而淮阳临蔡的三里堂,因其西靠陈州府北面重镇临蔡,更是项城袁家军进入亳州的必经之路。所以,这处据点,也可以称其为“暗哨”,是李顺最器重的,也是让他最得意的。
因为其他各路清军都让他不足为虑,唯独袁甲三让他心存芥蒂,而后来战事的发展,充分验证了他的预测是正确的。而他也因此据点多次传送的情报,让众多由于各种原因在家乡或休整或滞留的各首领及部队,免遭因袁军突袭而带来的灭顶之灾。
在李顺安插在各地暗哨的作用下,捻军首领及部队多次在清军坚壁清野似的围剿下,居然都能毫发无损地得以逃遁。那些逃脱的首领,静下心来想到李顺有益的智谋,不禁对他产生了好感,拨给他钱款将据点规划的更加稳固。
当然,袁甲三岂是等闲之辈?几次围剿失利,只捉些虾兵蟹将,没打到捻军痛处。不禁让他在每次战役后痛定思痛,总结经验,寻找原因。最后,他终于明白原来是捻军那些隐蔽的据点起了作用。于是,他动用自己手中的信息资源,搞了一场不动声色的“暗战”。
三里堂——他从手下谍报人员的信息中得知这个离他所居住的陈州府最近最强的一个据点后,决定派在家探亲的儿子袁保恒星夜带领五百骑兵去铲除它。袁保恒接到父亲命令,不敢怠慢,连夜突袭三里堂。
没曾想驻守三里堂的捻军也及时得到消息,而后便望风而逃。袁保恒率军追至黑河岸边,将从三里堂据点内逃出的百余名捻军尽数斩杀,鲜血将原本的黑河染成了黑红。此役斩断了捻军的耳目,袁甲三所率领的清军势如破竹,李顺也与袁甲三结下了梁子,发誓要报此仇。
同治元年(1862年),多年戎马生涯,致使袁甲三积劳成疾,全身麻痹。他先请假休养,后病情加剧,又请示回原籍静养。就在袁甲三住在陈州府(今淮阳县)家中养病期间,李顺得到消息,便率领千余名捻军两次进攻陈州府。目的很明显,就是要置袁甲三于死地。
当时的袁甲三病情极其严重,以至不能下床,他就在病榻上向守卫陈州的将吏传授破敌之法。没想到捻军两次大规模的进攻,竟然都功败垂成,而李顺也最终在攻打陈州府的战役中被火枪击中,战死在陈州城墙之外。
袁甲三墓遗址
同治二年(1863)6月24日,袁甲三病故,享年五十八岁。同治皇帝赐谥号“端敏”,遗体葬于淮阳西关(小孟楼村委会西),并设专祠祭祀。后又在他率兵作战过的临淮、淮安建专祠。有《端敏公遗著》传世。
袁甲三墓遗址
据有关史料记载,袁甲三原墓地300亩,神道里许,直达周(口)商(丘)公路,两旁置石人、石马。并有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华士魁、徐世昌等手书碑碣。墓地于1968年被拆毁,其遗体也被红卫兵从墓中挖出示众,墓中随葬品亦无幸免,遭到浩劫。
袁甲三墓遗址
据当地有名望的老人讲,与袁甲三墓一路之隔的北面以前是徐公墓,而这个徐公在明朝曾因重建太昊伏羲陵侵占巨额公款,事情败露后,吞金自尽。两位官员,如此面对,一清一浊,清浊鲜明,让人感叹造化弄人的同时,也无不时刻警示着后人。
图文/视频/玄子
↓↓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来源:淮阳旅游 版权归属原著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编辑:小朵
审核/监制:小湖微信:18348397299
Hash:2373348a193411c24f748a2e95aeb20c961bc299
声明:此文由 水城淮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