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记忆:南关天桥会

据老人们回忆,南关每三十年举办一次天桥会,最后一次是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举办的。在此举办的天桥会并不是仅扶沟一县能办成的,是由从扶沟起,西华、周家口、水寨、槐店、太和界首等顺贾鲁河、沙颍河入淮河至正阳关,有二十多个县、镇集资兴办的。因其耗费财力、人力巨大,所以提前二至三年就开始做准备工作。

先组建集资班子筹集经费,他们采取和尚化缘的方式,以商户和居民大户为对象,沿路逐门乞要(自愿为主不强求),提前印好的有拜帖,给捐钱者送上一份备用。天桥会的主要用料是太平车、杉木杆子和舷板,有买的,有租赁的。如铺天桥底层就需要租用太平车100多辆,提前一年就问好主家,并付足租赁费,正月十六以后就要陆续送来,还需要大量的扒钉和麻绳。

所谓天桥会,主会场就是一座大天桥,起点是从县城南大街小戏楼开始,到南关吊桥头止,全长100多米,宽6米,高10米,当时县城的最高建筑物不足6米,站在桥的最高处可以鸟瞰全城。桥的基础是太平车,两边用杉木杆子固定着,桥面铺上舷板(船家上岸用的踏板),每一丈距离竖一根杉木杆子,横向用杉木杆子连着作为栏杆。栏杆上张挂有各种神像,有天王爷、地王爷、龙王爷、莲花圣母、骊山老母、南海观音、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等,每个杆子的顶端都悬挂有杏黄龙旗,晚上还挂有纱灯,五彩缤纷,非常壮观,踏上桥面就有上天的感觉。

天桥会是从农历的二月二会到三月三,会期一个月,届时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省地,北自黄河,南到江淮流域的数十万群众,络绎不绝地来扶沟赶会。各地玩马戏、架刀山、玩魔术、耍猴、说书卖唱、牵骆驼看相的,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各种杂耍都来扶沟圈地演出。还有各地的舞龙、狮子、驮歌、高跷、赶旱船、大头和合、二鬼绊跌等传统民间娱乐团体也来扶沟献艺比赛。县城东岳庙戏楼、城隍庙戏楼、关帝庙戏楼三台大戏一日三场演出,整个县城大街小巷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天桥会期间,商业贸易很繁华,商品交易量大,在平时,县城商家不足百户,天桥会期间,街面所有门面房都被租赁出去经商。最显著的是从北石桥陆家桥五里长的贾鲁河水面上,挤满了型号不一的各种商运船只,运来了南方的木料、毛竹、稻谷、红糖、桐油、铜版纸、芭蕉扇等物质,装走了北方粮食棉花土布农产品。商铺是最大的受益者,购销业务猛增,还廉价囤积了很多货物。贾鲁河河滩上还搁浅了很多打鱼、打雁的小船,那些船民小丫头,光着脚板,穿得破破烂烂的,肩挑着风干的大雁、鱼干,毫无顾忌的窜到住户的家里兜卖或换东西,她们最喜欢北方的土布和棉线。而当地住户最喜欢她们的大米,因为扶沟乃至扶沟周围十几个县历史上从来不种稻子,粮坊里也很少卖大米,所以,船民们纷纷拿着大米换土布。据说乡下农民跑几十里进城赶会,不是为了看热闹而是看洋大米(当时的称呼),看见大米就如同见到珍珠玛瑙一样的惊奇,因为他们一辈子也没有见过。

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杂耍是牵骆驼看相的。天桥会期间,有三个奇装异服的外国人(可能是维吾尔族或哈萨克人),牵了三匹骆驼,驼背上的褡裢里装着骨签子,写有模棱两可的语言,由抽签人自己理解。他们还会相面,从长相推算人的福运,围观者水泄不通,但抽签看相的不多。还有个民间文艺团体是安徽来的驮歌队,很吸引人,就是大人驮着十岁左右的儿童,儿童身着戏装,化妆成舞台人物。一个驮歌队有几十人,还有锣鼓弦子,会唱全场戏,比当地的狮子龙灯还有看头。

大会组织者每天都要到商铺和摊贩跟前收取经费,如果你手里有帖子或收费条就不再收了。那个时候,还没有商会组织,除了聘请县城四街绅士为会董外,全是一些热心公益之人操办的,如果出现有节外生枝的意外,则由绅士出面解决。

Hash:0c26e16754f1a671b9158ae6010e1ba8997376d5

声明:此文由 扶沟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