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伟 | 燕伋与望鲁台
燕伋与望鲁台
文/马庆伟
相传燕伋是我国春秋时期渔阳(今宝鸡千阳县)人,字思,一生曾三次来到鲁国师从孔子学习儒家文化,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后世帝王尊为“先贤燕子”,配祀于孔庙之中。燕伋一生最为后世所称道的事有两件:第一件是在家乡一带弘扬传播孔子的儒家学说,把儒家学说传播到陕西以及西北地区,为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第二件是为后世树立了尊师重道的千秋典范。
据史书记载:燕伋出生于一个家道殷实、知书达礼的诗书礼仪之家,家人寄以厚望。燕伋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听闻孔子在鲁国办学授徒,心中仰慕之极,于是在22岁那年不辞劳苦、负笈(jí 书箱)千里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23岁时,追随孔子周游列国问礼、学礼,考察周朝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燕伋追随孔子经过五年的刻苦学习后,终于学有所成,于是在27岁时返回家乡设帐讲学,传播和弘扬孔子的儒家学说,先后设帐讲学18年,为当时我国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的人才。35岁时,燕伋第二次离开家乡随老师孔子学习考察。这次,他在鲁国学习了五年,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增长了学问与见识,较为全面的接受了齐鲁文化的熏陶与洗礼,40岁时再次回到了家乡继续设帐讲学。
相传燕伋在家乡讲学期间,每天都非常思念自己的老师孔子,每当他思念恩师时总会来到学堂后边的高处登高望鲁。为了看的更远一些,他每次用衣襟掬(jū)一些黄土垫在脚下,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天长日久,数年之后便堆成了十余米高的土台。后人为燕伋尊师重道的精神所感动,为了纪念燕伋,更为了教育人们尊师重道,因此将此台命名为 “望鲁台”或“燕伋望鲁台”,后来又被人们一致推崇为“中华尊师第一台”。 望鲁台位于宝鸡市千阳县境内,距今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后来,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后,燕伋为了安慰自己的老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第三次离开家乡来到鲁国,随侍孔子身边四年,孔子不幸逝世后,燕伋又为孔子戴孝守墓三年,后来燕伋回到家乡时已经65岁了。
古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古代社会里,百姓家中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中师生关系为人伦大道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古有结草衔环、一饭千金等典故,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是师恩呢?沧海桑田,千年一瞬,两千多年过去了,望鲁台虽历经无数沧桑岁月和风雨的侵蚀,与两千多年前的原貌已经大不相同。但燕伋以其思师、念师、感师、敬师之大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为后人树立起了一座风雨永远无法侵蚀的尊师高台。正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燕伋尊师之风范,千载之下,令人敬佩不已,燕伋尊师重道的精神在今天以及今后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
作者简介
马庆伟,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理事、岐山县楹联诗词学会会员,现为岐山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曾在《凤鸣岐山》、《教师报》、《中国宝鸡周易》发表多篇论文,主编有《魅力京当》一书。
Hash:d2d8429e80f2fb7ea2305212eff5c0ab7621cf90
声明:此文由 扶风百姓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