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洋楼|李鸣钟 • “福将”的一生

李鸣钟(1887-1949),字晓东,原籍河南沈丘县(现项城市官会镇)人。西北军著名将领,冯玉祥的“五虎将”之一;曾任国民政府北京警卫总司令、29路军总指挥、豫鄂皖边区绥靖督办、河南省政府委员、河南省赈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黄河水利委员会顾问、花园口堵口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48年被任命为南京政府行宪第一届监察委员,后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参议院上将参议。1949年在上海病逝。

李鸣钟故居位于和平区花园路11号,属于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属于天津市重点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

故居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属于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折衷主义风格。带地下室,建筑面积1221平方米。外檐墙水泥饰面,平顶。入口坡式台阶,上筑方形小门厅,首层右侧为外凸弧形客厅,其上筑金属护栏阳台。院墙设半封闭金属护栏,内装修考究。

李鸣钟因家道中落被岳父轻视,于是他一气之下,毅然辞别新婚妻子离家赴京,投靠二哥从军。入伍后,李鸣钟的正目(班长)是冯玉祥。此后,随着冯逐步被提拔,李鸣钟的军职也在不断地升迁。早在新军二十镇驻防关外新民府时,热心反封建的冯玉祥、施从云、李鸣钟等人,就一道发起成立了反清的秘密组织“武学研究会”“山东同乡会”;1911年年底,又一道参加了滦州起义。

据说李鸣钟之所以受冯玉祥的重用,是因为他很能打仗,而且常打胜仗,被人誉为“福将”。1925年冬,冯部国民军为支持郭松龄反奉,攻打直隶督军李景林时,李鸣钟曾在天津指挥了一场“神兵天降”的攻坚战,可以说是他军旅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笔。

1925年12月8日,冯玉祥下令全线讨伐李景林。李鸣钟率领五万部下屯兵天津西北的王庆坨、杨柳青和韩家墅等处。为了守住天津,李景林请来德国军事顾问做参谋,构筑了钢筋混凝土的防御工事,架设电网、埋设地雷;并由日本军事顾问指挥,打起了防御战。后冯玉祥任命李鸣钟任总司令,调动骑兵、警卫旅和钢甲车队前往支援,继续攻打天津。

19日,天降大雪,将津城变成白茫茫一片。李鸣钟紧急召集军事会议,命令部队当晚夜间至次日拂晓时分“出白兵”进行偷袭。当天夜里,一片死寂。冯系兵士全部反穿羊皮筒,在雪地上匍匐前进。白色的羊皮筒与白雪混在一起,肉眼难辨,几万兵士悄无声息地到达了前沿阵地,同时燃放起过节使用的焰火。敌军此时方从梦中惊醒,只见到处流星遍布、烈火腾空,夜空中升起道道白光,不知发生何事,霎时乱作一团。

这时,举着大刀、端着刺刀的冯系部队如天兵降临一般冲了进来,骑兵、炮兵、装甲兵紧随其后,在一片喊杀声与枪炮声中,国民军攻进了杨村。几日后,冯系部队全面占领了天津城,李景林仓皇逃走。此役,李鸣钟声威大震,堪称他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1926年,段祺瑞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 · 一八”惨案。惨案发生时,李鸣钟正在北京代鹿钟麟任北京警卫总司令一职。因李没能有效制止惨案的发生,冯玉祥对其很不满意。尽管惨案发生十分钟后,李即带人赶到现场,并安排车辆运送受伤学生前去就医,但4月22日,冯玉祥还是将李免职,从此李未再带兵。

1929年,一场大规模的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的大战即将爆发。李鸣钟既忠于冯,又附了蒋,因此不赞成蒋、冯对战。后来李鸣钟也不愿再打内战,于是以患肺病为借口,常住上海疗养。后因厌倦宦海险恶和政客之间的倾轧,他又弃官从商,先后在北京、天津、开封西安等地入股合办了谦生银号、久大盐业公司、塘沽永利碱厂、中原煤矿公司等。

国民党内战失利后,蒋介石特地派人给李鸣钟送去了前往台湾的飞机票,让他去台湾,但他拒绝了。他决定和家人一起留在上海,并与旧部密议,准备待上海解放后,北上参加革命事业。遗憾的是,刚刚解放,李鸣钟就病故了。

为政以德,有勇知方,缅怀儒将风流,精神不死;

起义滦州,归真沪上,历数经身行谊,大节无亏。

(文章来自爱游和平

Hash:be8ec02d9eaaf3b5f1e6214c648dc3cbdd0a7347

声明:此文由 五大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